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核心價值在教育教學中的缺失
時間:2022-04-12 08:42:32
導語:武術核心價值在教育教學中的缺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法、邏輯分析法來分析武術的核心價值在武術教育教學發展的過程中缺什么,丟了什么,應保持什么和傳承什么。在現代西方體育的強勢推入下,武術處于被動地步。首先,應先拋開輿論,捋開外圍影響,整理中國傳統文化并結合中國現時代背景,主要論述中國傳統文化與武術的核心價值,并通過我國的傳統體育目地來引導出武術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武術的核心價值;教育教學;現狀
1前言
武術的內涵是什么?文化的內涵又是什么?若是每一個國人都靜下來沉思這兩個問題,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那么,我們的傳統武術就更加絢爛了。沒有文化精神充饑的社會是空感的,那么喪失武術核心價值的武術,跟沒有靈魂的身軀一樣,干涸而又空洞。武術的核心價值體現的是攻防技擊,目前競技武術動作花哨,攻防技擊不明顯,實用性低,武德要求不嚴肅。大部分人群都是追求競技武術,為打比賽,教學中的武術套路很少提到技擊。技擊方面也要體現個人的身體素質,包括技術,包括基本功。如果基本功達不到,就算練也難以達到。對于武術套路想向世界推廣,光靠競技武術是有局限性的。因為競技武術里面的起跳旋轉難度動作,隨著科技的發達和更為科學的訓練計劃,運動員只要具備了完成動作所需要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條件,然后再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和訓練,很快便能夠掌握。對于這一點,競技武術利于推廣,因為容易被模仿。但針對武術推向世界來說的話,如果沒有豐富的文化功底和內涵也難以說服世人。傳統武術的動作是跟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不僅有動作要求,更注重武德;而競技武術并沒有要求這些,只要求訓練按時到位,好好訓練,肢體運動達到一定的要求、有進步,取得名次。
2傳統武術精神的遺忘
2.1競賽中傳統拳的退化
傳統武術很樸實,每一招都有技擊含義和意識。動作并不好看,所以不被大眾所采納。李小龍創造了截拳道,而截拳道結合了詠春拳。詠春拳的攻防技擊意識非常強,對抗意識也很強??涩F在全國武術比賽中卻很少人練詠春拳,現在的傳統拳也講究動作演練,動作也逐漸向往花哨空架。動作演練是靠照鏡子尋找美感,技擊意義淡化,講究速成,退化的是武術的核心關鍵內容,即技擊性。
2.2教學中傳統思想忽視
思想是指引行為的引導者,行為的正確與否需要思想的指引,而中國的哲學精神便是我們傳承傳統武術的靶心和指導者,把中國的哲學思想精神真正融會貫通到中國傳統體育的肢體形態中去,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傳統武術的價值功能和教育功能。而目前的武術教育中,武術的精神、武術的內在特點經常被忽視,武德也只是嘴上說說,實際性的表現并沒有重視。比如訓練場上,有的打赤膊訓練,上訓練場訓練不穿訓練鞋,器械擺放亂,拿著器械隨意玩弄。場上運動員松散,場下混亂。進入訓練房訓練手機不調靜音,訓練場地臟。而傳統武術對武德的要求很嚴格,提倡崇德,崇德指推崇道德修養,誠信正直,謙和忍讓,見義勇為,遵守社會公德。有了功夫并不是要意味著要去打架。注重實現自我,自我約束的修行。所謂“健身修心”恰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德藝雙馨這些就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完美解釋。
3傳統武術文化的西化
文化觀是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國文化是獨自創發的,強調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東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強調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兩種不同的文化特點也衍生了不同的世界觀,中國自古以來不向外擴張,理想的民族關系模式是通過道德的教化去“協和萬邦”;西方在民族方面講究競爭,講究斗爭。[1]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的文化,儒道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滲透是有很大影響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的基本精神,倡導一切都要因遁自然而不違背自然,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而行事,這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疤汀背鲎浴吨芤住贰扒雷兓髡悦?,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包含著“普遍和諧”的意義,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更是追捧于“德藝雙馨”,尤其是重視一個人的德行,因為他所表現的技術是人之外的內容,重人輕物極大的尊重了人格,人性人品。儒家的仁義中庸,道家的修道積德,都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而西方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所以西方競技體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強”的價值觀。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武術套路運動變得西方化和程式化,規則呈現不合理條款,運動員出現低齡現象。一味從形式上進行向西方競技體育學習和模仿,結果走上了武術競技化和套路表演的非教育之路。本土文化受到沖擊和碰撞,從發展傳統武術的角度來看,傳播者重視技藝而忽略了精神倫理。然而技藝卻也沒有得到更精髓的提高,也在慢慢流逝了技擊。
4傳統武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發展思考
4.1明確發展目標
傳統武術目標的確立有助于促進傳統武術的發展,把中國傳統武術推向更高的平臺上,讓更多的人認識并喜忠于他。然而傳統武術要想發展,就不能保持原有的狀態,他需要新的結構,新的能源物;而這個需求也必然會帶來傳統武術的新變化。任何事物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受簡單的事物,所以傳統武術未來發展趨勢必須走簡化道路。但所謂的簡化不是創造些簡單的動作,然后就算是完工,而應是在編創套路的情況下把武術的技擊要領也要加上。每一招式都有具體用意和含義,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基礎,讓更多了解武術,接受武術者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練武術,使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更具有文化時代性。[4]發展方向應落于大眾武術,以科學化的方法來提高大眾武術練習的效果。我國大眾武術科學化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大眾練習者一直在運用錯誤的練習方法,這使得練習者在長期練習中不僅得不到提高,反而出現受傷,從而極大地降低了練習者練習武術的興趣,有的甚至就此放棄武術轉而習練其他項目。因此,我們應加大科學宣傳,樹立科學的武術健身理念。[5]
4.2創編教授內容
首先,在編排新套路時要考慮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和武術的核心價值即:攻防技擊和防身自衛。在技藝方面主要突出技擊實用、動作簡單的武術套路,每一個動作都能夠說得出和演示出目的和意義,從而更容易推廣。比如說弓步沖拳的中國文化內涵,真正的弓步沖拳沒有像競技武術蹲的那么低,動作美感沒要求那么嚴格,更需要的的是交手和對抗。根據左弓步沖右拳來講,右腳和右拳真正的根部在腳上,左腳上前,右腳蹬腿,帶動右手沖拳。力從根起,傳導于腰,力使于拳面,力量的導引過程,力感的傳動。教授基本禮儀和中國國學或經典哲學,這是學習武術技術之前必須學習的內容,以此激發和熏染國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武術禮儀一定要受到傳承者和學習者的重視,因為這是根,這是文化的根本。習武先習德,習好德再練武。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制定嚴肅的武德禮儀并執行是很有必要的。考慮到小學生沒有抗擊打能力,針對小學生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生主要教授中國傳統文化和武德培養,初步可以教授些武術的簡單的基本功,以趣味教育為主。初中生依然繼續學習武德方面,習練武術基本功,初步可接觸武術的攻防技擊動作,可逐漸做動作習練。高中生和大學生在這個時候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和基本功,在這個時候還要進行武德行為考核,因為這樣具有實踐意義,再進行教授武術攻防技擊套路。其次,練習傳統武術能夠改善人的心態,我們現在生活的法制社會完全用不著講究誰最能打,而是個人修養素質顯然在生活中更應得到重視,但社會人文氣息確實有些難以齒口。老人摔倒,沒人扶,沒人敢扶。武術不僅僅只是肢體上的技藝,還包括武德。而武德是上文提到的:道德修養、誠信正直、謙和忍讓、見義勇為、遵守社會公德。這需要武術傳播者細心和負責的態度。對于武術學習者,武術傳播者起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文化的發展,武術的傳播都與他們有很直接的關系。
4.3提升道路自信
實現中國傳統武術的價值和教育功能,我們缺少的是對自身文化的自信我們的祖先,對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極強的把握,絕不輕易地動搖他們的自信,同時對于別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與極強精嚴的抉擇。絕不輕易地崇拜或者輕易的唾棄。[2]不要讓中國武術脫離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如果脫離了必將成為空洞的乏味的肢體表演。[3]用我們自身的民族文化,用我們自身的體育魅力站住腳,推廣和發展我們自身的文化,為實現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再次璀璨而努力,為使現代傳統武術體育不再蹩腳,為振奮自信民族精神而求真務實。我們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6]
5結語
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的大地上探尋自己的道路和辦法。[7]同理,是武術發展出現了問題,那么就在自身上找原因,就應在哪里對癥下策略。一個國家不能丟失武道精神,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西方文明將在高校產生更多更深的碰撞,大學生多元化的體育方式是必然的趨勢,但并不代表西方體育的強勢發展必然會取代東方武術。更不能悲觀的認為武術已到了非搶救不可的地步了。恰恰相反,目前的發展狀況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高校武術發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是大家對武術不感興趣,而是長期以來武術呈現給大家的方式過于呆板,單一。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從不同的視角或途徑認識和接觸到真實的武術。[8]不僅要注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應注重其形式內容。將中國的武術的“精,氣,神”展現出來。[9]“石在,火是不會絕的”。[10]在武術管理者和武術愛好者的堅持努力不懈下,我們應保持我們對武術產業的熱愛之情繼續并奮力傳承下去。傳統武術一定會更上一層樓。我們認為,即使法制社會不再那么迫切需要技擊要領,但技擊卻能夠給一個人帶去自信,能夠給一個民族帶來勇猛,能夠給一個國家帶去權威。同時,武德卻能夠警惕人的處事方式,所以,武德教育為學校教育之需,學校教學為武德傳承之力,為時展使命。
作者:金梅 單位:武漢體育學院武當山國際武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石愛橋.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
[2]魯迅語錄.
[3]王崗,李巖.中國武術:從榮耀之身到尷尬之境[J].武漢體院學院學報,2015(4).
[4]王宏軍.從系統的觀點看傳統武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
[5]趙振洲.武術競技趨勢下大眾武術發展研究——武術之鄉菏澤縣調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4.
[6]2014年在訪問歐洲期間的對話.
[7]2014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我國歷史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對話.
[8]賴錦松.大武術觀視域下高校武術大眾化發展策略[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7).
[9]王崗,李巖.中國武術:從榮耀之身到尷尬之境[J].武漢體院學院學報,2015(4).
[10]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M].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78.
- 上一篇:黨政領導班子述責述廉述法報告
- 下一篇:關于“三調聯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