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24 07:01:00
導語:技術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動力,在青少年學生中進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當代教育者必須予以足夠重視的課題。信息技術是一門和其他學科有著緊密聯系,而又為廣大學生喜愛,關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的重要學科。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則更應該不斷地進行創新教育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教育;信息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科技創新領域卻一直難于突破。因此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迫切任務。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造想象能力。孩子們是富于想象的,因此在中學階段,學校要不失時機地培養中學生的創造想象力,以初步培育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是現代學校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與其他課程教學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鮮明特性。它為學生創設了獨有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思維、實踐的機會,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呢?
下面就根據我對這門學科的教學經驗,談幾點創新教育的體會。
一、更新教學觀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以傳道授業解惑為目標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沒有突出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培養創新能力要從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開始。明確素質教育核心問題,明確以培養中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完善科學的教育模式。
二、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表達的權利,喚醒創新意識
自由思考,自由表達,是一個基本人權。落實這一天然的人權規則,必能激發人的無限創造力。這一原則,在傳統教學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首先從尊重的學生思想表達自由開始,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教學環境,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教師應啟發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使學生逐步具有創新的意識。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某個學生提出了與教師截然不同的見解,教師不應只是簡單的否定學生,而應引導學生審視其觀點,并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做可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進行獨立學習及創新的自信心,使其創新思維處于活躍狀態。
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根據信息技術教育學科的特點,建立平等、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和信任,從而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好奇地問,自信地想和說,盡情地體驗。做到“多表揚、多鼓勵”,和學生進行的情感交流,以輕松活潑的課堂教學來喚起學生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形成開放型的課堂,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鋪平道路。
三、激發探索興趣,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愛因思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多角方向,而集中思維能決定思維的途徑,同樣是創造思維需要的。因此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在培養學生集中思維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顯得尤為重要。
要在培養學生的集中思維之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首先就要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對學習材料有了濃厚的興趣后,他的注意力就來得更集中,對學習內容的就有更強的探究欲望,有了較強的探究欲望,他就會想出更多的辦法來完成學習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在電腦繪畫課的課堂教學中,利用電腦網絡展示優美的電腦圖畫,讓學生說一說每幅畫分別用了什么繪畫工具,你覺得按什么順序進行創作比較容易成功,你還有什么與別人不同的想法……,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再讓學生自己照著課本中的圖畫臨摹,并及時利用電腦廣播由教師或先學會的學生演示較難部分及不同形式的畫法技巧,刺激誘發學生思維。
鼓勵學生在完成課本中規定的圖畫時大膽創造,添上自己喜歡的部分,提倡并及時表揚那些在原畫基礎上有創新的同學;加強同學間繪畫作品的交流與相互評價,要求說一說別人畫的優點,再給別人提出你的建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繪畫再也不拘泥于范本,他們會在一座房子的周圍主動添上藍天白云、樹木花草,會在雨傘周圍畫滿雨滴、水洼,還會畫出撐傘的行人……等自己喜歡的景色。這樣一來,單一的圖形繪畫變成了有主題的情境畫。一節課中學生的電腦繪畫作品千姿百態,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通過電腦繪畫,為學生架設了創新思維的橋梁,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四、設計探索過程,培養創新技能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應遵循:其一,要建立一個教學民主的學習環境。其二,引導全面發展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其三,鼓勵在實踐中解放思想的教學三原則。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充分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創造的聲、色、形的動態多維立體逼真的情境,能自然而然地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去接受這一具有時空感的情境信息,并對這一信息進行加工和接受。具有了對新事物的認識,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利于技能的轉化。例如,當學生認識了Windows的界面后,教學生學會桌面背景的設置后,要求學生自己根據電腦界面上的選項設置不同的屏幕保護程序,觀察效果。學生試著像設置背景那樣進行探索,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設置各種各樣的屏幕保護樣式。并且,由于屏幕保護程序的變幻無窮,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再如學習了創建文件夾、創建快捷方式、修改任務欄等的方法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的電腦上進行各種操作,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由驚奇和興奮伴隨,不知不覺中探索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正如托蘭斯在總結培養創造性最成功的做法時最后提出的那樣:要給予積極參加、實踐,以及和教師、其他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去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嘴、解放雙手、解放時間、解放空間。讓孩子們敢想、敢說、敢干,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條件自學。在畫圖及文字處理軟件中文檔修飾部分的教學中,都可以實行嘗試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進行畫圖工具箱中工具的教學中,在學生學習了一、兩種簡單的工具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索其他工具的用法,而不必由老師一步一步地進行指導。再如在用word進行文檔修飾的學習時,設置看誰把自己的文檔修飾的更美觀更漂亮的學習任務,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學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探索能力,把文檔修飾的異常美麗。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同學間的相互的交流與模仿,學生的學習技能提高極快,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學到了電腦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索習慣與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技能。
四、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
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操作訓練以其獨有的優勢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能夠充分調動不同階段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教學用CAI軟件的交互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設置不同的練習,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指法教學的過程中,當學生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既加強了自己較為生疏鍵的練習密度,又不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在這樣反復多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漸養成了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設置學習進度的方法。與其他科目結合,讓學生的學習轉變成其他學科的工具,也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例如,在網絡模塊的學習中,與社會課結合,要求他們利用學校的虛擬網傳遞信息、查找資料,再將學習資料應用于社會課的學習中;運用電腦技能辦英語、語文小報,制作電子賀卡等形式,使他們對這種創造性地學習充滿了熱情,也對電腦的學習充滿了信心,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情感。
五、持之以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和富于創造的科學態度,是由模仿到創造的轉化。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則占據主要地位。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培養信息技術基本技能作為該課程的主要任務,而動手是領會、鞏固和運用知識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養技能的基本途徑。
實踐能力是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能力是將創新付之實現的精心設計和勇于實踐能力的總和,是創意與創新的橋梁。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想象、思維實踐的過程。只有親自動手實踐,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同時可以看到自己創新成果,體驗創新快樂,進一步引發創新探究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掌握理論知識,深化理論知識,并運用知識去不斷解決新的問題。
心理學認為,技能水平隨練習而提高,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進行某種操作或活動的速度加快,這是技能形成的一般趨勢。信息技術技能也不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學生要敢于動手,勤于動手。實踐,實踐,再實踐,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自己的動手創新能力和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活動要持之恒,不能半途而廢。因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須持之以恒。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
總之,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電腦的特殊工具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 上一篇:歷史教師角色的轉換論文
- 下一篇:煤礦安全生產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