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戲劇表演應用

時間:2022-05-04 11:43:05

導語:科學教學戲劇表演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教學戲劇表演應用

一、戲劇表演的獨特作用

1.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小學生大都喜好模仿,樂于表現,課堂中參與戲劇表演的學生期望自己的表演得到教師、同學的認可,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戲劇表演正是適應了學生的這種年齡特點,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并在此過程中,改變以往教學中“滿堂灌”的情形,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

2.為師生雙方的全面發展提供平臺。在戲劇表演中,參與的學生身兼資料搜集員、編劇、導演、演員多職;沒有參與的同學會饒有興趣地觀看演出,聽的會比以往更為認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會得到培養,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個性特長會把握得更為準確,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目的。

3.促使學生健康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心理學家莫雷諾認為,角色替代是一種心理技術,它讓人置身于他人的社會角色,并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于其對社會及自然事物的關心。在表演過程中,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學生會學會關愛生命、關注社會,逐步提高正確地分析和鑒別事物的能力及其人文素養。

二、利用戲劇表演,創設問題情境

1.創設情境。學習的情境理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個體與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會化歷史情境的相互作用,強調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會化的必經途徑。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氣候與季節”這一內容時,創設問題情境: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氣候有哪些特點?動植物有哪些變化?人們的活動有哪些變化等問題。各小組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表演完各自角色的任務后,其他組的同學對上述問題進行分小組討論,最后請各小組中心發言人交流各自的觀點。利用學生喜歡表演的心理,還枯燥乏味的原理、概念以“生命”,讓妙趣橫生的“動感”生物學進入課堂,能使學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學習中。

2.體驗角色。戲劇表演不僅能使學生“走進”別人的生活世界,體驗所演角色的思想、行為、需要和期望,而且還可以對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進行審視。實際上,戲劇表演的過程是學生本人和不同角色之間心靈碰撞的過程,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在表演中,學生必然要對照角色的行為選擇,聯系本人的實際,設想如果自己處于同樣的問題情境中會怎么做。這種比較能在一定程序上打破原來價值體系的平衡,促進學生的深刻反思,增加人格發展的機會。

3.主體參與。利用戲劇表演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強調學生主體參與,進行協作學習,把枯燥的知識點激活,激發學習興趣。利用戲劇表演進行情境化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要明確各角色的分工與協作。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情境,善于發現新問題。創設的情境應是有意義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的情境。

三、利用戲劇表演,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

體驗是指通過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主體內在的歷時性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戲劇表演是體驗活動的一個良好載體,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在教學“氣候與季節”這一內容時,把學生分成春夏秋冬四個組,各組課前搜集資料,編寫劇本,編排6分鐘的情景劇,課堂上各自表演自己的角色。這種上課方式,避免了機械式記憶,打破了“口號式”的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學得快樂,學得輕松。

四、利用戲劇表演,互化微觀與宏觀

1.利用戲劇表演,化微觀為宏觀。如在教“空氣的熱脹冷縮”“雷電的形成”等內容時,做完實驗后,為了能更直觀地反映水在通電后發生的變化,請6位同學扮演空氣微粒進行表演。

2.利用戲劇表演,化宏觀為微觀。如在學習“水的循環”時,讓同學在教室中間分別扮演太陽、水和水蒸氣,讓他們從易到難演示。活動結束后反饋矯正,并進行討論。利用戲劇表演,化微觀為宏觀或化宏觀為微觀,最大的好處是化抽象為具體,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便于學生理解科學,促進知識的有效學習。在具體的戲劇表演情境中,讓學生回歸生活世界,進行實踐探索與思考,接受道德的體驗,內化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五、戲劇表演,重在發掘典型角色

1.營造一個充滿“磁性”的課堂環境。戲劇表演需要在一個和諧、寬松、充滿磁性的課堂環境中進行。為此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安全、開放的心理環境,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不否定他們的見解,不作隨意的判斷,對學生積極的表演要以多種方式給予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大膽、誠摯地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提高表演的情緒,逐步進入到角色情感世界的深處。

2.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在觀看表演時要切忌苛求完美和在表演技巧上的挑剔。學生表演得不成熟或不確定是十分正常的,不能因為某些觀點新奇或表演技巧笨拙就被取笑和排斥,要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傾聽和尊重;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問題的分析及對問題的解決上,而不是對“表演水平”的評論上。由于角色人數的限定,有一部分學生需要擔任觀眾,教師要事先讓“觀眾”認識到尊重角色扮演者的重要,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同學的演出,并確定觀察重點和觀察目標,并允許學生在演出后提出問題。

3.戲劇表演重要的是角色表演。角色創設的核心,在于對社會生活素材進一步提煉和加工,發掘典型角色,挖掘角色的特征,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扮演特定的角色,讓他們以特定的角色去學習教材內容,促使學生帶著情感色彩去學習。情境角色創設的過程中,背景材料和設計必須具有挑戰性、趣味性和適切性,一定要讓學生感覺到表演對他們而言是有價值的。在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演”得好,教師“導”得好,才能使角色扮演教學法取得理想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較強的情景設置能力和控制能力,還要有較強的發現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進行合理有效的角色分配。如此,才能確保所展示的情境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實際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蘊含的情感、道理契合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點,從而使科學教學富有感染力和實效性。在戲劇表演中,角色扮演者要盡量真實表演,執行自身扮演任務,但教師要預見到幾種情況的發生:表演不真實;表演不順暢、有停頓;觀眾有疑問,迫切需要解答。這些情況雖不一定會影響角色扮演的質量和效果,但教師需要隨機應變,化危機為轉機,適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使扮演者和“觀眾”印象更加深刻。

4.強化主體意識。戲劇表演課堂的主要內涵是把學習內容角色化、學習方式角色化,教師利用角色效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扮演教材中的角色,還是擔當現實生活中的角色,都要順應學生的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的規律。在角色意識的驅動下,學生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進入角色”,由教育教學的“被動角色”變為“主動角色”,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主動接納知識、主動探究、主動操作等一系列良好的學習習慣都可以得到培養和提高。觀看角色扮演后,學生根據預先布置的問題進行相關情境分析,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集思廣益、換位思考,啟發學生歸納概括規律、感悟道理、建構科學概念。

5.正確處理好表演與教材的關系。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課堂表演與課本的關系,時間過分冗長的表演會給扮演者增加負擔,也會使觀看者失去興趣,這樣就走入了課堂表演的誤區,讓表演主宰整個課堂,成為課堂的主角,舍本逐木,得不償失。

作者:席學榮工作單位: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