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03 04:32:00
導語: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不健全
造成校企合作不穩定、不深入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或者滯后。目前,政府協調對校企合作的作用缺位,校企合作等相關政策法規沒有出臺,使得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體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起來。在制定區域人才發展規劃時,各級政府沒有發揮其主導作用,不能及時本區域企業人才需求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沒有與本區域市場結合,針對性不強,使得企業找不到急需的人才,而畢業學生找不到對口的工作場面。
1.2校企合作以形式為主
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關鍵的如何操作或實施協議的具體條款,忽略實現合作的既定目標等實質內容。相反,關注的是合作協議的簽訂,掛校企合作的銅牌,以及領導間的互談的場景等,而且合作協議是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可實施的條款,可操作性不強。校企合作的形式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應付上級的檢查。有的職業院校為了應對上級的檢查,花了很大力氣,與很多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協議書。不少企業老板礙于同事,同學或親戚朋友的面子,在協議書上簽了字。但此校企合作協議書是為了應對上級的檢查,很難保證合作效果,甚至可以說是一張廢紙。二是為了取得頂崗實習成績。學校對學生頂崗實習情況要進行過程性考核,由于過程管理不到位,學生為了獲得良好的頂崗實習成績,返校前幾天時間就把所有過程性考核的表格填好,利用親戚、朋友關系蓋上企業單位的印章,上交到學校,頂崗實習預期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1.3高職院校不能適應行業需求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實驗室建設等方面與企業需求不符,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沒有形成。高職院校本身技術服務能力、合作能力不強,產品研發能力相對較弱,與企業合作難度較大。有些高職院校在教學模式上依舊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重理論輕實踐,與企業崗位要求的職業能力相差很大,導致學生在校所學知識和技能與企業要求相差甚遠。當前,很多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的淺層次上,沒有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研發、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
1.4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夠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自其盈利的經營目標。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業的利益沒有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得到體現。有的企業接受職業學校的學生、教師實習,需要配備專門的指導人員,工作的質量可能會受影響,給企業增加管理成本。有的企業還要承擔學生因技術不熟練而損壞機器設備或發生安全事故等風險。一旦發生事故,企業要承擔醫療費或撫恤金等費用。要安排學生吃住,需要費用,甚至無法解決吃住問題。學生生產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廢品,增加原材料費用等。還有的企業把實習生當廉價勞動力,簡單地讓學生進行頂崗工作,引發了一些矛盾。
2校企合作的意義
2.1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充分利用高校的師資,對企業的人員及時進行知識更新教育,提高員工專業素質。企業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和科研優勢,獲得專業技術和技能以及,使自身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得以解決,同時利用高校人力和物力,開發新的先進產品。另外,企業通過高校的信息技術,及時了解高校在一些應用科學領域的最新成果,幫助企業獲取商業機遇。2.2提升高校的辦學能力高??梢酝ㄟ^校企合作,獲取產業界的資助,解決高校辦學資金困難的一個途徑。校企合作,不僅能夠解決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問題,還能解決速度問題,是高職院校走上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捷徑。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擁有自己的校內實訓條件。因此可以先讓學生在校內實訓,完成實訓任務后,再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訓。使用這種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教學效果更為明顯,更能保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校企合作使得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零距離結合,也是教育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的切實體現。另外,校企合作使學校的科研人員深入生產一線,了解產品生產過程、生產工藝、生產管理,提高了高??蒲腥藛T的經營管理能力,有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3優化校企合作
3.1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體制是推動校企合作發展的動力,也是校企合作良性運轉的橋梁。在校企合作系統中,企業、學校兩大主體之間構成的資源供求鏈,其實質上也是一種利益關系。企業需要高校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學校需要企業的支持來發展教育。兩者在實現自身價值同時也為另一主體提供相關服務,雖然相互之間的利益不同,卻可以互補互助。因此成功進行校企合作的關鍵是在充分尊重這兩者間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合作。
3.2專業設置要以企業對人才需求為導向
眾所周知,高職院校能服務企業和社會,能為企業培養急需的技術型人才,促進學生良性就業的有效途徑就是以市場對人才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高職院校應從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出發,建立對勞動力市場專業人才需求預測,邀請行業和企業人員參與,以及合理開發和確定新專業設置,真正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緩解學校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學校經常通過市場調研企業、了解企業,由專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組成專業設置團隊,對學校老專業的更新、新專業設置提供建議,使專業設置符合人才市場的需要,符合企業發展。
3.3適應崗位變化,動態開發課程
課程建設,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具體內容,對學生的專業工作能力結構有著直接影響。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的差異及學生需求的多樣性,應加強專業課程整合。任何一個高職院校很難開發一套通用課程模式,也不能盲目地照抄別的高職院校的課程模式,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形創建課程模式。應該先分析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職業崗位任務,把職業需要的知識、技能、與學生的認識、實踐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組織篩選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反映企業生產方式、相關技術及管理模式等。另外,因為企業的工作經常會有新的變化和要求,因此,專業課程開發過程也總是在動態變化,專業課程內容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教師根據企業實際自編項目化教材,這樣就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3.4利用企業資源,加強學生實訓
合格的高職生要求具備較強的運用技術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借助企業的實踐平臺才能實現。這就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專業、課程,選擇學習方式和學習時間,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使得理論與實踐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實訓實習設備和基地是全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薄弱環節,學生的實訓時間和質量不能得到保證,嚴重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校應該充分挖掘本地的企業資源并和其達成協議,成為實訓基地,直接以企業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學生幾乎相當于生產線上的工人。這樣一來,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投入到企業的生產第一線。
3.5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環節之一是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半p師型”教師要求不僅要求理解理論知識,而且有較高的技能,并且能掌握本專業的先進的技術。高職院校應拓寬思維,通過多種方式來豐富和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完善校外教師聘用制度,從企業引進一批戰斗在一線的高級技術人員,并讓他們指導學院的青年教師,切實提高青年教師的技能水平,他們也充實了學院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建立對專業教師進行定期輪訓制度,讓教師分批地到企業進行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盡快成為“雙師型”教師。
4結語
未來我國經濟形勢良好,市場迫切需要專業技能人才。同時,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議程,傳統教育注定將被革新。企業的成長離不開高校的大力支持,企業的壯大亦會反哺高校的發展。校企合作,不僅提高了教育培養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壯大,這種“雙贏”模式注定在我國發展壯大起來。
作者:魏光杏單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施工管理下電力工程論文
- 下一篇:前期工程協調電力工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