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教學情感因素及利用

時間:2022-05-25 11:31:00

導語:政治經濟學教學情感因素及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經濟學教學情感因素及利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經濟學教學的基礎理論。它作為一門向學生系統傳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礎知識并運用其基本原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課程,一般在大學一年級開設。由于這門課程的理論本身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和內容的復雜性,大一學生又尚未完成由中學“應試式”學習到大學“自主式”學習方式的轉換,加之現階段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受到西方經濟學的嚴重挑戰(有人認為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想要依靠學生自覺主動學習顯然是有難度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我們教師用嚴肅的面孔簡單地灌輸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忽視學生認識和接受真理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的情感因素就可能是事倍功半了。一個對學生充滿理解、信任和關心情感的教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敬佩和歡迎。這種情感對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系統理論知識的最大傳授與接受,對保持最佳教學狀態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以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空間是很大的。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身作則是調動學生學習情感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它的實踐性。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則要求教師在傳授理論的同時,必須注重自身的實踐示范作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求。他們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會因各自需求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主觀情感。心理學實驗表明: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持歡迎或趨同的態度時,就會產生喜愛、尊敬、渴望等肯定性情感,即正傾向,反之就會產生憎惡、悲哀、憂郁等否定性情感,即負傾向?!坝H其師,信其道”正是情感的這種強烈的傾向性的體現,而且這種強烈的傾向性不僅直接影響到人際關系的和諧度,更直接影響人們對信息接受的速度、質量和處理效果。因而教師的自身素質決定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每一個學生都期望和敬佩自己的老師不僅知識淵博而且言行一致、關愛學生,所以教師本身必須不斷提高個人素養,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業務水平,樹立起自己在課堂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智慧魅力、形象魅力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否則學生不僅會對教師產生強烈的反感,而且還會懷疑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實踐價值,進而產生對系統而又科學理論學習的厭倦情緒。如在講授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時,如果教師不按照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剩余價值規律以及資本積累規律的理論邏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漸進、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而一味強調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調整而獲得暫時發展空間以及當代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即教師自己就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都不堅信、缺乏底氣,那又如何讓學生接受這一理論是科學的呢?

二、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動情曉理是誘發其學習情感的基本途徑

如果說需要是情感產生的原因,那么情感則是實現預定目標或任務的動力。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感情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盵1]馬克思也曾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2]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把握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全面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問題,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大趨勢,以及認識在這一趨勢下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變化與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從而科學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簡言之,就是使學生在增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系統知識的同時,形成運用其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自覺自愿才行,單靠外部的強制因素很難奏效,畢竟,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調查,許多學生高考所以選報經濟類專業并非出于對該專業有充分了解、具有較濃興趣的自主抉擇行為,而是其家長或親朋好友基于將來畢業后可能就業面寬、待遇較好等“實用主義”觀念而替代選擇的結果。其實,大一新生對該專業所開課程知之不多,更不提若干年后自己能具備何種“經世濟民”的能力了。他們判斷某一具體課程值不值得下功夫學的一條重要標準極為“功利”:即該課程能否解決現實社會中的焦點熱點問題和學習生活中的疑難問題;學了這門課程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或實惠?,F階段,他們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有:現階段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現階段我國CPI超3%,國家為何仍不加息?我國剩余勞動力如此豐富,何以還會出現“用工荒”?原本更具撫養能力的發達國家的居民不愿多育后代,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中國,計劃生育工作卻成為“天下第一難事”?房價調控為何越調越高?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為何越來越大?老百姓為何“看病難”“看病貴”?等等。對此,教師不應回避,要寓情感教育和以理服人于課堂教學內容之中。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大量豐富生動的案例和道德、理想、價值觀以及教師人格魅力等富有情感的教學內容,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套話,而應依據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幫他們釋疑解惑。學生的疑難一經解開,便會認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強大威力,從而積極主動的學習它。正如孟子所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三、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個性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重要契機

如今的大學生個性強,自主、自立意識明顯提高,但其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卻處于不穩定狀態。如果教師經常以長者身份用條條框框來限制學生,動輒橫加指責,勢必造成他們因自己的自主意識受到傷害而對課程學習采取消極排斥的心理。其實,愛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愛是每個孩子健康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愛會給他們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師生情感的交融對教學雙邊活動,有著積極的優化作用。這種優化作用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期望效應”,它滿足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的欲望,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康身心的培養等都發揮著作用。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它滿足了學生心靈深處渴望得到理解、賞識、信賴與尊重的需求,喚起了自信,激起了自尊,使學生在積極的心態中不斷進取。因此,教師應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要求教師必須以參與者身份加入學生的行列。如在教學中一起討論重大社會現實問題時,老師應先做一個傾聽者,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后也提出自己的觀點,把基本原理融匯在問題的討論之中,讓學生自己加以比較和鑒別。這樣,學生既輕松地接受了理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識別能力。所以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滿足學生的自主要求和自我表現的愿望,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精心設計案例情境,是調動學生情感因素的有效方法

教育心理學表明: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心境有著重要影響,而學習心境的好壞又直接影響著知識掌握的速度和質量以及能力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師應盡量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學習,讓他們感到“每一分鐘都在享受”?!扒榫呈桨咐ā本褪且环N行之有效的方法。情境式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帶有情感因素對案例進行描述,幫助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獲得大量生動、立體的形象感知,并受到特定氣氛的感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將教材中語言文字喚起的表象,轉變為直觀立體的感知效果,充分利用認識過程的聽覺、視覺、情感因素,達到單純的理論學習達不到的效果。借著情境式案例形象的描述,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減少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疲勞感。比如我們在講解“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時,給學生繪聲繪色講“兩個獵人的故事”,說的是:兩個獵人早晨出發到森林打獵,到傍晚時分,森林邊出現一只野兔和一頭野豬,埋伏在石頭背后的兩個獵人同時開槍,其中A打中一只野兔,B打中一頭野豬,他們將各自獵物拿到市場出售,結果B所得比A所得多很多。接著話鋒一轉,設置情境:如果你是A,你心里會平衡嗎?花費了同樣的成本,而收益卻如此懸殊公平嗎?經濟學能解釋嗎?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求知欲給激起來了。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通過引導和啟發,讓他們明白:野豬比野兔賣的錢多,不是因為野豬個大體重,也不是因為野豬的味道好———使用價值不能比較大小或多少,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兩個獵人打獵所花時間屬個別勞動時間,不能決定商品的價值量,而市場則是交易雙方根據自然界野豬數量稀少,搜尋需花費更多時間、野豬兇猛捕獲它得付出獵人們更多勞動等因素給予更多(社會)勞動時間的計量。通過諸如此類的案例,既幫助同學們理解到了價值量決定的機理,又讓同學們明白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是保持學生激情、穩定學生情感的重要方式

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是科學就在于它是從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又經過實踐反復證明是正確的理論。對此,學生是要親身體驗和證實一番的。他們希望能將課堂所學的理論拿到實踐中去親自驗證,如果被證實了科學性,那么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覺性會大大提高。教師可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教學中多安排一些課堂討論環節,讓學生自己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如在講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時,就可以設計一個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和西方經濟學對當前金融危機解讀之比較”的課堂討論,讓學生自己來判別,哪種理論解釋更深刻、更本質。我們知道,這場金融危機發生后,西方經濟學家對其成因進行了見仁見智的解讀,有所謂“金融創新過度和金融衍生品泛濫說”、“政府金融監管缺位說”、“道德和信用缺失說”等等不一而足。咋一看似乎都有些道理,但仔細研究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危機的研究只停留在問題的表層,未能從制度的深層進行探究,因而不可能觸及危機的本質性緣由。其實從制度層面進行考察就可以發現,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依然是馬克思一百多年前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所導致的生產過剩。即(1)盡管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歷史性的變革,但資本對剩余價值貪婪的本性沒有變,其結果,造成在社會財富不斷膨脹的同時,人民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2)資本對剩余價值貪婪的本性,導致在私人經濟利潤率持續提高的同時,工人實際報酬持續下降;(3)在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美國為了避免引發生產過剩的危機,只得通過無限度擴大消費信貸(如“次貸”)的辦法來刺激上述需求,結果無可避免地導致嚴重金融危機。因此,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盡管是直接爆發于虛擬經濟領域的危機,但它仍然如馬克思所分析的那樣,與爆發于實體經濟的危機有著同樣的根源。

通過上述討論,學生對于哪種理論或解釋更深刻、更本質,應該堅持和信奉哪種理論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學生學習熱情的持久和穩定還需與引導他們參與社會調研、深入農村和企業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相配套??傊?,調動情感因素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并利用好這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