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教育理念“雙困生”研究
時間:2022-03-18 08:40:46
導語:綠色教育理念“雙困生”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輻射源,在承擔著教書育人使命的同時,還面臨著人才輸出的嚴峻挑戰。高?!半p困生”作為就業的典型弱勢群體,因人脈資源不廣、技能培訓不足、信息獲取不及時等系列問題,面臨就業過程中的重重困難。本文倡導綠色教育理念,有效發揮人文關懷,積極構建幫助高?!半p困生”有效“脫貧”的就業服務體系,對做好“雙困生”的就業工作具有重要理論與實現意義。
[關鍵詞]“雙困生”;綠色教育;就業服務體系
一、綠色教育的內涵
作為當代教育新理念,“綠色教育”是教育者從主客體以及客體各因素之間互相依存、和諧共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以科學求真和人文求善為指導思想,將理性科學教育與感性人文教育相融合,引導受教育者注重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樹立的新生態自然觀、人生價值觀和生存發展觀。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盡管高?!半p困生”的援助工作正在深入開展,但對“雙困生”的認定卻因學者們所處視角不同而出現分化和差異。有的學者認為,高?!半p困生”是家庭經濟和個人心理上都存在困難的學生;有的則認為“雙困生”不僅是指經濟條件等硬件上存在困難,還包含就業心態不佳、求職屢次受挫、擇就業觀不合理等軟件上存在障礙的學生。本文研究的“雙困生”主要指的是自身硬件層面上家庭經濟困難、就業技能不過硬等和自身軟件層面上的就業心理困難而引發的就業困難的學生。在“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體制下,高?!半p困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高校的重點工作,也是政府、社會高度關注的重點課題。
二、國內外綠色教育現狀
(一)國外綠色教育現狀。國外的綠色教育比較普及,效果也較顯著。如,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環境議程”、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綠色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校園綠色行動”、多倫多大學的“商業組織+行政組織+學校綠色組織”,這些都是通過計劃和項目的方式踐行綠色教育理念。特別是法國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充分考慮學生的自主權,中小學生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寒暑假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領域進行感知認識,為大學的專業選擇奠定基礎。德國的“綠色教育”通過項目或者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不斷加強職業實習,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社交能力、應用能力和環保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國外高校這些豐富的“綠色教育”計劃和項目,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提升職業興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是對現代“綠色教育”理念的踐行,為高?!半p困生”的擇業就業奠定了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二)國內綠色教育現狀。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綠色教育理念起步較晚。國內首創“綠色大學”理念的開端始于1998年清華大學提倡導的“樹立綠色意識、推出綠色產品、建設綠色校園”。隨之,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開大學等一些高校也陸續倡導實施“綠色教育”。在2002年“中外中小學校長論壇”上,著名教育家楊叔子提出了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的“綠色教育”新理念,積極倡導作為現代教育的“綠色教育”新理念應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為一體。自此以后,綠色教育在國內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視,成為新世紀教育觀念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國內高校雖然積極倡導實施素質教育,但其實踐效果并不理想。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日益深入,高校在教育教學理念更新、人才培養目標達成以及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與社會對人才的現實需求還存在顯著的結構性矛盾,導致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學生的就業嚴重脫節,與現代綠色教育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高?!半p困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雙困生”作為就業的典型弱勢群體,因人脈資源不廣、技能培訓不足、信息獲取不及時、就業心理調適不充分等系列問題,在就業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處于競爭的不利地位。同時,“貧困生”的帽子本身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其心靈深處引發挫敗感、自卑感,甚至引發寡言少語、焦慮抑郁、自我封閉、人際關系敏感、對“找工作”毫無興趣等一種或多種混合的心理障礙問題。特別是在就業競爭日益嚴峻的高壓下,在求職路上“屢戰屢敗”的“雙困生”,其身心所受到的影響必定對其下一步的擇業、就業產生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響。因此,解決高校“雙困生”的就業問題,是一項任重而道遠、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僅需要政府、高校和社會積極聯動,有效“共治”,還需要“雙困生”家庭及其本人的共同努力與配合,力爭有效“脫貧”,實現“雙贏”。
四、綠色教育理念下高?!半p困生”就業服務體系構建
(一)構建綜合素質培養體系。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部門通過與省一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聯合,有針對性地擬定“雙困生”就業課程技能培訓專項項目,合理設計培訓方案和課程內容體系,選取“雙困生”到省一級相關部門培訓,或者邀請省一級相關的就業技能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者到校給“雙困生”開展專項培訓,注重挖掘“雙困生”自身潛能,引導其積極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喚醒“雙困生”的“自助”就業意識。培訓內容可涉及素質拓展訓練、優勢能力挖掘、職業目標探索、簡歷制作、自我管理、心理調適技巧、模擬面試等,培訓方式以體驗式教學為主,側重知行并重、全程互動,培養適應職場挑戰的綜合素養,提升“雙困生”就業競爭力。(二)構建就業心理輔導體系?!半p困生”的身份本來就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學生本人的自卑心理。然而,不得不承認,不乏有些企業、社會團體等高舉“助貧”旗幟,輪番“展覽”和宣傳“雙困生”,這必將在無意中增加“雙困生”的心理負擔,導致其內心的屈辱感漸增。不可否認,對“雙困生”施以“物質食糧”,開展物質經濟幫扶固然重要,但用“潤物細無聲”的姿態,給予其“精神食糧”,用心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積極幫助他們實現心理“脫貧”,同樣不可偏廢。高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應積極聯合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合理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雙困生”專題心理健康教育。如,“一對一”咨詢、朋輩輔導、團體心理輔導、個別約談等方式,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調整心態,認清形勢,告知他們積極選擇社會援助,合理開展自我心理援助。(三)構建就業經濟資助體系。以家庭經濟困難為主要困難因素的“雙困生”,毋庸置疑,在很多就業機會面前,也往往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報考公務員,參加考前輔導班、筆試報名、購買備考資料、面試培訓以及面試交通與食宿等,都需要一定的經濟支出,這必然導致其就業機會與其他同學相比,大大減少。對于這類“雙困生”,高效應積極發揮獎勤助貸資助育人作用,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幫扶,降低“雙困生”就業成本,緩解經濟壓力。同時,在國家政策、政府經濟支持、高校積極配合等多方的允許范圍內,創設專項就業幫扶資金,專門支持“雙困生”求職、培訓等,通過經濟干預的方式以降低“雙困生”就業成本,促進“雙困生”順利就業。(四)構建全程化、個性化就業指導體系。積極吸納學校知名學者、就業指導師、心理咨詢師、企業培訓師等建立“雙困生”的幫扶導師庫,有針對性地開展“雙困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并建立“雙困生”幫扶機制的動態跟蹤反饋系統,及時做好幫扶記錄和全程化的跟蹤服務。同時,按照分類指導原則,對不同類型的“雙困生”采取個性化的幫扶措施:對于“經濟困難型”的學生,高效發揮好資助育人的作用,積極宣傳求職補助的申請渠道和措施,并施以合理的經濟援助,并求職全程實行跟蹤管理;對于“能力困難型”的學生,應充分利用所建立的“幫扶導師庫”的優勢資源,積極尋找可以提供相應的實習實訓崗位的社會資源,開展就業技能提升培訓,全面提高綜合素養和核心競爭力;對于“心理困難型”的學生,及時的心理援助和社會支持是必須的,通過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其合理調適擇業就業心理,樹立求職自信心。通過持續跟蹤與分類指導的方式,促進“雙困生”順利就業。(五)構建多方位就業渠道體系。高?!柏毨弊鳛椤白深^,帶中間(一頭是好的,先進的,一頭是壞的,落后的)”中其中一頭的典型,其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其本人家庭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高校思政育人的成效,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對于“雙困生”的就業,高??赏ㄟ^“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式,做到不但要保護先進,管好一般,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對落后者“擰彎”的問題。所謂“走出去”就是不斷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了解人才市場用人需求,收集用人信息,互通渠道并及時向“雙困生”公布,主動把“輸血式”幫困變為“造血式”幫困。所謂“請進來”就是廣泛邀請用人單位到校進行宣講招聘,廣開門路,適當合理的開展有針對性的招聘會,努力做好就業推薦工作。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實施優先推薦“雙困生”。另外,校企雙方完全可以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簽訂“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協商建立產業學院。一方面,充分整合企業的優勢資源,企業可為“雙困生”提供適合的實習實訓崗位,搭建“雙困生”就業的“綠色通道”,提升“雙困生”的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鼓勵“雙困生”,主動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意向書,實現“互惠共贏”。
五、小結
高?!半p困生”作為高校特殊的弱勢就業群體,對其開展就業援助,構建就業服務體系,既是教育公平的體現,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是高校、政府和社會等對“雙困生”開展人文關懷的重要舉措。而建立在綠色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雙困生”就業服務體系,從“雙困生”在就業競爭中的綜合素質培養、心理輔導、全程化與個性化指導、全方位就業渠道、經濟資助等人文關懷視角出發,注重其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有效降低就業成本、及時減輕就業壓力、提供優質的就業服務,這不僅有利于引導“雙困生”的成長成才,實現全面發展,還有利于我國的社會穩定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立命館アジア太平洋大學[EB/0L].www.apu.ac.jp/home/about/2018,2018-5-16.
[2]國際教養大學[EB/OL].https://web.aiu.ac.jp/,2018-5-16.
[3]日本學術振興會官方網站.立命館アジア太平洋大學構想調書[EB/OL].www.jsps.go.jp/j-sgu/data/shinsa/h26/sgu_hoseigo_chousho_b24.pdf,2018-5-16.
作者:左素萍 周仲偉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上一篇:OBE教育理念鋼結構設計原理探索
- 下一篇:“小學教育”教師技能訓練途徑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