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文藝心理學理論運用
時間:2022-07-11 04:18:12
導語:幼教文藝心理學理論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文藝心理學思想從發端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如果說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拉開了中國現代文藝心理學的帷幕,那么,朱光潛則是把中國文藝心理學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境地。自20世紀四十年代以來,中國文藝心理學進入了沉寂時期,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藝心理學才慢慢活躍起來,人們對藝術特點和藝術規律又重新重視起來,在這段集中的時間里,相繼有十余種文藝心理學專著和譯著出版,甚至一批文藝心理學教材進入到高等學府的課堂;這標志著中國的文藝心理學研究者們由理論探討進入到實踐指導和運用階段。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文藝心理學研究者們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了探究:一是研究文藝家如何經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和分析,積累、提煉素材;在感知、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想象的過程;二是研究情感、抽象思維與想象活動的關系;三是研究文藝家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氣質等特點及其對創作的影響;四是研究人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怎樣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鳴;五是研究如何通過文藝作品、藝術活動去豐富和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鼓舞人們的意志和熱情;六是研究如何培養青少年的文藝興趣和欣賞、創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
一、當前幼兒藝術教育存在的主要誤區
幼兒藝術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其對“美”初步的審定和感受能力,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新一輪課改積極探索的一個改革方向。但是,較多的家長和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卻對此有著“誤解”,極大地阻礙了幼兒藝術教育健康和諧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認識上的誤區隨著當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數眾多的家長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級各類的藝術教育機構去接受教育,希望孩子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增加藝術細胞。但是,他們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也不管孩子接不接受,便將其強制地送到興趣班或特長班去接受教育,而對孩子學習效果和教師教育的效果一律以“彈得好不好,畫的好不好、跳得好不好”或考過了多少級來衡量,完全背離了藝術教育的宗旨。他們并不在乎孩子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有無提高,使孩子的內心期望、興趣愛好與現實中家長的強迫相向而馳,甚至越走越遠。由于當前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致使部分家長產生了較嚴重的功利化思想。他們只是看到了明星效應,更有甚者是為了圓自己的“星夢”,一味地把重擔壓在孩子身上,還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而對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發展潛力置之不顧。這樣做只能是適得其反,孩子對此產生了強烈的對抗情緒,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存在誤區好奇是每個兒童的天性,他們對藝術的探索與熱愛也是如此,這本應受到積極的引導和正確的培養。但是,我們大多的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由于受傳統藝術教育的負面影響,過多地注重孩子對知識經驗的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視對美的感知和體驗教育,忽視了孩子情緒情感的主動參與,更忽視了孩子對美自由闡釋和表達。這是當前幼兒藝術教育主要存在的誤區,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幼兒藝術教育理念,找到正確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以文藝心理學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各項要求,構建幼兒藝術教育的新體系
(一)將單純的技能技巧性幼兒藝術教育轉變成幼兒審美心理結構的初步形成和充實性教育上來單純的技能技巧性教育把幼兒藝術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兒童的正確描述、制作和表演技巧上,完全忽視了幼兒個體對藝術精神的感悟和自主表現,制約了兒童的審美潛能的發展,這與素質教育的主張和當前課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審美能力是審美活動得以展開的立體方面的基礎和能力,包括審美感知覺能力,想象能力,領悟能力,具有先天性與遺傳性但能力的發展成熟卻有賴于后天教育。審美感悟教育是文藝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之一,目的是讓其能體驗到審美對象傳達的含義。它也是引導幼兒感知、理解美的事物,發掘和培養幼兒審美創造潛力的教育。我們在進行幼兒藝術教育時應努力做到:
1.讓孩子們充分與大自然接觸,了解大自然,通過觀摩形態各異的自然景物或自然現象,引導孩子感知事物顏色、聲音、位置、空間位置、運動軌跡等,這樣做,不僅能促進孩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豐富孩子的校外生活、開拓視野,還能讓其逐漸形成對生命運動模式的感悟能力。
2.生活平淡枯燥,但平淡的生活則能孕育出生命與神奇。生活中的千姿百態都是以形象化的狀態呈現,孩子置身于生活中,其觸覺、味覺、視覺、聽覺等感官無時無刻不在與生活發生交流與碰撞,但這種交流是膚淺的、殘缺的,習以為常也就成了漠然和平淡。所以不經引導、點撥,在學生的眼中難以發現神奇的形象,更談不上化腐朽為神奇。我們應該給生活注入新鮮與好奇,讓幼兒充分感情其內涵與魅力,體味原本平淡的生活竟然如此地有趣,令人著迷,在幼兒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挖掘出形象的豐富與神奇,為幼兒步入藝術殿堂鋪好第一塊磚。
3.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孩子直覺感悟和把握社會中美的事物的本質,提高發現美的能力。社會美是直接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審美對象,而心靈美是社會美的具體體現?!懊勒?,人心之所樂進也?!闭f明對美的追求和審美需要是驅動人格不斷完善的內在動力?,F代人本主義心理學通過實驗證明,對美的欣賞有助于喚起人的潛能,有助于人格的健康發展。從古往今來的政治斗爭到各個階層的精神面貌,從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的激烈交鋒,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讀者的情感體驗,給幼兒以有益的心靈啟迪和思想教育。
4.多欣賞與幼兒生活經驗貼近的藝術作品,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蓖瑯樱胂笤谟變旱纳钪?,特別是在游戲和學習活動中,更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映象的過程。想象中產生的生動、具體的形象,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比較順利地掌握間接經驗。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培養、提高、促進幼兒的想象能力的發展。
(二)將模仿教育轉變為審美情感教育,突出審美情感的陶冶文藝心理學研究者們主張研究人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怎樣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鳴。而模仿教育把幼兒藝術教育變成簡單的機械模仿,改變了幼兒藝術教育“自由創造”的特征,使幼兒藝術教育失去了“情感意味”。藝術情感是審美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藝術創作者融入藝術作品的情感,也包括藝術欣賞者能動的情感體驗的情感擴散,它具有獨創性、超越性、細膩性和典型性等特征。因此,藝術情感最能感人、動人,一旦被主體接納,能充分激發和豐富幼兒的藝術情感。培養藝術情感是幼兒藝術教育重要目的之一,為此,必須做到:
1.選擇具有豐富情感類型且適合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作品供其欣賞,使幼兒在藝術欣賞中去感受和理解作品,豐富和激發自己情感。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情緒、情感體驗,學會正確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審美情感教育的基礎;幼兒的初步情緒調控能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對自己情緒中那部分對人對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情緒沖動加以適當調控,如孩子對任性、執拗、侵略性、攻擊性等偏頗情緒的適當調控;另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適當地調節情緒,并常常鼓勵自己保持高興愉快的心境。概括來說,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緒調控在一個與年齡相稱的范圍內,以促進情感的健康發展。
3.合理引導幼兒在創作表現活動中通過口頭語言、角色扮演、“涂鴉”等有效地表達情感。幼兒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年齡,幼兒的許多想法與現實都有很大的距離,但他們可以借助簡單的口頭語言、角色扮演甚至是無意識地用“涂鴉”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感,這是幼兒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和內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們都愿意,這幾乎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
(三)整合協調幼兒藝術教育內容,突出審美教育在幼兒藝術教育體系中的整體建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審美能力,是文藝心理學研究者們主要任務之一。當前,幼兒藝術教育一般以分科形式進行,音樂、美術、文學藝術各自有獨立的大綱,甚至,不同的教育機構有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忽視了幼兒藝術教育的整體性和各種藝術教育的內在聯系。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表明幼兒藝術教育不應該局限在藝術教育本身,應該走向綜合化,藝術教育不應該僅僅著眼于兒童某種藝術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綜合性藝術教育就是發展音樂、美術、文學藝術中的共同審美要素,按同構的原理加以整合,以不同的藝術形式獲得美的熏陶。綜合性藝術教育培養的不是給予兒童簡單的技藝知識,而是達到幼兒審美心理結構的塑造。與此同時,我們應堅持從幼兒生活和興趣出發去整合藝術教育活動內容,在開展幼兒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幼兒熟悉的人、事、物為內容,注重生活與藝術教育的緊密結合,讓幼兒藝術教育內容回歸于幼兒的生活。這樣能夠使幼兒快樂地接受教育,使幼兒人格得到健康、自然、和諧的發展,從而發掘幼兒的創造潛能和提高審美能力。
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藝術教育將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正確情感表達和創造沖動的出口,也為基礎教育的發展開創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但是,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不應再是藝術知識、技能的傳遞,而應注重幼兒對藝術的感受和體驗,培養其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滿足其藝術表達的欲望和沖動,拓寬其藝術視野和審美空間,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
- 上一篇:全鎮農民教育工作意見
- 下一篇:全鎮創業扶持基金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