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體育新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20 09:01:00

導語:高中體育新課程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體育新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在新課程的大環境下,體育教學中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本人想就新課程下的體育教學談一些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體育教學;教學思考

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現在基礎教育中的一次深刻變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評價,對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嚴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迅速走進新課程、溶入新課程。做為新時期的高中體育教師如何去發揚傳統教學的優勢,又能盡快地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做為一名高中學體育老師,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新課程的要求談談我個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隨著生產自動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會物質生活的較大改善以及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多,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參加健身鍛煉的人日益漸長,健康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每天晨練、跑步、打球的人絡繹不絕,加入體育鍛煉的人群越來越廣,終身鍛煉的意識已深入人心,從增進學生健康這一目標出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堅持課外鍛煉的習慣,增進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全面發展。

二、關心學生,關注學生成長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跟著教材轉,教師教的無興趣,學生學的無樂趣。新課程以“以一切為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據學生的體能和體育基本技能的差異,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讓全體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其次,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養成健全的人格。

三、調整狀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和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新課程的推進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關系,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發揮。

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真正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和身體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和能力,切實幫助他們,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傳統的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成績的判定者和絕對的控制者,而且,總是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教學。新課程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居高臨下的指揮者轉變成合作者,使教學過程轉變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標準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廣播體操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糾正錯誤動作,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了讓師生共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的方式,學生先跟著多媒體演示觀察、模仿→創造→發現→學習等步驟,在老師的鼓勵和學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領。整個過程教師只是學生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與學生平等的交往中學生幫助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師生如此合作起著事半功倍效果。

四、創造新教學模式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學習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育教學法層出不窮,有情景教學法、愉快教學法、動機遷移法、成功教學法、創造思維法、興趣教學法等,從而改變單一的傳授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在靈活運用各種教法和學法,是新課改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五、改變傳統模式,構建新開型結構

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來自蘇聯的“四段教學模式”,其表現形式為: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教學目標單一,組織形式死板,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能力培養,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如在準備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無論遇到什么課題都是如此。這種固定模式的教學結構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限制了學生活動時間和空間,阻礙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學生對體育活動散失興趣,不利于創造思維和想象能力的發展。公務員之家:

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對陳舊的教學模式提出了質疑,要求教師改變原有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樣化教學模式。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學中讓學生機械學習的辦法,使學生在自己喜聞樂見得到了學習和提高,課堂上學生覺得開心,玩得有趣,個個滿懷激情地大膽表現,身心愉悅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總之,我們體育教師要改變觀念,解放思想,運用新的有用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的潛在創造因素,不斷培養學生的潛在能力,造就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堅信,只要通過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們一線教師一定能將新課程改革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