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師角色的轉換論文
時間:2022-07-24 06:57:00
導語:歷史教師角色的轉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起什么作用或扮演什么角色,由教學本身的性質所決定。教師角色需要全方位的更新,才能為適應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才能使歷史教育不斷創新,適應改革的需要。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羅古今中外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等等,可以這樣說,歷史知識是一切社會科學知識的基礎。古人日:“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察往而彰來”,誠為不虛之言也。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必須以全新的理念采用最優化的對策以適應新一輪教改的需要,對教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
一、歷史教師需要從“師道尊嚴”的神壇上走下來,融入到學生之中,由學生一切活動的包辦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轉變。
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教師首先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把學生當“人”看待。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對書本、教師的質疑和超越;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強求學生接受教師的觀點;遇到有分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一節課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把問題帶到課外,帶回家庭,和更多的人一起探討。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必須要具有參與、合作的意識,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使學生消除畏懼,活躍思維,發展個性。在教學活動中,師生處于“雙主體”的同等地位。在和諧的氣氛中,師生間互相溝通,互相交流,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充分了解“學情”。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實際和個性需要。新課程下的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參謀”、“肋手”、“服務者”,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學生有效而積極的學習。例如,教學中的“岳飛不是民族英雄?”的問題。八十年代,就有人質疑岳飛的民族英雄稱號。主要理由是:岳飛不是抗擊英帝國主義或日寇,而是抗金,而金也在今日中國范圍內,同屬中華民族,岳飛抗金不過是中國人內戰……崇尚什么樣的英雄觀,就有什么樣的民族魂。一個民族視什么樣的人物為英雄,最終將由這個民族的價值觀來決定。教師的角色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即如何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查什么書籍)、“肋手”(如何整理有關資料)、“服務者”(提供有關歷史評論)。
二、教師不能僅僅傳播知識,教師更要成為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
作為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師不能僅僅傳播知識,而應引導學生沿著正確道路前行,并且不斷在其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其向更高目標前進;另一方面,教師要從過去“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歷史教師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更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指導者。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探究式、體驗式等多種方式的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引導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例如,高中生心理發展的動蕩性表現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他們思維敏銳,但片面性較大,容易偏激。他們熱情,但容易沖動,有極大的波動性。他們的意志品質日趨堅強,但在克服困難中毅力不夠,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冒險混同起來。在行為舉止上表現出明顯的沖動性。在對社會,他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上,容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對家長、教師表現出較普遍的逆反心理與行為。要求我們歷史老師至少做到如下兩個:鼓勵其懷疑精神,寬容其偶爾的過失。
三、教師要把關注教學轉變為關注學生,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精髓。
中學歷史教師要加強轉變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學要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就談不上學習和研究。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教學方法應該都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給學生有機會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研討。
教學要以學生參與為主體形式。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參與教學,是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和創造力;才能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建立起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
教學要以教師引導為主動。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教師則要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健全學生人格。四、采取體現改革精神的教學策略,改進歷史教學,切實使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與時俱進”,迎接新世紀的嚴峻挑戰。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成為學生各種能力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中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比如:引導學生去圖書館、因特網廣泛地收集材料,進行唇槍舌劍的激烈辯論,等等。從辯論中激發興趣、獲取知識、學會正確地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同時課外閱讀能力、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作為教學活動的主持人,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出許多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和合作學習。此外,教師們還要特別注意發現在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和師生互動中產生的新知識。例如:我曾經開展了“寫歷史想像作文”、“給歷史人物做檔案”等等一些活動。在教學上,教師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在講到中國近代的農民起義時,有同學對太平天國運動有了新的評價,認為教材只強調了其打擊封建勢力和外國勢力的一面,是“農民造反天然合理”觀念的反映。……
五、教師要向創新型教師轉變。
新課改提倡“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每一位學生都是活生生的獨立個體,是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參與者。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新課程的諸多新問題需要教師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應由“教書匠”向創新型教師發展轉變。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滿足不同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渴求,應有源源不斷的活水。而解決教師知識缺失的唯一途徑和方法就是學習。教師要經常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名師的教育教學經驗等。教師要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進行總結、反思,獲得有益經驗,促進教育教學的進步發展。
總之,歷史學科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起什么作用或扮演什么角色,由教學本身的性質所決定。教師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為適應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才能使歷史教育不斷創新,適應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徐宗海.《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師的對策》.《教育發展研究》,2007(18).
[2]《學會生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2004.
[3]何會會.《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探究》.《教師教育研究》.
[4]覃淑.《新課改下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報》,2008.7.
[5]黃春花.《感悟中學歷史教學》.《教師報》,2008.9.
[6]王鳳.《新課標下歷史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報》,2009.3
[7]《新時期教師具備四種能力》郭有印,《教師教育研究》2008(5)
- 上一篇: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論文
- 下一篇:技術教學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