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養成教育實效性途徑探析

時間:2022-04-27 11:19:08

導語:大學生養成教育實效性途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養成教育實效性途徑探析

一、高校養成教育的現狀

第一,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較弱。雖然當代許多大學生比較推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深惡痛絕,他們往往崇拜英雄模范人物,想通過自己的力量來轉變這種不良風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學生參加“邊遠地區支教”、“獻血”、“義務獻血”等活動,這些都為當代大學生贏得了社會上的好評。但是,還有一些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較弱,他們不能夠自覺的遵守相關的規則,如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考試作弊等。還有一些大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一些不良現象不予理睬,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边@種錯誤的觀點都是由學生社會公德意識較弱而引起的。第二,缺乏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艱苦奮斗精神。許多大學生在不如大學后認為自己已經經歷過了高三高強度的學習,在大學就不用繼續認真學習了,甚至還有一些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自覺性較差。高校養成教育的意義:首先,大學生養成教育具有“發現人的價值”、“發展人的個性”以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優勢,其教學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引導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并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從而起到規范大學生行為的作用。其次,現階段大學養成教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傳統的追求個體道德轉向提高個體文明修養以及促進個體轉變方面,養成教育主要側重于對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自我管理意識以及自我養成意識的培養。

二、提升高校養成教育實效性途徑

(一)加強制度建設,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高校要想提升養成教育的實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加強制度的建設,因為養成教育離不開規范的制約。高校在開展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并利用規章制度來約束、指導和規范學生的行為,最終提高學生的素質。對此,高校應該以制度管理為依托,來強化養成教育的教育理念,并通過制定德育大綱以及實施細則等來進一步的落實養成教育的相關規定和要求。此外,高校還應該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完善對學生的紀律處分和獎勵條例等。如高校設置一個道德評分系統,并將學校的每一位學生都錄入到系統中去,由各班班主任或輔導員進行管理,當學生的行為符合道德要求時,班主任或輔導員則可以為其加上相應的分數,相反如果不符合要求時,則可以相應的進行扣分處理,學校定期對學生的分數進行統計,獎勵得分高的同學。(二)注重實踐育人,搭建平臺,加強實踐引導。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可以利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所以,高校在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使用實踐育人的方式,為學生開發出以實踐為主的第二課堂,在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同時,幫助學生不斷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如,學??梢栽谛@內部成立志愿者小組,并在校園內和校園外組織志愿者服務工作。其在校內可以綠化校園環境、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在校外則可以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輔導功課,進行心理疏導等,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行動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意志力。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開發定點實習基地,讓學生參加下鄉活動等,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三)環境育人,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和培育學生的良好習慣。首先,要強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性格以及處事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家長要在平時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此外,家長還應該與教師形成合力,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來及時的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并與孩子進行談話溝通,正確的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其次,學校要注重對學生的習慣教育,教師則要規范自己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于此同時,學校還應該對教育環境進行優化,加強校園文化交涉,改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場所,并加強對校風、學風的建設。如在校園內舉行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情感陶冶的氛圍;還可以在學校的公共場所粘貼文明標語,約束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四)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能夠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將學生放在主導地位,教師則要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作用。如,學校應該支持和鼓勵學生建立學生會以及社團等學生組織,并且利用學生組織開放性、多樣性以及學生自主管理等的特點來開展養成教育活動。此外,教師還應該將學生組織看成重要的載體,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正確的指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肯定,從而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揮出自我價值,并通過自身的成長來帶動其他人的成長,最終實現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良好的習慣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所以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并采取積極的措施,為學生養成教育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作者:孫靜芬 單位:遼寧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瑞.淺析大學生養成教育途徑[J].新西部(理論版),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