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頂崗實習的紡織專業課程改革

時間:2022-12-18 02:57:20

導語:論頂崗實習的紡織專業課程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頂崗實習的紡織專業課程改革

一、頂崗實習過程學生素質提升

頂崗實習經過崗位師傅的現場指導及學生工作過程的切身領悟,使學生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得以全面提升。鑒于此,我們課題組通過對紡織工程學科各專業頂崗實習一年后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具體問題見表1。

(一)問卷調查數據統計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紡織工程學科4個專業共147名學生,發放147份調查表,收回147份。填表過程學生根據個人認知及感受可不選或多選,這樣每道題目統計的人數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對問卷分析無影響。具體數據統計見表2。

(二)學生對校內2年教學環節的建議

1.與工作相關的專業課程第7題你認為___專業課對你們未來工作比較重要,學生的回答可概括為:一是與之有關的專業課程;其次是實踐技能課;再次是與之職業生涯有關的其他學科。這些課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都有設置,只是課程內容、課時比例有主次之分。通過學生的問卷回答說明課程設置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和成長。2.與專業課程對應的職業技能第8題你希望開設___技能鑒定,第9題根據頂崗實習的感受你認為___專業課程需要增加技能訓練課時,學生的回答可概括為:一是我院已實施實訓課程與技能鑒定相融合或只開設實訓課程而未實施技能鑒定且學生希望實施技能鑒定的專業課程,如紡織品檢測(與紡織纖維檢驗工技能鑒定相融合)、紡織品面料分析(與針紡織品檢驗工技能鑒定相融合)、紡織品研發及小樣設計與制作(與紡織品設計師技能鑒定相融合)、針織面料設計(與面料設計師技能鑒定相融合)、針織服裝制版、羊毛衫工藝設計、紡織工藝、織造工藝等技能課程;其次是計算機程序、專業英語、銷售、機械操作等課程。這些課程我們只開設了課程,未單獨進行實訓,但有些課程可和專業課結合,如計算機程序在紡織品設計、針織服裝面料設計中都有應用;機械操作可以單獨進行也可與我們專業課程相結合,如紡織工藝中的細紗工,技能鑒定中要求的職能之一就是能清潔保養機器,處理故障。說明頂崗實習中學生勝任的崗位職責已不再是簡單機械重復的操作,而是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工藝技術越來越多學科交叉,對人才需求越來越突顯多元化。3.學生對校內2年教學環節的建議第10題通過一年的頂崗實習你最想給本專業的建議___。學生的回答可概括為:一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刻不容緩;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二是專業課程應與實踐巧妙結合,實踐教學先與理論教學,即實踐-理論-實踐;實訓的時間過短,多增加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通過學生親自操作積累經驗,為今后工作奠定基礎;增加課時,講解透徹;將實踐操作課程的比例增大;多增加社會實踐;三是加強拓展與專業相關的其他專業知識及技能;如加強計算機基本操作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紡織貿易的聯系;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訓練;四是教學方式多元化;教學實訓內容太過簡單,與生產實際有一定差距;與合作企業做更深入細致地專業交流,有針對性學習;多去工廠實習;多組織些校外參觀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多親身體驗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多增加實訓硬件設施。

二、我院紡織專業課程改革略見成效

針對上述學生的問卷答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我們紡織專業應認真審視當前課程教育教學中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持續不斷地改革和完善專業課程的建設,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為社會培養一專多能、一技多長的全面發展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取得成績

由表2題1、題2可知,頂崗實習工作性質與專業對口率達到66%,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緊密的人數(36%)和一般人數(55%)共占91%,說明其他問題的回答具有說服力。由表2題4可知,認為用人單位重視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占72%,重視學歷證書的人數占63%,說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重視學歷證書,更重視職業資格證書,企業或公司希望高職學生一踏上工作崗位,就具備當前職業對從業人員能力水平的規范性要求。由表2題5可知,認為企業或公司最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數占35%、產品和技術創新能力的人數占40%、社會協同能力的人數占25%,說明同學所處的崗位不同,對能力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社會所需的高技能專業技術人才應該具備上述三種關鍵能力,學校必須培養高職學生具備的崗位技能,并激發其創造精神,使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團隊合作。由表2題3可知,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喜歡實踐實訓技能操練的人數占92%,充分說明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實踐、輕理論的教學方法。由表2題6可知,學生對自己就業前景憂心沖沖的人數占14%,有點擔心占(39%)和問題不大(33%)共占72%,信心十足占14%,說明學生在學校經過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實踐訓練、技能鑒定以及頂崗實習,具備職業生涯的素養,對就業充滿自信。

(二)存在問題

由10題學生問卷答案可總結出存在的問題。一是忽視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個性化培養,進而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能表2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力培養、創新精神的塑造。二是教學方法手段比較單一,教學過程以課堂教學傳遞知識為主,忽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效能。因為目前我們多數實訓課程與理論課是獨立的,即先理論教學,后實訓教學,甚至會不同學期完成,這樣就造成學生在學理論時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接受;等到理論教學結束后再集中實訓時,理論知識又忘了大半。三是忽視教材內容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性。我國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專家及教學專家只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宏觀指導,但對教材內容、教學過程的指導大部分專業還未落實,以至于我們有些專業課選用的教材還是本科院校的壓縮版,且陳舊的知識技能比例比較大,而現代化知識技能只是一帶而過,造成了課程內容與實際脫節。四是忽視對學生的價值引導、終身學習的培育和適應社會群體能力的鍛煉。五是忽視利用社會資源裝備實訓、實驗基地。因為學校的實訓基地及設備有限,比較先進的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學生參與度不高,往往是以指導教師演示為主。盡管每年學校都在添置實訓設備和實驗儀器,但很難形成配套的生產線和現代化技術,畢竟學校的裝備是只折舊沒效益的消耗品,不可能耗巨資配套齊全,這就需要探究如何發揮社會資源的功效,能夠借雞生蛋,突破制約專業課實訓實驗的瓶頸。

三、深化高職紡織專業課程改革

針對上述我院紡織專業課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還需深徹轉變課程教學范式。具體分析如下。

(一)強化高職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

高職課程教學始終遵循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技術適應能力,更要有本著對經濟和環境負責的態度,參與設計和創造未來的技術能力。樹立紡織專業課程的目標是培養職業能力,課程應突出職業技能:注重實用;職業資格:注重資質;職業能力:注重內化,培養的從業者能夠依靠自身內化的職業能力在變動的職業生涯中,不斷獲得新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資格。課程教學內容的取舍和排序應遵循以過程性知識(實踐知識)為主,以適度夠用的陳述性知識(理論)為輔。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其開發路徑應為: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學習情境。以行動導向完成課程的實施,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可包括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等六個工作和學習步驟)”的實踐中,習得職業技能,掌握實踐知識,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課程實施過程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學習舞臺的導演。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要嫻熟地掌握一門技能往往要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教師的經驗可以在學校教學中積累,技能的積累卻不能在學校的環境中形成,必須經過實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完善師資培訓機制,依托行業和實訓相結合的手段,積極開展各大類專業教師的培訓;二是積極輸送專業骨干教師赴境外培訓學習,如美國從學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國核心階梯式(雙元制)、澳大利亞TAFE培訓包等等職業教育課程理念及模式。國內培訓不可忽視,學習國家級示范職業院校的先進課程模式。三是持續開展有助于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的活動。如依據國家紡織行業職業標準對各工種職業資格規范要求,進行技能操作訓練,并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或相應技術等級證書;充分利用寒、暑假開展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旨在培養一批能熟練應用新原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鼓勵專業教師定期下廠實習。實時了解自己專業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更新教學過程中的技能知識;同時與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完成教學中的課題,在他們的幫助下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三)課程內容的優化與整合

課程的設計上突出實踐和技能部分。實施“模塊整合化”[1],將一個課程所需要的文化科學知識、技術知識、技能知識組合在一個單元內,打破原來的學科體系,使學生的學習在相關領域范圍內融會貫通,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教材對準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將崗位必備的知識和技能以靈活組合的模塊編排。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功能,企業向學校提供最新的生產技術資料,學校根據模塊式教學的實際需要加以整合,編寫出更適用的高職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實踐技能實訓,力求更貼近就業崗位群與現代化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與企業生產崗位實現無縫對接,學生就業后能快速適應社會及行業企業的發展變化。

(四)高職教育教學方法富于創新

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和創新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如“一體化”教學[1],是以技能為主線,理論知識穿插其中,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高度融合,把理論課和實訓課放在一個課程體系中全盤考慮、融為一體,以避免二者相脫節的一種教學模式。同時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要將關注職業教育的外在目標轉向注重學習行為,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內在目標的行為導向教學方法[2]。由于學生學習獨立性、責任感、團隊合作、求知欲的增強,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學習和進行科研的積極性、自覺性,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要充分利用學?,F有的實驗實訓基地,同時要發揮社會的力量,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企業成套的工藝設備、財力優勢,不斷擴大辦學經費來源,改善辦學條件,使學生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實驗實訓演練,不斷完善教學、培訓、鑒定三種功能為一體的高技能培訓條件。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調整

課程教學評價多元化,不僅突出職業資格標準的導向作用,更要重視職業技能和總結職業本領考核,將行為目標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以強化學生規范行為的養成。紡織專業課程評價通過“應知”、“應會”和“創新”三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即高職紡織專業課程評價包括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和過程表現,對于理論知識的考試,既要貫徹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還要貫徹國家職業標準要求。對于專業技能的考核主要體現在對實踐技能的考核過程中,實踐技能的考核也要以就業為導向,與國家職業標準相銜接,將學生的課程成績和職業技能鑒定成績相結合。結語毋庸諱言,當前形勢下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人們職業生涯因經濟發展存在的可變適應性,意味著高職教育教學課程改革任務持續而艱巨。

本文作者:尚亞力工作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