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對中學生的影響

時間:2022-01-12 01:50:09

導語:科學教學對中學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教學對中學生的影響

一、倡導學生不斷實踐探究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時應多考慮實踐探究,這樣既可以避免知識的生疏感,也可以強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并不斷地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科學問題,讓其從學習中找到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樂趣性。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第二章《運動過程的分析》時,為了更好地介紹“慣性”這個知識點,我利用活動課,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親自體驗一些物理情景,并在體驗中得出物理結論。比如,日常生活中跑步運動,停止腳步時人總會不由自主地往前沖出幾步,而且速度越快越沖出去的距離越遠;再如,在接近勻速行駛的自行車上,后座的同學豎直上拋一個排球,等球下落時并沒有如同學們所想的落在自行車后,而是恰好落在后座同學手里。通過這些體驗,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慣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動糾正原有概念中的錯誤認識,并積極地用慣性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現象。

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已有科學知識是前人總結和發現的,并不代表該方面的知識已經很完善。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合理地創造和求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個人的見解,促進學生科學學習潛能的開發和培養。比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一章《酸堿鹽》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確實發生了酸堿中和反應,我用無色酚酞作為指示劑來形象地顯示出反應中顏色的變化,并適當地拓展知識提出可以選擇酚酞作指示劑來確定反應的終點。此時有學生提出:酸堿指示劑除了無色酚酞還有紫色石蕊,而且紫色石蕊遇酸變紅,遇堿變藍,遇中性溶液不變色,其變色能力比無色酚酞強,也可以用來確定中和反應的終點。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了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我并沒有輕易否定該學生的觀點,而是用紫色石蕊做指示劑重新做一遍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仔細分析用紫色石蕊來確定中和反應終點是否合適。在一陣激烈的討論后,不少同學都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并在我的引導下找到了不合適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求異質疑,鼓勵學生開口講、大膽想,讓學生以研究者和創造者的姿態去獨立思考問題,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

三、引導學生開展競爭合作的學習方式

不同的學生,其理解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存在著不同,個人的潛能也存在著差異。老師應當正確地掌握并且通過合理地引導,在課堂教學中多采用競爭合作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競爭合作能力的鍛煉,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在講解八年級下冊第三章《串聯電路的特點》這個內容時,我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把全班同學按照強弱聯手分成8組,組內同學分工合作實驗,組間同學競爭各種獎項,如“速度先鋒組”“巧手模范組”“解疑優勝組”等。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學習彼此的優點,揚長避短,不斷地激發著學習潛能。在競爭中,學生的好勝心、動機都比較強,精神振奮,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潛能,提高學習效率高。

四、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和開發的重要因素,是激發學習潛能的另一內因。作為初中科學教師,應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了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培養起學習科學的濃厚興趣。比如,在進行科學九年級下第六章《環境與健康》一節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除了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來形象地展示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外,還給學生剪切并復印了一些“艾滋病“和“H7N9禽流感”的最新報紙新聞,從最新的時事話題入手,引導學生更加了解傳染病流行的特點、環節及其預防措施等知識,并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與家長就“H7N9禽流感”這個話題進行一次深入的探討。興趣是激發學習潛能的一個重要因素,唯有先讓學生在樂中學,才能最終讓學生樂于學。正如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所說,學習潛能不是每個人固有和不可改變的,而是可以培養和開發的。初中科學教師不應再局限于簡單的知識傳授,不應再片面地進行題海戰術,而應當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去發掘和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將學生內在的巨大潛能挖掘出來。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努力做到“指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倡導學生不斷實踐探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開展競爭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作者:張靜單位:寧波市鄞州區宋詔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