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下的我國課改研究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5 02:24:00
導語:教育全球化下的我國課改研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股勢不可檔的潮流,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課程足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實施全球化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課程改革還沒有充分考慮到教育全球化的維度,因而在教育全球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諸多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表現在課程目標、結構、管理和實施等方面,這對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和培養世界合格公民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應怎樣變挑戰為發展的機遇,本文在課程目標、結構、管理及實施等方面提出了若干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國家公民;世界公民;國際素質
無論人們對全球化的態度如何,全球化都在以其特有的,然而又是堅定的步伐向我們走來,并以其勢不可擋之潮流,成為了21世紀人類關注的焦點。然而,我國學校課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缺乏教育全球化理念的審視和關照,這與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和培養世界合格公民的全球潮流是極不相適應的。中國課程在全球化進程中,既面臨挑戰,又喜逢機遇。因此,研究教育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課程改革無疑是我國課程改革的一個新視角,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教育全球化對中國課程的挑戰
(一)在課程目標上的挑戰
目標是課程的靈魂,它體現著對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雖然世界各國應對全球化的課程策略并不一定開設具體的、特定的全球化科目,但卻無一例外地規定了全球化的課程目標。例如,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州長聯合會議在一份題為《美國在變遷:走向世界的邊緣》的報告中提出了全球教育的七大目標:國際教育必須成為所有學生基礎教育的一部分;要使更多的學生掌握外語;教師必須更多地了解國際知識;在標準教科書之外,學校和教師應掌握大量可以用于國際教育的資源和資料等。美國課程發展與管理協會全球教育委員會所提出的設置全球化課程的基本原則也具有課程目標的性質,它規定:所有的教師、學生都應該有機會與不同于自己的倫理與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學習或工作;應該把國際或全球教育看成是跨學科性的,包括藝術、人文科學、數學、外語和社會研究等學科,并且應從剛入學的兒童開始培養全球意識;課程應該包括各國間相互影響的增加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課程也反映各國的相互依存性及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應該通過教材來闡明世界體系中各國不斷變化中的作用,突出世界性組織數量不斷增加這一事實極其重要性等。荷蘭教育科學文化部也提出了全面實施國際化教育的計劃,把培養公民的“國際素質”作為重要的課程目標。
相比而言,中國雖已成功入世,但我國課程改革還缺乏必要的全球化意識,課程目標還沒有體現應有的國際素質要求。以2001年6月我國最新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例,雖然它開宗明義地點明了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但從具體要求上看,除了“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保意識”一條與全球意識有一定聯系外,其余的目標要求即使可以推展到“全球”的層面,它也會因現實的升學壓力而無法變成現實。學生正確的全球觀念不是自動形成的,它離不開教育系統的精心設計與培養。如果學生不能從正規的學校教育接受全球化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那么學生對具有文化多元性和相互依賴性的全球化社會的完整認識不僅會遭到破壞,而且西方不良文化的沖擊還會直接威脅到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
因此,中國的課程改革不僅應有全球視野,而且還要有中國意識,確立中國的全球化課程目標。
(二)對課程結構的挑戰
任何課程目標都是借助一定的課程內容來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課程內容是一種工具。如果中國課程改革確定了全球化目標,那么更新、重組或挖掘全球性知識資源就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一般來說,全球性的知識資源可通過三條途徑獲得:一是建構新的知識資源。它是對原有課程體系中所缺失內容的一種開發,例如信息技術課程、雙語課程;二是重組舊的知識資源。它是以全球化為主題對原有的各學科知識進行重新排序與組織,如環境教育課程、創新教育課程;三是重新開掘舊的知識資源。有許多知識資源內在的具有向全球化知識過渡的特點,重新開掘的過程時間上就是用全球化觀念進行重新闡釋和解讀的過程,如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無論我們采取哪種方式,全球性知識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要帶來學生課程負擔的加重。如何在保證學生全球性知識的獲得、全球性意識和情感的增強以及全球性能力的提高,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是教育全球化對中國課程改革的又一挑戰。
(三)對課程管理的挑戰
從世界范圍看,國家內部的課程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1、中央集權制,其課程行政主體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機構,它運用國家權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由專家開發的整套課程系統,如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和課程考試等;2、地方分權制,其課程行政主體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機構,由地方認定自己的課程設置、課程開發、教材選擇、課程標準和課程評價等;3、學校自主制,其課程行政主體是學校和教師,由學校類似于“課程委員會”的決策機構決定學校的課程設置、課程計劃,由任課教師或“學科教研組”決定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教材選擇等。著眼于教育全球化的課程管理是主要采取哪種課程管理體制還是兼而有之,各占多大比例等一系列問題已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在中國這個有著悠久中央集權傳統的國家來說,全球化課程的提出使其面臨著雙重挑戰和壓力:一是在國家范圍內要合理分配或分散課程決策與開發權力,確保國家主導課程的有效達成,一是要兼顧全球課程發展,以使全球課程服務于國家競爭的目的。對以上問題的研究無疑是當前中國課程管理體制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四)對課程實施的挑戰
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基于全球化理念的課程不能在實際的教育中得到有效的實施,那么,這個課程設計從根本上就會喪失其生命力,當然也就達不到對學生進行全球化教育,培養合格世界公民的目的。課程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課程改革方案、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學校課程設計是否科學而合理地融入全球化教育內容、學校是否為全球化教育準備了充足的國際教育資料和設備、學校管理層和教師是否具有正確的全球教育素質(包括理念、知識、態度、能力等)、社會和家庭是否與學校緊密合作對學生實施全球化教育等。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目前,以上這些問題在我國都還沒能得到真正的解決。解決好這些問題,對我國課程實施是一個大的挑戰。
二、中國課程應對教育全球化挑戰的策略思考
(一)課程目標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在我國課程的培養目標上,應明確提出對學生國際素質的要求。學生的國際素質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全球意識,如相互依存意識、世界一體意識、和平發展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國際正義意識等;二是全球知識,如世界地理、世界歷史、國際時事、國際語言、國際經貿等;三是全球技能,如國際理解、國際交往、批判創新、信息處理、對話合作、終身學習等;四是全球價值觀,如關心地球、維護人權、尊重生命、公正和睦等;五是全球行為,如參與一切有利于全球正義事業的行動等。以上目標雖然要明確地提出,但卻可以與傳統的社會目標相結合,以達到由近及遠、由地方到全球的有序延伸。
2.要合理擺正課程的全球目標與國家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學會對地球負責、獲得全球競爭能力,課程目標中必須要有全球取向;另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具有中華傳統美德和愛國品質、民族自豪感,課程目標中又少不了國家取向。其實,全球目標與國家目標之間的關系像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樣,既具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我們應該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則去尋求兩者之間的整合,同時也要警惕商業主義和霸權主義傾向對全球目標的侵害。
(二)課程結構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使課程類型結構多樣化,讓全球教育成為內容選擇的一個主題。中國傳統的課程類型結構比較單一,分科課程、國家或地方課程、必修課程一統天下,我國目前的課程改革打破了這一局面,綜合課程、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占據一定比例,這為全球化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契機。我們建議在課程標準設計和教材編寫過程中,適當考慮全球化這一維度,以期課程改革能有助于學生國際素質的培養。同時,在綜合課程、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的開發中,要適當穿插一些全球化教育的主題,如環境教育、和平教育、國際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人權教育以及創新教育,同時加強雙語教育,特別是外語口語教學。使課程在不影響個人目際和國家目標達成的同時,努力求得全球目標實現。
2.使課程科目結構均衡化,使教育內容的優化凸顯中國的全球化觀念。中國傳統的課程語文、數學比重大,其它科目比重小;自然科學比重大,人文科學比重小;動腦成分比重大,動手成分比重小;文本成分比重大,生活成分比重?。挥洃洺煞直戎卮?,創新成分比重小;認知成分比重大,能力、態度與價值觀成分比重小,這造成了課程結構的比例失衡,與教育的全球化要求不一致,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全發展。在調整科目結構、內容結構,實現科目和內容均衡化的同時,還要努力實現教育內容的優化,即實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全球化。
3.積極開發本土化課程。開發全球化課程,并不排斥本土化課程,他們恰恰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對于世界的先進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及模式,我們應避免生硬的移植,而應結合自身實際加以借鑒,最好達到“對話”的境界。只有對話,人類才能分享世界文明,才能保證自己研究的科學性和前沿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優秀的本土課程如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國民間文化教育等本身就是世界燦爛文明的一部分,值得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以供他國借鑒。
(三)課程管理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繼續執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我國的課程曾長期沿承中央和地方相結合的兩級管理體制,1999年6月才開始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體制。特別是在課程結構中單列了“綜合實踐活動”和“校本開發課程”以后,為學校切實擴大管理權限提供了現實保障,這順應了全球化教育的要求。學校應廣開視野,既站在全球高度,又基于學生實際,開發一些具有全球取向的課題。作為國家和地方應深入教育實際,對學校課程進行宏觀的指導租督導。
2.進一步加大課程管理體制改革力度,促進學校課程管理由復制、考試型向目標、發展型轉變。由于復制和考試型課程管理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而目標和發展型課程管理卻能彌補這些缺陷,同此,順應全球化教育趨勢,加強課程的目標型和課程的發展型課程管理,給學校充分的課程自主權,改革考試制度、評價制度,實行民主決策制度等。
3.進一步推進課程決策權力共享,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尤其是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這要求建立一種機制,使教師擺脫“圍著課本轉”的局面,使他們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讓會發展和全球問題,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四)課程實施的全球化策略思考
1.為全球化課程的實施創設良好的條件。在全球化課程的實施中,學校應為教師提供一定的硬件,如足夠數量的電腦、寬帶網、能反映全球化內容的圖書(包括電子圖書)圖片和資料、語音室等。同時,在心理層面上,應積極營造全球化文化氛圍,如開展“我是地球衛士”、“爭當良好世界公民”、“和平使者”等內容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2.加強學校課程實施的主動權。應充分調動學校、教師、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教師群體大膽開展全球化教育,作為國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切實做好宏觀指導和必要的督導。公務員之家
3.注重對教師全球化教育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在培訓中,讓教師知道變革就是教師生活的常態很關鍵。全球化是當今社會不可避免的新趨勢,我們只有適應它才能改變它。要積極更新知識,掌握全球化知識,具備全球化素質。
4.課程評價注重全球化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課程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只有在課程評價時把全球化教育目標納入其中,學校的全球化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此外,家庭、社會、學校形成合力,其中,全社會大力宣傳全球化教育,倡導世界公民應必備的素質。家庭也必須參與到全球化教育中,家長不僅要順應全球化潮流,而且還要培養孩子的全球化素質,以使孩子成為合格的世界公民。
- 上一篇:民俗旅游開發及發展影響剖析論文
- 下一篇:國內影視音樂協調性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