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綠色化理念滲透
時間:2022-05-04 11:39:32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綠色化理念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提出“綠色化”理念的背景
(一)人口問題
一直以來,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都是圍繞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類消耗的資源、能源以及產生的廢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在急劇地增加。人口問題一直是個倍受人們關注的話題[1]-[3]。人口的激增,必然引起能源和資源消耗的進一步增長,并使環境污染更為嚴重。同時,也會給有限的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另外,人口分布的不均,也將使得局部地區的環境受到嚴峻的考驗[4]。
(二)資源、環境問題
耕地資源是解決糧食等問題的關鍵因素,而現在也正受到嚴重的破壞。由于城鄉建設及土地沙化等原因造成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之人口激增,使得耕地的人均占有量越來越少。有大量數據顯示,世界及我國耕地面積均在不斷減少[5]。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大大低于世界人均量,且耕地質量本身偏低,總體呈惡化趨勢[6]。森林資源作為碳的儲存庫對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有著重大意義。由于過度砍伐、放牧等原因導致的森林破壞在持續進行。袁亦生等[7]通過對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52””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6報告研究發現,地球上的原始森林以6””萬hm2的速度消失或改變,其中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面積消失最為嚴重。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加重了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給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地球上淡水僅占水資源總量的2.5%左右,而其中絕大部分是以冰川的形式存在,能夠加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淡水資源中的很少一部分。某些地區人口過度集中、用水量大的企業過多等原因使得該地區的水資源嚴重不足;生活及工農業排放的污水使得水污染持續加劇,水質惡化,許多淡水資源甚至變得無法利用。被污染的淡水經過適當處理可以加以利用,但昂貴的處理費用使得很多處理技術受到限制。目前,淡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當今世界紛爭不斷,很多是因為能源問題引起的?,F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仍以化石能源為主,而化石能源的儲量是有限的,總有耗盡的一天,能源緊張已經成為發展工業生產的一個重大障礙。與此同時,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已經凸現出來。迫于能源需求和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尋找新的清潔能源就成為了世界各國的重要任務。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有著重大意義。隨著土地開發、森林破壞和亂捕亂獵,野生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正在急劇下降,許多瀕危物種正面臨重大考驗。由于人類活動使得大氣、水體、土壤等環境要素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導致了全球變暖、酸雨、臭氧層空洞、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使得人類不得不為自身的長遠利益考慮,因此,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等“綠色化”理念近年來倍受重視。傳統的生產生活模式,是以資源、能源的巨大浪費和嚴重的環境破壞為代價?!熬G色化”理念是以最大限度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實現廢物“零排放”為目標的生產理念。在小學科學教材中也滲透了不少這方面的知識和理念。
(一)民族地區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加重
民族地區自然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同時也是自然條件及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地區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部分地區對資源、環境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當地生態環境遭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和破壞,主要表現在森林面積銳減、物種滅絕、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等方面。由環境問題引發的自然災害更是頻頻發生,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的洪澇災害使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很多民族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獨特,很具觀賞價值,隨著大量旅游景點的開發,旅游業逐步成為其地區經濟的支柱。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大量的生活垃圾及汽車尾氣等污染物進入了自然環境,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是顯而易見的。有研究表明民族地區環境質量并沒有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甚至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繼續加重[8][9]。為保護和改善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我們有必要在民族地區進行環保教育。
(二)民族地區人們環保意識相對薄弱
由于環境對人類的“報復”行為是在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會顯現出來,人類也是在發現了環境對其進行“報復”之后,才開始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環境加以保護的;因此,在環境出現問題之前,我們通常感覺不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隱患。我國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部分地區資源、環境壓力不明顯,人們環保意識普遍較為薄弱。通過世界各地出現的許多環境問題,也讓我們明白我國民族地區的環境問題是存在并日益加重的,但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風俗習慣、受教育程度有限以及宣傳不到位等特點,人們的環保意識還不高,在一些民族地區,過度砍伐、放牧,亂捕亂獵及廢物亂排放現象還比較嚴重,使得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更是隨處可見,為提高民族地區下一代接班人的環保意識,合理開發自然資源,減少浪費,保護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很有必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理念。
(三)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
習慣是在無數次的重復或練習中形成的行為方式,一旦養成便難以更改,對人生、事業及生活都起著永久性作用。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更能通過“小手拉大手”,輻射、帶動、提高民族地區人群的環保意識。因此,在環保意識較為薄弱的民族地區,從小學開始對學生進行“綠色化”理念的滲透對于提高整個民族地區人們的環保意識有著重大意義。
(四)滲透“綠色化”理念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一項任務
小學科學是一門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學及社會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特點是涉及面廣,淺顯易懂,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程度,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小學科學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培養合格的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科學素質包括科學思維和方法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而這一切都是符合“綠色化”理念的。在小學階段,“綠色化”理念就是要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如:資源的充分利用、從源頭消除污染、安全清潔能源的尋求等。滲透“綠色化”理念的同時,實際也是教會學生從根本入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可以為其以后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在民族地區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理念的措施
(一)在課堂教學中延伸、滲透“綠色化”理念
在5小學科學課程標準6中對于培養學生的環保理念作了明確要求,小學科學教材中本身就涵蓋了大量節約、環保方面的知識,有很多課題是可以進行延伸的,方便在其中滲透“綠色化”理念的教育。具體滲透方式有舉例、圖片展示、動手操作等。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及資源、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等理念。首先是認識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由于大量燃料的燃燒、汽車尾氣與工廠廢氣的排放,改變了大氣的組成,使大氣層受到嚴重污染,導致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等嚴重后果。2”世紀3”-6”年代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其中五件是由大氣污染造成的。工業廢水、農業廢水、生活污水均是造成水體污染的污染源,其分布極廣、成分復雜,使水體受到嚴重污染,水質下降,影響水生生物生長,甚至可以沿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鞍舜蠊κ录庇袃杉怯伤w污染造成的。大量農藥、化肥的施用,秸稈的焚燒、固體廢物的排放都使土壤的組成和性狀發生了改變。其嚴重后果就是:引起地下水污染、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肥力下降、不利于農作物生長,甚至會導致遺傳變異,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在此,可通過圖片、數字、相關宣傳片、公益廣告等素材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之明白環境受到污染后對人類的“報復”是很可怕的。通過此類環境污染問題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小小的垃圾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是多么可怕,也讓其明白每一個人都可以身體力行為環保做貢獻,產生環保理念,規范自身行為。其次是認識保護資源的迫切性。很多民族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及水資源相對豐富,為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但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浪費和不合理利用現象。過度砍伐、放牧等行為使得一些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對野生動物的亂捕亂獵行為也比較嚴重,使得很多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通過關于動植物的課題讓學生明白植物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盡管是可再生資源,如果我們利用的速度超過了其再生速度則會使資源總量不斷減少,最終將導致枯竭。通過食物鏈、食物網及生物大爆發等課題的學習,讓學生懂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很多民族地區就是一些瀕危物種的棲息地,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瀕危物種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兒童接受的理念也會影響其家庭其他成員的思想,因此,通過對兒童的教育對提高整個民族地區人民的環保意識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些環保理念的形成對保護當地的瀕危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次是能源的“綠色化”。過去一個多世紀,化石能源在我們的能源結構中占主要地位。對人類社會而言,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即使儲量再豐富也有枯竭的一天。我們應該樹立節能的意識)))“節約無小事”。我國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較為緩慢和地域相對偏遠,尤其是農村,大多以天然植物為能源來源,雖然儲量相對豐富,但浪費現象也很嚴重。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較為明顯。通過小學科學的相關課題教學,可以讓學生明白怎樣的能源才算環保低碳,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太陽能就是一種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清潔能源,大部分民族地區陽光充足,但是現在太陽能利用率不高,原因是有些民族地區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人們直接燃燒生物資源,后果是不僅污染環境,而且能源利用率不高,同時大量生物資源被浪費,不利于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對這些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對太陽能的利用加以擴展,可通過相關章節擴展生物能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也可借鑒一些實例說明生物資源可以循環使用,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提高民族地區的能源結構優化起到重要作用。最后是實際行為、實驗工具的“綠色化”。實際上就是要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接近廢物“零排放”。在小學科學教材中可安排許多有趣的活動,例如利用廢舊材料自己制作玩具、動物畫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意識到很多在人們看來沒用的垃圾其實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也讓他們發現自己及身邊的資源、能源浪費等現象和行為并加以改正和制止。
(二)在課外活動中滲透“綠色化”理念
任何一種理念只是停留在說和記的層面上往往容易被忽略,要使某種理念扎根于人們的腦海,必須從理論走向實踐。因此,在學習了課堂理論知識之后,應該立即行動起來,學以致用,用理論指導實踐,讓“綠色化”理念落到實處,為地區的環保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為此,可在課堂之外組織相關活動,例如,讓學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學校,就地取材,收集資料、素材有針對性地制作宣傳畫冊、宣傳片或開展變廢為寶、廢品回收等活動。這樣既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其求知欲,對將來自然科學知識學習和探索作好鋪墊,同時還可以滲透“綠色化”理念,久而久之便會影響到整個民族地區人們的行為習慣,對民族地區人們的環保和節約意識的樹立也會起到推動作用。目前,我國民族地區或多或少均存在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問題。滲透“綠色化”理念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一項任務,承擔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師應該首先將提高學生的環保、節約意識和改善其行為習慣、提高整體素質作為使命,而不應該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教,通過小學科學教學,多形式、多途徑向學生滲透“綠色化”理念,使民族地區的人們從小就樹立起“綠色化”理念,并帶動民族地區人群愛護環境,提高環保意識,做任何事情都盡量做到對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都不忘記考慮其環境影響。
作者:傅天華1趙顯柱2朱斌1工作單位:1.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2.成都大學國有資產管理處
- 上一篇:農村科學教學鄉土資源應用
- 下一篇:科學教學戲劇表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