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課審美教育研究

時間:2022-02-08 11:11:17

導語:高中音樂課審美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音樂課審美教育研究

一、通過審美教育,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高中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鑒賞基礎,但是其審美心理和分析鑒別能力還沒有成熟,音樂文化知識的積淀也仍需繼續進行,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依然需要通過審美教育提升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音樂審美能力。

1對音樂美的感受能力音樂鑒賞是通過聽覺器官對音樂作品進行感知體驗,并進行音樂審美的過程,感受音樂美的能力是音樂審美中的基本要求,也是進行更高層次的音樂審美的基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教師應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對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自由地欣賞,并對相關的音樂知識進行講解提示,讓學生把握住不同的風格的音樂美感。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大量音樂欣賞的機會,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音樂美感知能力的訓練,提高其感受音樂美的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中的第一單元《學會聆聽》,三維目標中的情感目標就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聆聽體驗,感悟音樂中的美感,利用聆聽、講授、對比、討論等教學方法,結合對節奏、力度、速度、旋律等音樂形式要素及其表現能力的講解,讓學生結合《草原放牧》《第六悲愴交響曲》《長江之歌》等音樂作品,體會不同的音樂形式所展示的不同美感。

2對音樂美的判斷能力對于音樂美的判斷能力是通過對音樂作品進行初步的感受之后,對其蘊含的特性進行鑒別和概括,并進行一定的判斷和分析。對于音樂美的審美判斷,不是簡單地以“美”或者“丑”加以界定,而是結合相關的理論加以論證分析。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判斷能力,應該將相關的音樂理論學習與學生的主觀感受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合理、客觀的審美判斷能力。高中生大多已經是青年,思想活躍,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在當今活躍而繁雜無需的音樂文化市場中,往往缺乏分辨音樂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為此,音樂鑒賞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國內外經典名曲及各地的優秀民歌進行審美感受,提高個人音樂文化修養,在高尚、優美的音樂熏陶下健康成長。

3對音樂美的理解能力對音樂美的理解能力,也是音樂審美教育中的主要內容。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建立聆聽和感受的基礎之上,也是審美活動由直觀感受走向理性欣賞的標志,也是審美活動的進一步升華。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和社會生活經驗,理性思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音樂鑒賞課中對于音樂的感受也應該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不僅“知其然”,更應該“知其所以然”,能夠從理性層面上對音樂進行分析和理解。高中音樂的新課標和幾個版本的高中音樂教材,都是根據一定理論體系進行編排的,能夠在教學中系統化、層次化地提高學生對音樂美的理解能力。例如,人教版高中音樂欣賞教材的《文人情致》單元,分別安排了《廣陵散》《流水》與《陽關三疊》《揚州慢》對中國古代的古琴音樂和古代歌曲進行介紹,以系統的形式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文人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4對音樂美的評價能力音樂中的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根據自己的審美價值觀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屬性進行的價值判斷,包括對其藝術特色、表現手段、思想內容等方面的特點與成敗的認識,審美評價是對音樂作品的理性表述,是最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應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對相關音樂作品的欣賞評價,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自我感受利用語言或者文字的形式進行創造性的表述。例如,教學中《巴赫》《貝多芬》章節,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巴赫和貝多芬的代表作品《馬太愛難曲》《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的聆聽,了解其不同的音樂風格,并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個人獨特的審美體驗,對自己的獨特音樂感受和個性理解進行大膽表達。

二、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音樂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教師應在音樂鑒賞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體驗,結合對音樂知識的綜合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文化藝術修養,完成審美教育的教學目標。

作者:王洪娜單位:遼寧省鞍山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