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旅游知識應用
時間:2022-05-22 05:51:00
導語:地理教學旅游知識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地理教材中增設了大量的有關旅游方面的內容和知識,頗合時宜,而且中學生也向往旅游,希望自己能夠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適當補充和引進一些旅游知識,一方面可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對所教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通過對瑰麗而多彩的自然風光的描繪和對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以及色彩繽紛的人文景觀的講述,可以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樹立珍惜和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和環境教育的目的。鑒于此,在此嘗試把旅游知識貫穿在整個地理教學課堂和課外活動中,從而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把旅游資源帶進課堂
無論是初中地理中的區域地理,還是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有許多與旅游相關的結合點。在不影響課堂主要內容的前提下,不同渠道適當地介紹一些相關的絢麗多姿的旅游資源,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巧引歌曲一首好的歌能給人以心靈的美感,不少歌曲的歌詞中蘊涵了豐富的地理內容,謳歌和贊美祖國壯麗的大好河山。若能巧妙引用,則能收到教學生動、活潑,便于學生牢記重點知識和重點內容的效果。例如在講到內蒙古高原時,高原平坦遼闊,降水少,屬于干旱半干旱氣候,形成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景觀,適宜放牧馬、牛、羊、駱駝等。這時巧妙引用“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白鳥齊飛翔”這幾句歌詞,便可把學生的思緒帶到內蒙古那如詩如畫的美好景界——在美麗遼闊的草原上,牧民們自由自在的趕著牛、羊,歌唱自己幸福美滿的生活,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形成一種美好的向往。又如講到我國橫斷山區地理特征時,可引用大家都熟悉的《四渡赤水出騎兵》里的歌詞:“橫斷山,路難行?!比缓笠龑W生思考,為什么橫斷山的路會難行呢?哦!原來橫斷山是一系列山高谷深、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要翻閱這一系列平行山脈確實難。由于相對高差大,因此山腳、山腰、山頂的氣候截然不同,從而形成了通常所說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征”。經這樣簡單的分析,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這個地區的地形、氣候等特征,且印象深刻。
2.引用古詩詞和諺語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朽的詩篇,其中不乏概括和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精品。課堂中相關內容上恰當引出幾句學生都熟悉的古詩,將會起到活潑課堂氣氛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如講地質構造中地壘式斷塊山——廬山例子時,引用李白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學生想一下,要形成直下三千尺的這種瀑布,山體必須怎樣?——山體必須高峻陡峭,有“萬丈”懸崖。接著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廬山這種陡峭的“萬丈懸崖”是怎樣形成的。進而引出正題,因為廬山是一個地壘構造,南北兩側下降,中部山體上升,從而形成高峻陡峭、猶如平地拔起的廬山,顯得格外的險峻,也格外秀麗。因而才形成直下三千尺的著名飛瀑。經過這樣一引一講,一方面使學生過去的知識得以延伸,另一方面又使他們掌握了地壘這種地質的構造。又如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指的地區是赤道地區。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中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帶性規律。我國古今詩詞、諺語等本身含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如果在課堂上能適當地運用,不但學生愛聽,還可以為課堂增彩添色,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而且讓地理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記憶,同時很多的詩詞和諺語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觀畫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畫中有知識,知識融于畫中”的思維品質,使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形象、鮮明,從而讓學生熱愛地理學科。
3.展示圖畫或景觀圖片課堂上講某些自然景觀時,適當展示幾幅相關圖畫或景觀圖片。會使學生耳聽一新,精神振奮。例如講三大類巖石中的花崗石特征時,可展示一幅我國黃山的風景畫,要求學生們仔細看圖,找出有哪些景物?有蒼勁多姿的青松,靈秀奇妙的山石,變化無窮的云霧等。引出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云?!薄皽厝薄_M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渾圓、陡峭直立的“怪石”呢?最后得出結論:因為黃山的巖石是花崗石,具有很好的柱狀節理,質地堅硬,沿節理易風化。經歷了千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從而形成了這“怪石”,成為黃山一“絕”。通過這樣一看一想,就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參與的氣氛中掌握了花崗石的特征,且記憶深刻。又如在講人口問題時,首先展示一幅漫畫《母親的苦難》,這容易引起了學生極大興趣,迅速進入情景。教材中此類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我們展示的圖畫典型,講解切題,無疑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點。
二、課外活動中的“旅游活動”
由于課堂上內容和時間的有限,除了課堂中適當引入旅游資源外,在課外活動中也帶進了旅游知識。主要有:組織專題講座、出地理墻報、開展知識競賽、游戲活動和進行野外考察等。針對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多,枯燥不易記,課外活動中以一種游戲的方式來掌握和鞏固。先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我國主要的一些風景名勝點,放到圖上相應的位置,準備許多小紙條,上面寫著具體的游覽路線:如華山→峨眉山→石林,最后讓學生來進行一次不花錢的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旅游”。游戲開始,每人發一張標有游覽線路的紙條,要求說出坐火車、還是坐輪船。主要的鐵路干線和航線,以及沿途經過的著名大城市的名稱。經過學生親身的游覽,這些主要的干線就容易記,有趣多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識圖和讀圖能力。
為了更好地做到游有所思,游有所獲,把書本知識與實際融為一體,我組織學生到附近的一些旅游點進行實地考察。如講到石灰巖、巖溶作用時,帶學生考察溶洞。面對奇妙的各種形態,一邊看,一邊講,一邊想,等考察完后,相應的內容也就掌握了。其中一部分同學,由于好奇,考察中可能要敲一些石筍、石鐘乳等。這時提醒大家注意:假如每次來游玩的人們都這樣不停的敲,現在和將來我們還能看到這些大自然的“杰作”嗎?從而進一步教導學生更要珍惜和保護好所有的旅游資源,應該給我們的后代子孫留點美的“見面禮”。在親身體驗中,學生很容易形成一種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
總之,通過以上不同渠道,巧妙地把旅游知識貫串于地理教學中,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地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樹立了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情趣,從而達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環境教育的目的。
- 上一篇:市政辦創建文明城市實施方案
- 下一篇:旅游與文化產業互融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