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適應與選擇模型研究
時間:2022-02-17 10:21:41
導語:職業教育適應與選擇模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這種變化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建立靈活、多樣和開放的辦學形式,以適應日新月異的勞動力市場。否則,就無法培養出掌握最新知識和技術的職業人才,不利于學生的就業。當前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職業教育也要構筑新的體系,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
一、建立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相協調的發展體系
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是我國面對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對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客觀的原因,原來職業教育在專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崗位的錯位,教學質量不能有效滿足職業技能的發展需要。隨著產業經濟和就業結構的變化及快速流動,技能培訓的內容及要求越來越高,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因此,面對人才的培訓質量和增長的需求,我們急需加強建設與產業經濟向協調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進一步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轉變教育觀念,實現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的互補
實現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互補,可以根據學生自身個性的差異,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更合理的學習制度,讓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發展和提高的方法和內容。同時,也可以一部分優秀的學生提前畢業或深造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機會;也可以給經濟困難的同學提供分階段完成學業,再次發展的機會;為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提供完成學業,順利走上崗位的機會??傊?,通過學分制的互補,讓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成,實現價值。
(二)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優化課程結構
加強技能培訓,實現學生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基礎,所以專業課程建設是教育的關鍵和重點。從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及就業雇主反饋的情況來看,專業技能培訓和課程結構的優化,應該以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為主旨,以學科體系、教學內容以及課程的知識面為重點,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三)激發創新靈感,強化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衡量職業教育成效的最高標準。對職業學生首先要強化創新意識,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是現實世界中矛盾的具體反映,無時無處不在。因此,老師應著力培養和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激發解決問題的意念。同時,結合日常學習和生活,引導學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在這個培養過程中,學生應充分將學習的知識、經驗與實際問題進行系統思考和應用,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得出新的結論。如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機會會不斷地得到強化,最后實現更高層次的突破。
2、培養“爭論問題”的特質。不管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很大一部分教學方式,仍然以“灌輸”為主,很少會對學生的心理特質和認知特性進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導致學生缺乏問題的積極性,不善于將非學習行為轉化為正確的學習行為,學習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結合與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問題,與學生組織各種形式的討論,通過學生提出問題、爭論問題以及教師點評這樣學習過程和歷練,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追求真理的意識和特質。
3、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構建民主的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比如在組織集體教學活動或者其他文體活動中,教師應自覺創造民主的教學氣氛,善于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討論,讓學生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結合自身的體驗和情感去解讀教材內容,觸發學生思維的跳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強化創新意識,積極地投入創新活動。
(四)培養綜合素質,提高應用能力
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亟需解決勞動者素質培養的問題。因此,作為職業教育者,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和突出以下工作:
1、提高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作為工作中常用的交流工具,外語和計算機已經成為職場人員的必備技能。沒有一定外語和計算機基礎和能力的畢業生,將直接面臨就業的壓力和發展的瓶頸。因此,作為職業院校和教育者,我們應該將英語和計算機課程教育與技能培養作為一項基礎能力進行建設,提高畢業生基本技能水平和職場生存能力。
2、提高實踐能力。職業教育的重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并把實踐能力的考核作為畢業生考核的基本內容。因此,我們必須將教學和實訓緊密相連,通過現場模擬、頂崗實習和強化實訓、實驗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最終提高個人的自身水平和素質。
3、提高敬業精神、協作能力。敬業與協作是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一個人的知識素質,專業素質、道德素質,能力素質和創新素質的綜合體現。目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已成為企業錄用員工重要的考核內容之一。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只有對崗位充滿熱情充滿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一個有敬業精神的人,必定是一個有高度責任心的人,對自己負責,對工作負責。敬業精神是自尊自強的表現,日本企業員工的敬業精神是世人共知的,正是這種敬業精神造就了“豐田”、“松下”等一批優秀的民族品牌,并在“二戰”后的廢墟上重建日本企業的輝煌。因此,我們要順應市場需求,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協作能力。
二、適應經濟新常態,構建
職業教育發展戰略選擇新體系為了適應“十三五”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建立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新體系。
(一)加大職業教育的改革步伐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統籌協調下有序推進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目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資源約束瓶頸、高等職業教育理念落后、專業及教師隊伍配置不合理,內部管理制度需進一步加強等問題。也必將面臨發展與困難并存、機遇與挑戰并存、內涵建設與外延發展并存的狀況。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存在的巨大機遇,在未來的相當一段時期內,我國將處于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這必將為職業教育提供巨大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市場需求空間,將是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特別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個世界跨度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新興經濟帶正在形成,并需要大量的各級各類人才的有力支撐,這為學院發展和對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因此,必須建立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新體系,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與區域發展相協調的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發展一定要結合區域發展相協調的教育體系,錯位發展,辦出特色。錯位發展、特色發展是國內外職業院校發展的秘訣之一,也是國家對高職院校發展的基本要求,“特色”是高職院校的“發展線”和生命線。要充分利用現有辦學基礎和優勢,結合區域優勢和特點,積極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項目。在探索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中廠”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內部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力爭探索出具有鮮明個性的特色。
(三)完善職業教育的保障系統
發展職業教育,創造良好的內外氛圍,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強化職業教育的保障體系: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職業院校骨干專業所短缺的專業教師,由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共同申請編制及名額,報請政府批準,會同人社、編辦、紀檢部門組成招聘領導小組,赴高等院校選擇專業對口且第一學歷為本科的畢業生和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行業能工巧匠中進行招聘錄用;要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重點培養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成為“雙師型”、“一體化”教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發展職業教育起到穩定性的作用。廣泛開展各種社會培訓。要把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輸出作為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主導產業來抓,進一步密切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的聯系,使職業教育與就業技能相結合,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相結合,推動社會培訓工作廣泛開展。并依托骨干示范中高職院校重點打造一批社會培訓品牌,按市場運作模式注冊一個公司,真正使受訓人員有專長、有出路。按照有關規定健全職業教育服務體系。職業教育服務體系是指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服務的體系,包括職業教育經費、師資隊伍、管理人員、儀器設備、教材、科研、圖書情報等方面的服務。應建立職業教育科學研究網絡,加強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導。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設備武裝職業敦育學校和訓練基地.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校期間,就能掌握比較扎實的技能。用科學的管理辦法辦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規范。
(四)深化職業教育內部教育、教學改革
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出發,著眼于為第一線培養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種高素質的勞動者。學校要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當前我國正面臨勞動力供需矛盾比較復雜的時期,有事無人干和有人無事干的情況同時存在。筆者認為學校專業設置應適應社會的需要,不同專業根據社會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對受教育者要求一專多能,向復臺型人才方向發展。學校內部應根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思路,培養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有一定技術、技能的勞動者;用新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中的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勞動者;在信息產業中能夠從事工作的人才。學校教學手段應更加現代化,所使用的教學儀器設備符合現代化的要求。
作者:向昭穎 張冰松 單位:巴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 下一篇:職業教育視角下學生人格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