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小學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18 09:20:23
導語:以色列中小學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確立培養公民的課程目標
以色列早期課程改革意在培養公民的統一意志和國家精神,增強國家認同感,忽視了個人發展。隨著多元文化的不斷交融,以色列政府意識到需建立相應的多元課程體系代替“霸權”社會價值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目標定位是: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強調課程要具有人文主義態度,個人發展和社會價值同等重要。具體目標有:為市民發展提供信息,以提高市民理解、分析、評價與決策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能力;培養市民的國際公民價值觀,使其享有民主權利并愿意為民主權利奮斗;培養市民的行動力;熱愛國家,并對國家富有責任感。為實現這一目標,該國教育部在2004年5月啟動了“100個基本觀念計劃”,使學生通過學習100個重要觀念形成公民意識。
2.設置多元的課程結構
(1)積極推進核心課程
2000年,以色列高等法院根據教育部的訴求裁定,凡接受國家資助的中小學均需開設核心課程。2002年,霍夫曼(A.Hofman)和施奈爾(I.Schnell)提出國家需要實施代表大眾利益的核心課程后,核心課程逐漸代替三分式(必修課、選修課和學校自定課程)的課程結構。2004年5月,以色列政府批準了以德夫拉特(ShlomoDovrat)為代表倡導的教育改革計劃。該計劃指出,從2005年起所有學校(包括傳統教派和宗教學校)均實行核心課程,1-10年級均開設數學、英語、科技、藝術和希伯來語等核心課程。
(2)開設實用取向的科學技術課程
對科學技術課程的重視體現了以色列人對實踐能力的重視。2000年以色列教育部采納了以黑穆哈拉里(HaimHarari)為主席的科技教育高級委員會提出的在各個年齡段開設科學技術課程的意見,并頒布了《以色列中小學科學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在此“標準”指導下,學校通過科學課程將科學原理教給所有年齡段的學生,以培養其基本的認知和操作的技能?!皹藴省币髲男W一年級開始開設手工課,使學生對“制造”有初步的認識;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始學習技術課程,如材料加工、制圖、電力和電子等;普通學校在八年級時向學生介紹產品的生產、銷售和財經原則;到中學高級階段,科學技術教育就具有了明顯的職業性質。
(3)實現教材的多樣化
以色列《國家教育法》規定,教育部可根據75%家長的要求,將教材的25%由家長做出自由選擇,但此類教材的財政支出由地方政府或家長承擔。學校根據教育部大綱和家長委員會的意見編制教材,教材內容多與地區民族和習俗相關聯。教育部只提供多種可選擇的教材,教材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教師在很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以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需要。此外,教師也可自編教材。以色列已改變了強調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教材內容,教材中減少了對其他民族的忽視,具有多元化趨向。
(4)改革課程設置,關注民族差距
為實現多元化的課程目標,消除民族差距,培養合格公民,以色列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課程設置多樣化。依據卡茨(Y.J.Katz)的研究,以色列教育部自2007年已致力于為國內各系統提供平等的教育,如關注猶太民族以外的其他族裔的發展。為滿足以色列國內各民族及教派的需要,猶太區學校使用希伯來語教學,阿拉伯學??墒褂冒⒗Z教學。其二,關注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歷史。以色列新課程改革關注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尊重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傳統,并設置相應的宗教課程。其三,增加教育經費和教育支持。為阿拉伯、德魯茲和貝都因的學校制訂的5年計劃中指出,從2008年起為這些學校提供教師和教學設施,每年提供2億謝克爾供其進行學校建設。
3.建構有效的課程實施機制
(1)建立健全課程實施的保障機制
以色列的中小學課程實施除依托《義務教育法》《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理事會法》等基本法外,新課程改革還頒布了諸如《患病兒童免費教育法》(2000年)《在學校教授急救知識法》(2001年)《義務教育法修訂案》(2001年)等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的法律。這些法律對教育相關事項作了詳細規定。
(2)采用學科與模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以色列中小學采用學科教學和模塊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關注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還關注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化和靈活性。分科教學根據學科邏輯性對學習內容進行編排,組成不同的教學科目,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模塊教學則先將各學科的知識點分解,再將各知識點按邏輯重新組合為相對獨立的單元,通過對冗余內容進行刪減和重新組合,可增加學習的系統性。如以色列的1-6年級科學技術課程分為物質與能量、人造世界、信息與交流、地球與宇宙、有機世界人類行為健康以及生活質量、生物鏈與關注環境7個模塊。學生在學習每個模塊時都要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不僅要學習各學科的原理,還要聯系模塊內不同學科的知識,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3)合理安排課時
從以色列教育部官方網站的中小學課程安排來看,教育部要求學校加大彈性學習時間,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承認學生之間的差別,關注不同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小學階段要確保學生在六年的學習中有75%的時間安排教授基礎課程,有25%的時間由學校安排學生進行適當的自由活動。從2000年起,以色列實行7-9年級一貫制教學,學校制訂靈活的課程表,自行安排課程,但要求減少學生學習科目的數量。2004年8月,國家教育文化委員會將中小學每周學習時間從5日半修訂為5日,給學生更多的課外時間發展自身的興趣和愛好。2007年,針對小學和初中課程改革的新視野計劃(TheNewHorizonsProgram)要求,教師增加小組教學時間(小學為5小時/周,初中4小時/周)。小組教學60%的時間用于加強學生的基礎技能訓練,10%的時間用來提高天才兒童的能力。
(4)積極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以色列教育界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學校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色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措施有:其一,擴充教師自主權。以色列教育部在2001年的教育改革計劃中鼓勵教師在核心課程的框架下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其二,提高教師教學質量。2004年德夫拉特計劃指出,要減少教師數量,提高教師質量。2007年新視野計劃要求5年內所有小學教師均需獲得大學文憑。其三,轉變教師角色。教師是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指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而不是“塑造者”。希伯來聯合大學保羅芬伯格(PaulFeinberg)教授在《超越能力——教師作為文本》的演講中提出,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中,教師是促進變化和導致變化發生的人。
4.建立全方位的課程評價體系
(1)獨特的國考制度
以色列從小學至初中九年間共有2年級、5年級和8年級三次國家考試。小學2年級考試內容為簡單的希伯來語或阿拉伯語的知識,小學5年級和初中8年級的考試內容包括數學、英語、科學和技術等核心課程。高中階段,學生考試按模塊單元進行,12年級進行高考,高考考試科目有數學、英語、希伯來語和2門選修課,高考數學和英語不及格的學生可在高考成績公布的第二個月選擇重考。
(2)關注學生潛質的評價方式
2001年以色列《義務教育法修訂案》提出,開除學生的唯一途徑是經教育部長同意。根據學生存在的差異,學校為教師提供了多種可選擇的評估方式,以發展學生不同的潛質。對教師的評價也采用多種途徑,在關注教師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參考學生和家長的意見。
(3)開發課程評價工具
2006年以色列成立了國家教育評價與測量機構(TheNationalAuthorityforMeasurementandAssessmentineducation),建立了可靠的課程評價體系。國家教育評估與測量機構根據“學校發展成效測試”(GrowthandEfficiencyofMeasuresofSchools)工具來評價國家課程改革的進度和成效。它主要通過對2年級學生的閱讀和5年級和8年級學生的數學、英語、希伯來語和科技等核心課程進行評價來推斷該年度改革成效。2010年,國家教育評估與測量機構為教師和校長開發出“學習過程評價服務系統”(AssessmentServesTheLearningProcess),以測量2007年以來新視野計劃實施的有效性。
二、以色列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以色列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成效顯著,它不僅提升了國民整體素質,而且也為以色列培養了大量的高端技術人才。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供的數據,以色列是改革成效最好的國家之一。以色列課程改革有諸多創新之處,為我國課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加強公民素質培養
以色列的課程目標是建立面向包括猶太人、阿拉伯人和宗教組織等在內的所有市民的教育系統,培養社會公民。培養公民素質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我們也應將培養公民作為課程教學的一個目標。
2.積極開展模塊教學
以色列教學采用模塊教學與分科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兼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教學方式已成為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瓶頸問題,我們可將模塊教學作為有益嘗試,發揮模塊教學內容靈活、能培養綜合能力的優勢,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
3.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以色列人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才有價值,這與中國現階段重理論輕實踐的知識觀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國的課程改革應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開設相應的實踐課程,及時轉變培養模式,促進社會發展。
4.建立多維度的課程評價體系
以色列建立了全方位的課程評價體系,一方面將學生和教師作為完整的和發展中的人來評價;另一方面對課程改革計劃的實施進度進行及時的評價。而我國的課程評價過于注重學生成績,助長了學習的“投機風”,不利于學生和教師的身心發展;同時,因為沒有相應的進度評估機制,我國教育改革的成效缺乏數據支撐。因此,要轉變現有的評價模式,建立相應的改革成效評價機制。
作者:李寶慶胡亞慧單位:西南大學
- 上一篇:財政學課程改革論文
- 下一篇: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項目課程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