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5:24:00
導語: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1986年國家教委決定在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至今,高校法制教育已經歷了20年的發展和實踐,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理論研究成果豐碩。但在理論研究中,對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等方面還有不同的認識,在其基本規律研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
自1986年國家教委決定在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至今,高校法制教育已經歷了20年的發展和實踐。隨之而來,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也日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系統總結、梳理20年來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的成就與不足,對進一步推動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和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入發展,都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和目標
1.關于性質的認識。對高校法制教育性質的認識,現階段主要觀點認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單純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識教育,屬于德育范疇。1995年,國家教委、司法部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質。但在實踐中,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1)高校法制教育是法律知識教育,因此,性質上屬智育范疇[1]。(2)高校法制教育不能從屬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互不從屬。法制教育目的的實現,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2]。把法制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德育概念本身并不涵蓋法制教育的內容[3]。
2.關于目標的認識。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就是向高校學生普及法律知識的教育。(2)高校法制教育就是守法教育[4]。(3)高校法制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養高校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5]。(4)幫助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了解憲法和有關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內容;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6](P1)。(5)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目的,一是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二是對大學生進行現代法律精神和法律信仰的培養[7]。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內容結構
高校法制教育內容,主要集中體現于“法律基礎”等相關課程之中。主要觀點有:(1)“兩部分論”。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內容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主義法的一般原理,包括社會主義法律精神、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社會主義法律修養等;另一部分是我國的具體法律制度,包括憲法,重要的實體法、程序法,還有公共生活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規范[8](P93)。(2)“三部分論”。有三種觀點:1)法制教育內容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法學基礎理論;二是我國的憲法和部門法;三是國際法[6](P2-3。2)第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第二部分是憲法和基本法律的內容;第三部分為選修或選學的法律法規[9]。3)第一板塊為“法理”;第二板塊為“憲法”;第三板塊為“專門法”。包括民事、刑事等基本法律以及相關專門法和有關國際法[10]。(3)“四部分論”。有兩種觀點:1)全部內容可以分為法理篇;基礎法篇;市場經濟法篇和法律選修篇等四個組成部分[11]。2)根據法治觀念的構成建構內容體系,即:一是法治精神篇;二是民主意識篇;三是權利義務篇;四是程序正義篇[12]。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是人們研究最多的問題。具代表性的觀點有:(1)改進學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合理調整教學內容;開辟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律實踐活動;嚴格堅持“依法治校”、“以法育人”[13]。(2)拓展大學生的學習途徑,如自學;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教學中堅持講解式與啟發式相結合;組織引導大學生參加實踐教學活動[1]。(3)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培養骨干,提高教師素質;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豐富教學方法;改進考試方法;領導重視,創造良好環境[9]。(4)深刻認識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加強法制教育研究;繼續深化法制教育改革[14]。
一些研究者還提出了帶有共識性的主張,如把大學生基礎文明教育活動與法制教育結合起來;把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創建適宜的社會環境;等等。此外,有人提出要高度重視法制教育網絡化的研究和實踐,主張利用網絡這個新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彌補傳統法制教育的缺陷[15]。還有人主張利用傳統道德資源,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16]。
四、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則和規律
高校法制教育原則,是在實施法制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準則。這方面的觀點主要有:(1)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理論聯系實際;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學以致用,積極參加法律實踐[17](P14-16)。(2)法制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18]。關于高校法制教育規律的研究,許多人都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在性質上屬于德育教育,所以,在教育中,必須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有人探討了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也就是大學生法制觀教育這個系統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及發展規律。這種機制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小學法制教育與大學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大學生法制觀教育與社會法制宣傳教育的互動機制;以及高校教育機制[19]。
此外,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和效益問題,也有人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有人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明顯的德育功能,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功能[20]。有人對高校法制教育效益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提出了大學生法制教育效益的概念,研究了它的形成、特點及意義[21]。有的教育工作者還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進行分析評價[22]。五、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的成就與不足
1.成就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理論研究漸趨深入,研究成果日益豐碩。自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之后,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以論文為主要代表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研究的內容更多更廣泛,研究課題更加務實,研究視野更加廣闊。(2)研究方法多樣化,突出實證研究。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呈多樣化趨勢,從宏觀論證到微觀分析,從規范研究到實證研究,從經驗總結到邏輯推理,從直觀描述到統計分析等都有運用。尤其重要的是,近些年來,人們更多地重視使用問卷、數量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很多研究者對高校法制教育現狀、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狀況進行調查,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3)研究內容呈現專門化趨勢。以往的研究,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包括意義、內容和方法途徑等方面的綜合性研究。近些年來,一些研究者開始重視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如從教育目標、影響因素研究到機制、效益研究;從網絡化研究到與道德教育結合的探討;等等,這已成為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發展趨向。(4)開始關注比較研究。有人通過介紹外國高校法制教育的特點,初步探討了這些特點給我們的啟示[23]。有人則通過與外國高校法制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的比較研究,指出了我國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缺陷及其解決辦法[24]。這些無疑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2.存在的不足。(1)概念多,且區分不明、界定不清。在研究中,人們使用的概念有很多,如法制教育、法制觀(念)教育、法律意識教育、法律素質教育、法律素養教育、法律教育等。有些概念界定含混不清,相互之間區分也不明確。概念上的不清,就會妨礙人們對自己研究對象的了解和規律的把握,也會導致研究上的不協調。所以,當前應加強研究,對相關概念明確區分,科學界定,探尋內部聯系,構建和諧關系。(2)經驗總結多,理性論證相對不足。就研究內容看,很多研究成果都是研究者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和體會而進行的經驗總結;對問題的把握往往停留在感性層面上,理論性不強;對于法制觀念內在形成機制和高校法制教育基本規律等基礎理論研究相對缺乏。因此,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提升研究深度,已顯得非常必要。(3)方法途徑探討的多,其他方面研究相對薄弱。多數研究都在探討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相對而言,法制教育的對象、功能、規律、載體、效果評估等方面尚顯不足,有待進一步展開。(4)重視實踐環節,但其操作性、實效性研究不足。開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是增強法制教育實效極其重要的環節,研究者較一致地強調法制教育要突出實踐環節,并提出了許多法制教育的實踐方式。但我們也要看到,對實踐活動的目標、程序、考核評估等方面內容的探討卻較少。致使高校法制教育實踐環節的理論指導不足,實踐活動的開展往往表現出隨機性、主觀性和形式化傾向。這方面研究尚須加強。
[參考文獻]
[1]陳大文.談談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7,(5).
[2]韓世強.試析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3).
[3]張寶成.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因素[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2).
[4]吳江梅.試析高校法制教育中的觀念誤區[J].昆明師專學報,2004,(3).
[5]鄭詠霆.論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法學評論,1986,(5).
[6]王斌.法律基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7]王建宇.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8).
[8]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郝雪玲.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刻不容緩[J].中國高教研究,2000,(2).
[10]陳大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與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12).
[11]張宜人.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建立法律基礎課教學新體系[J].思想教育研究,1999,(2).
[12]張立新.構建“法律基礎”課學科體系的設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9,(11).
[13]倪懷敏.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分析及其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1996,(1).
[14]方益權.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實效的宏觀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04,(6).
[15]王靜.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網絡化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3,(6).
[16]唐際昂.傳統道德對高校法制教育的影響論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
[17]谷春德.法律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8]雷東麗.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教育與培養[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6).
[19]王國楨.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探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20]朱家明.試論高校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J].三峽學院學報,1999,(4).
[21]王翠萍.大學生法制教育效益芻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2).
[22]石書偉.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統計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3,(11).
[23]陳群輝.國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啟示[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1).
[24]劉詠梅.中美高校法制教育之比較[J].前沿,2004,(3).
- 上一篇:教育敘事客體研究論文
- 下一篇:成人教育質量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