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好習慣建立人生基礎

時間:2022-05-07 09:27:00

導語:養成好習慣建立人生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養成好習慣建立人生基礎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諸如熱愛國家、關心他人、勤勞操作、求實研索的習慣等等。英國教育家洛克也說過,一切教育都可歸結為養成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關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思想(養成教育)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內涵。因為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無論對于個人的終生發展和國家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學階段是兒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學習知識的階段,同時也是他們的基本道德觀念、基礎心理素質開始形成的階段,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方面的影響。外部因素是指影響學生行為習慣形成的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內部因素指可能影響學生行為習慣形成的學生自身的生理條件、智力發展狀況和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同時,在小學生心理發育時期注重對兒童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會促進小學生個性心理的發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有可能促進學生以后的智力發育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終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備現代化社會的道德水準,具有一定程度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務社會的勞動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在素質教育中,應該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發展。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在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上,側重于三大方面:做人、做事和學習。三甲中心校在近幾年來堅持不懈地抓好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使學生養成新世紀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行為習慣,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行,最終成為一個真正能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有教養之人”。

一、目標導向,分層分類培養

根據“低起點、小坡度、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我們從20條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國博大精深的倫理、道德思想及公民道德建設中確定“律己寬人”、“明禮誠信”、“勤儉自強”、“好學樂群”、“愛國愛民”五大目標和“愛心行動”系列,結合愛國主義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出各年級可操作的教養目標,每個年級有六個教養目標,然后各班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分解目標,并加以落實。在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采取分類分層的方式??v向上,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梯度分明,便于訓導、評價。橫向上,注意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個別化地展開矯治、培養工作,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習慣培養上獲益。

在目標的導向下,學生的認知水平逐步提高,中段開始我們加強了學生“自我概念”的培養,要求學生考慮這樣一些問題:我是怎樣一個人?我長得怎么樣?我勤奮了嗎?我可以達到怎樣的水平?我將來有怎樣的行為?在同學老師心目中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一旦學生認為:“我是班上的好學生”這樣的自我概念,他就會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時時保持積極愉悅向上的心態;倘若他自認為“差生”、“壞學生”,那么他一定處于壓抑和痛苦的心態之中,發現后立即幫助。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我們學校是省示范性學校,我是三甲中心校的一名學生,我以此為榮,我的言行是否夠格了?

二、創設情境,陶冶道德情操

環境能陶冶性格、怡養情操和凈化心靈。學校加強了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實現了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體現了濃濃的時代氣息,學生在這里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感染,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使學校的每一個地方都能成為學生受教育的場所。在教育環境這一塊,我們盡力做到“優化、美化、綠化、凈化”。校園內小橋流水、河岸綠樹成蔭,桃李點綴其間,一年四季有開不敗的鮮花,花園里綠草成茵,花香四溢。校園經常保持無紙屑、無雜物,設立衛生警示區后,衛生死角得到徹底根治。宣傳長廊定期更換,教室布置簡潔明快,定期刊出板報,整潔工具擺放有序,學生每人備一塊布常擦門窗、桌凳,辦公室窗明幾凈,整潔舒心。

“育人先育己”,學校要求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尤其是班主任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有名名言說得好“教師是學生閱讀的道德書籍”。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學校特開展了三甲中心校教師新形象的考評活動。

此外,我們在校園建設上,還注意根據育人要求,經常增添一些新的設施,使校園不斷呈現新的氣象,新的意境,新的特色和風貌。讓校園環境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真正起到“熏漬陶染”的教育作用。

三、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習慣

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個充滿動感的過程,其中必有反復,這決定了這一過程的曲折與復雜性?,F代行為培養與矯正原理告訴我們,合理而適度的強化,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行為心理特征與自制力,增強良好習慣的形成,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

我們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采用了兩種強化形式:一是外部強化,就是行為訓練,結合各年級的訓練目標,經過多次反復的訓練,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替代性強化,讓學生通過對榜樣行為的觀察,不失時機地先從模仿抓起,然后再啟發自覺,逐漸地產生強烈的自我需求趨向?!皼]有規矩,不成方圓”。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復抓,抓反復,才能達到訓練的目標,學校大隊部把養成教育目標分解在“四星”班集體實施細則之中,每周由值周領導、值周教師、值周學生重點抓,班主任、任課教師配合抓,做到“事事在育人,時時在育人,處處在育人,人人在育人”的工作局面,并分階段各有訓練重點,有的甚至進行專項演練,如出操的路隊。行為習慣培養最主要的方法是訓練,習慣不是說出來的,而是煉出來的。一是我們通過反復、嚴格的訓練,二是做到近(貼近生活)、小(具體目標)、實(實效)。三是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家長學校樹立父母主動配合的意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教給父母科學的教育方法。

四、激勵為先,提高教育效應

為規范養成教育,使其永葆青春活力,并保持一定的積極狀態,必須完善激勵機制。教育過程中的激勵一是不能只囿于學生獲得成功,當學生經過努力仍無法取得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教師也要給予理解,不能亂加指責。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蓋杰與伯納曾說過:“對教師來講,表揚里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形成動機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揚應隨著某種行為的頻率增加?!倍且约顬橹鞑⒉慌懦饣虻渌慕逃绞?,因為習慣究其根本是一種規范化的行為方式,在行為學上有正強化,也有反向強化。如批評、懲罰等,要視具體的教育情境而定。目前,大隊部每周開展“最佳值周生”的評比活動,激勵值周生以主人翁的姿態敢說敢為;在“雛鷹爭章”活動中進行“每月一星”的評比,鼓勵隊員“自主”精神和獲得成功的樂趣;在“爭做文明好少年”中每月進行一次“行為規范”標兵評比,以鼓勵學生的進取心,爭做“領頭雁”;在“四星班集體建設”中,每學期評比一次“四星”先進班集體,對評上的班級,并進行表彰和進行獎勵,使先進更先進。同時,學校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學會做人做起,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學校開展了學生校長的競選活動,讓學生從后臺走上了前臺,從被管成了主管,放開膽子,為他們實現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我鍛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重視評價,深化養成教育

教育效果的好壞還取決于有沒有一個及時有效的反饋調控機制,需要學校有一個科學直觀的評價體系,在行為習慣的評價上,我們采用“一所三結合”,“三個結合”:一是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在單項評價方面評選了“最佳值周生”等先進個人;在綜合評價方面,開展“每月一星”、“文明好少年”等評比,最后將“每月一星”的資料照片在校宣傳櫥窗中展出。二是過程評價與終端評價相結合,每周公布各班“四星”情況,每天早會、早操后2分鐘值周學生通報前一天情況,每學期評比一次“四星級先進班集體”等。三是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學校不僅要求學校內部、學生內部評價,還要請學生家長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等。“一所”是指“三甲中心校學生道德行為分儲蓄所”,每個學生都有一本道德行為分儲蓄分存折,根據學生在校內外的表現記錄道德分的存入和支出,以培養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自控能力。

總而言之,對于小學生來說,養成教育無非是使他們從“無慮人”過渡到“小學生”;從“玩?!睘橹鬟^渡到“學習”為主;從“家園”過渡到“學?!薄J顾麄儚摹皭鄹改浮钡健皭蹘熼L”到“愛他人”到“愛國家”。使他們從“不會”到“自理”到“自律”?!坝薪甜B之人”重在養成,成在訓練。只要我們遵循規律,全方位地進行探索,尋找有效途徑和教育方法,鍥而不舍地常抓不懈,一定會抓出成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