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造型設計課程改革研究
時間:2022-02-17 11:32:03
導語:動漫造型設計課程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社會發展風起云涌,新興科技的迭代更替迅猛,從國際環境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三維(3D)打印等現代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生活、生產和學習方式,人才培養與爭奪成為焦點。優先發展教育,建設適應現代的教育體系,著力培養創新人才,共建學習型社會,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這是國家十三五教育規劃提出的要求。那么,結合我們目前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來看,需要解決的問題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從細節著手,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嘗試,結合時展需要制訂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動漫造型設計是動畫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之一,但未來的學科發展一定是跨學科的,打破專業壁壘的新型教育模式,例如視覺傳達、信息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對角色造型方面的要求也是有的,所以,面對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動漫造型設計課程如何改進創新是需要我們探討的問題。
一、國內動漫造型設計課程現狀
《動漫造型設計》是高校動畫專業學生核心必修課之一。課程的首要目標是將劇本角色可視化、具象化。培養學生扎實、嚴謹的造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豐富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在理解現實造型的外在結構、內在氣質的基礎上,創造新的造型。培養學生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掌握動漫角色造型原理與方法,并具備對動漫造型設計項目的獨立策劃、設計、制作、開發、推廣能力。動漫造型設計課程學習掌握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今后課程及專業的發展,所以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調查了國內大多數高校動畫專業,都開設了角色造型設計課程,課程內容著重在解決人體結構、人體動態速寫等基礎繪畫知識,并設置了人物、動物、怪物設計等章節來完成課程,課程內容比較雜亂,在短時間內既要解決基礎繪畫知識,又要去研究其他生態領域的設計,在短暫的一門課程里想必是很難實現很好的教學效果。再看課程的教材情況,動畫造型設計的教材可謂是琳瑯滿目,但內容差別不大,編排上從人體結構到魚類、兩棲等各類動物結構,還有的教材涉及怪物、機械、道具設計等,設計流程都是從速寫訓練開始、逐漸過渡到形象變形、形象創作等手段來實現角色造型設計。從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看出,動漫造型設計課程目標單一,課程內容設計缺乏針對性,與時代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創意能力、技術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多線程人才輸出模式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二、后刻意練習時代課程改革何去何從
(一)元認知帶來的學習假象。所謂的元認知,是美國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提出的概念,即對認知的認知。例如,學生在學習中,一方面進行著各種認知活動(感知、記憶、思維等),另一方面又要對自己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積極的監控和調節,這種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本身的再感知、再記憶、再思維就稱為元認知。元認知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監控等成分。當我們在課堂上學習到一些知識時,大多數同學表面上都是聽懂了,也就是說對單一的概念而言學起來并不是十分復雜的,但等到我們要真正使用它時,例如綜合性大作業、實習時,會發現自己無法靈活使用這些命令或是概念,也不能在出現新的問題時去綜合使用這些單一的概念來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工具類和概念性的知識,當知識間隔時間過長再使用時,基本如同沒有學習過的新知識一般,需要學生再次重新學習才能在新課程中使用,這樣循環下來,學生到了大四畢業時所掌握的就剩下四年級新課程知識,其他課程的知識所剩無幾。元認知的認識告訴我們,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內容設計上要重新定義。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要考慮后續課程的接續,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內容設計要使之基礎知識在每門相應課程中的再學習,但再學習并不意味著重復學習,而是使知識在不同情境中再訓練,這樣不僅利于學習新的知識,對前后課程的接續和最終畢業時達到的就業要求也會更吻合,如此課程內容的設計才能使課堂體系形成一個不斷循環回顧、間隔式復習的良性模式。(二)動漫造型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上文中我們已經講述了動漫造型設計的未來發展會在多學科之間展開,那么在四年的學科構建中,作為基礎的造型設計課程,它勢必是開放性和持續更新性的有機結構。很多學院的畢業展覽上可以看到各種跨學科、跨專業的展示形式。圖1為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本科畢業生作品展,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在書籍裝幀的展示設計中不僅有插畫的設計,還有交互應用的演示,傳統的紙媒展示已經不能夠滿足時展和大眾審美的需求,所以在展示過程中,既有傳統紙質品的展示,又配以互動式的交流展示,使得觀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觀看設計作品,達到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體驗。而圖2則為動畫專業畢業設計展覽中,插畫設計展示利用各種聲色圖文并茂的形式使其絢麗奪目,傳統的插畫展示多是紙面形式,本案例中配以H5技術,將漫畫動態呈現給觀眾,這已然是隨著“泛動畫”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時代的動畫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此外,當代新媒體藝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藝術設計的形式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跨學科、跨專業的藝術形式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例如國家地理和國內頂尖創意行銷機構BEANDX聯合主辦的海洋沉浸式體驗互動展《國家地理•深藍》,2019年8月在北京solana藍色港灣展出,如圖3、4所示。該展覽利用全景遨游沉浸式體驗技術,利用科技與海洋的碰撞,使用3D技術,將海洋角色及海洋環境真實再現在人們面前,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海底世界的美麗,使人們體驗海洋的奧秘,并利用視覺和聽覺、觸覺的沖擊,觀者與場館中海洋生物嬉戲互動,營造出現實與虛擬之間交織更迭的錯覺,使人們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展覽設計中很多互動場景的設計都涉及了動漫角色設計,專業強大的布景設計,令人震撼的超級裝置,營造出宛若真實海洋的效果,在現實與虛構、美麗與殘酷的情景交織中,開啟一場海洋探索之旅。再如圖5、6的2019成都世警會3DMapping投影秀。用3DMapping技術將觀音塔“復活”,以成都文化符號“大熊貓”作為創意核心,結合川劇變臉、噴火等特效動畫向世界展現成都的魅力,用數字藝術將這座城市的文化串聯,點亮無數夢想。此次投影秀采用英國DP投影機及MadMapper融合技術,將古風古韻的建筑特色與現代聲、光、電科技完美融合,帶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聽感受,為全世界的游客展示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現代風貌。目前我們的課程內容過于龐雜,涉及的設計方面過多反而不利于學生基礎的打牢。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說“對要用到的東,西一無所知,是不配談到實用的”。創新者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各自的領域或行業中工作了很長時間,已經成為杰出的人物,然后再開始開辟新的天地。從數理化到體音美,不管是哪個學科,想要學有所成就必須要有一個前期積累的過程,從概念的理解到知識的運用都是要通過記憶知識點、思考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不斷練習而獲得。精通一件事情,既要掌握已知,又要清楚地了解如何運用已知。另外,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是在對已知問題精通的情況下才有創新力量的迸發。一個人對已知掌握的越好,他就能用有創造力的方法解決新問題。不練習獨創性與想象力就沒有辦法積累知識,同理,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創新只是空談。課程改革一定是系列課程的改革,課程改革如果只談一門課程是不符合當今時展需要的。目前,動漫造型設計課程還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即后續課程的接續性問題。造型課程一般在一年級或是二年級初便學習完成了,直到學生進入大四綜合訓練項目課程時才會再次應用,期間的單項訓練學習課程很少再涉及,例如場景設計,分鏡頭設計,運動規律等。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動漫造型設計課程面臨的兩個問題,一是課程內容多且雜,不利于學生基礎的掌握,二是后續課程的接續斷檔,沒有形成良性的教學體系。(三)刻意練習教我們如何做。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StateUniversity)心理學家K.AndersEricsson。后刻意練習時代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采用間隔性的、穿插的、多樣化的練習。在課上進行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并讓課題與問題多樣化,可以讓學生經常“換擋”,為了明白新資料與舊知識的區別與聯系,他們必須“重新加載”之前課程中學到的已知問題。并且這樣主動在大腦中檢索之前學習的知識體系,會使得大腦中關于知識的網絡之間構建橋梁,反復從中調用這些問題也會使大腦更加靈活。動漫造型設計課程所學習的造型知識在動畫專業的四年學習中可以不斷被拿出來檢索,例如后續的網絡動畫、三維動畫等課程中,都需要進行角色的設計。所以有針對性性的訓練是需要我們在后續課程中完成的。而在動漫造型設計課程中考慮其基礎的連續性,使課程內容具有普遍性、通識性的同時,針對不同學科、專業未來的后續培養具有可持續性是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三、課程改革的方式探討
(一)有針對性的刻意練習。上文中我們提到動畫專業在課程內容設計上過于繁雜,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所要學的方面太多反而不利于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另外,結合日新月異的社會需求和專業發展需要,該門課程在內容設計上可以精簡過多種類的角色設計要求,將具有針對性的造型設計設置到相應的課程中增加設計訓練。結合刻意練習理論,我們在游戲設計課程中增加游戲角色的專項學習,在網絡動畫課程中增加網絡交互角色的訓練,學生在動漫造型課程中學習了動漫造型的基礎知識及造型設計原理,在后續課程中有針對地刻意練習各類角色造型,經過兩輪課程的實踐證明此類教學課程體系的安排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造型設計及專項設計。所以,基礎的訓練和擴展知識的了解才是本門課程的重點,并結合后續課程的改革,將角色設計的專項訓練分布到每一門相應課程中。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多樣化的解決問題,達到了間隔訓練,穿插練習的目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基本概念或是基本工具的使用時問題不大,但到了讓他們自己去面對新的問題時卻沒有了方法。這都是因為學生習慣了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所導致,使得學生喪失了主動思考的積極性。而間隔式的刻意練習,可以在學生學習基礎工具后的一段時間內重新面對類似需要解決的問題,雖然是全新的題目,卻是相通的概念,讓學生獨立思考,雖然解決的過程前期有些困難,但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最終做出了設計,這樣的好處不僅是靈活掌握了知識,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成就感的支撐下學習變得更輕松。(二)創新思維的培養。我國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面做出了重要指示。未來高校的發展也是要不斷創新中尋找生機。培養學生以創造力為核心,只有創造力所驅動的技能才能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和產業需求。目前,各校針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都在不斷嘗試,方式方法多種多樣。筆者認為培養創新的基礎首先要有豐厚的知識儲備作為前提,腦子空空又何談創新,所以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課后時間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要學習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了解對未來設計思維的延展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利用3D打印技術引入動漫造型課程,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確定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方式及程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設計草圖到制造模型,從改造設計到開發衍生產品,強化了課程之間的銜接并形成完整的動漫設計課程體系,從而也產生更新的標準和模式,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另外,采用3D打印技術,設計的角色可以進行物理性輸出。這樣可以直觀了解角色造型設計的可視性和邏輯合理性,牢牢抓住角色空間造型的核心概念,真正形成“邊學邊做”的教學一體化課程,激發想象力,開發創造力。最后,教師在培養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教師應該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課程的教學安排上要體現創造性,結合時代需求不斷變化課題要求,并將真實課題拿到課題中進行真實演練,通過案例實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三)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對美育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據可循、有規可依。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為藝術類學生審美能力應該是要高于其他專業的,但現實情況卻不是十分樂觀。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在動畫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對美育教育的要求幾乎為零,很多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并沒有專門針對構圖、色彩、編排設計等課程設置,導致我們在觀看學生作品時發現故事敘事不清暫且不論,作為藝術專業的學生作品畫面效果還不如很多審美良好的高中生。因此我們要加大美育教育的力度,在課程體系安排中設置相應課程,教師應該在課堂上不斷引導學生欣賞美、感悟美、帶領學生提升審美的情感性,通過情感上的共鳴達到對審美對象的真實感受。教師應始終以美育人,從感官美升華到心靈美。最后,作為當代教師,應有時代的危機感和前瞻性,不斷思考學科未來的發展,不斷改進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方法,才能引領學生走進良性循環的學習狀態,實現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作者:徐云飛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高分子化工課程膠黏劑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高職計算機教育教學創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