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引用故事的選擇性論文

時間:2022-10-16 09:05:00

導語:幼兒教育引用故事的選擇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教育引用故事的選擇性論文

近期讀過一篇關于怎樣對待幼兒故事“詮釋”的文章,作者指出,故事教學要幫助幼兒“發現”故事的本意,避免做出不恰當的解讀。我認為。故事雖好,但要慎用。

一是講故事方法要慎用

許多人抱怨。現在的很多孩子喪失了創造力寧愿隨大流求穩無過。而不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獨立選擇。這些孩子長大后會只是遵守規則,缺少分辨規則,適應、勝任規則的能力。這是一種文化的秉性,因為過度的求同心理。無意中禁錮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孩子掌握知識、理解事物的條件。德國大詩人歌德的母親在給幼年歌德講故事時,總會講到最有趣的地方停下。

讓他自己去想象創造故事的結局,為一位詩人的誕生奠定了一些條件。事實卜,故事情節本身就是很好的啟發工具,啟發孩子對不同知覺的感受力。啟發孩子的想像、模仿和創造。由此可見。講述故事并不能是單純地想讓處在情緒中的孩子安靜下來,更應該是:孩子在故事中放馬馳騁,有所收獲。

二是故事的選擇要慎重

故事的選擇特別應注重對幼兒內心世界的重塑。如針對內向性格的孩子,多講英雄探險的故事,多講團隊合作制勝的故事。潛意識地告訴孩子集體的好處,鼓勵孩子與外界接觸。冉如患重病的孩子,由于兒童能力弱小,本身欠缺安全感,所以牛病的孩子更容易心生膽怯、畏懼。可以通過講英雄類故事激勵患兒的勇敢精神。不怕疾病。樹寺戰勝疾病的勇氣。還有一些幼兒面對著父母離異,親情割裂的悲傷,我們適時地給孩子講一講《熊熊的巧克力煎餅》,告訴孩子父母離開但是愛不會中斷,還會多出兩個人對他給予愛。熊熊的爸爸媽媽被獵人抓走了。熊熊跟著伯伯嬸嬸牛活,還有堂哥堂妹,但是熊熊仍然覺得寂寞。他對小樹拳打腳踢后。躲在小樹林哭泣,小樹們唱歌安慰他,他發現嬸嬸在一直安靜地陪伴在旁邊。剎那間,熊熊突然接受了嬸嬸和大家的愛,”在熊熊的眼罩,一只一只熊都有了顏色。深棕色的伯伯,棕色里帶一點紅色的嬸嬸。還有巧克力色的堂哥和淺咖啡色的堂妹。這是家人美麗的顏色?!麓?,我要自己做巧克力煎餅給大家吃?!苄馨底韵铝藳Q心?!半S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農村、城市的周邊的留守兒童也是—個特殊的群體。小時候的孩子有了爭吵總會說”我告訴我媽媽去“”我告訴我爸爸去“,似乎爸爸媽媽就代表著整個世界。最溫馨的I田i面,是夜晚睡覺前,爸爸媽媽坐在孩子的床邊,互親臉頰,互道晚安??由于各種原因,有些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看孩子成長。尤其是農村。爸爸媽媽離開家鄉到異地工作,孩子留給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孩子處在成長期,渴望探知世界。

但是爺爺奶奶年老體弱,沒有精力顧及孩子的心理。等到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接觸外界的誘惑越來越多,于是有少年偷竊等各種犯罪情況的出現,這已經不只是社會治安的問題了。遺憾的是目前很難看到專門為留守兒童創作的故事。

三是故事的目標設定要慎重

故事是用來引導孩子的,但未必都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故事《愛迪生救媽媽》:愛迪生的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剛滿7歲的愛迪生,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讓醫生在明亮的反光下。為媽媽成功進行了手術。長大了要做個科學家、發明家是大人們同孩子講得比較多的話,發明電燈的愛迪生故事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但據醫學史上}己載,對于闌尾炎手術的最早論述是在1886年,愛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說,愛迪生7歲時,還沒有闌尾炎手術的說法。再如《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地震中發牛的一則故事:一個父親匆匆趕到倒塌的小學,徒手刨挖了38個小時,救出了包括他兒子在內的14個小孩。這些孩子從廢墟中獲救。他們說話利索、心態平靜......我們這里不再考證從廢墟中徒手刨挖了38個小時救出14個小孩的真實性,常理下,廢墟中獲救的孩子說話不會利索、心態也不會平靜。因此像這些顛倒事實、違背常理的故事。更應慎用。也許有人會講。是為了達到某砦教育目的,才用一些善意的謊言。但是。時間久了,這種教育方式會治標不治本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建議教育者不要對孩子說謊,因為一旦被識破,孩子的誠信體系也會受到沖擊。長大后也會變成一個愛說謊的人。尤其涉及史實、經典性的東西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有半點虛假成分。公務員之家

總之,故事以真實的或虛擬的事情作為講述對象。是具有連貫性、吸引力與感染力的敘事性文學體裁。從故事實現教育意義的角度審視,這種文學形式傳達的是一種心情,我們應該從孩子的天性出發。慎用故事。慎用了它,可以讓毫無涉世的孩子形象地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用心編造孩子的世界,用孩子所能理解的語青向他講述他所不了解的世界。目的在于幼兒一生的健康成長,以曾經種植下的真善美之心陪伴他一生,這是我們教育者通過文學形式承載的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海瀾。怎樣對待幼兒的故事”詮釋“[J].上海教育科研,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