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生科學教學論文4篇

時間:2022-02-27 08:33:44

導語:小學學生科學教學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學生科學教學論文4篇

第一篇

在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中,有一個關于磁鐵的單元,其中第3課講的是“磁鐵的兩極”,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要讓學生知道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為此,教材安排了“研究磁鐵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實驗活動,通過在條形磁鐵上取五個不同部位分別懸掛回形針,記錄每個部位所能吸住回形針的最多個數,從而比較出磁鐵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強,進而認識磁極這一概念。然而,這種實驗方法是存在問題的:第一,僅僅通過檢測條形磁鐵上五個部位的磁力大小就貿然得出磁鐵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強的結論是不嚴謹的,在學生還沒有掌握磁鐵磁性特點時,只有不間斷地檢測磁鐵每一個部位的磁力大小,才能真正得出磁鐵上什么部位磁力最強的結論。第二,學生在條形磁鐵上懸掛回形針時,條形磁鐵靠中間部位的回形針容易被磁鐵兩極吸引,不能很好地穩定懸掛在檢測部位,實驗難度較大,學生不易操作。第三,這種方法需要學生小心地逐個增加回形針,耗時較長,因操作不當而造成失敗的概率較高,效率低下。為了克服現有教材中實驗方法的不嚴謹、操作難度大、耗時低效等問題,本文提供了一種簡易磁力計方案,用簡易磁力計對條形磁鐵各部位的磁力進行全面、快捷的檢測,使“磁鐵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問題得到嚴謹、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解決。那么,這個簡易磁力計運用的是什么原理?怎樣制作呢?下面,我進行詳細介紹。

一、工作原理

我們在平時很容易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把一個指南針放置在桌面上,指南針會慢慢靜止下來,指針指向南北方向,不管怎么放置,指南針總是指南北方向不變,這是指南針的特點。但當我們拿出一塊磁鐵去靠近這個指南針時,會發現這個指針發生了偏轉,而且磁鐵離得越近,指針偏轉得越厲害。是什么原因改變了指南針指南北的特性,使指針發生了偏轉呢?那是因為指南針受到了地球磁場以外其他磁場的干擾,也就是靠近它的那塊磁鐵的磁場的干擾。又是什么原因使指針的偏轉幅度不同呢?那是因為指南針受到磁場干擾的強度不同,磁鐵離得越近,指南針受到磁場的影響越強,指針偏轉角就度越大。相反,磁鐵離得越遠,指南針受到的磁場影響越弱,指針偏轉角度就越小。這一現象給了我啟發,指南針的偏轉不正好反映了磁場的強弱嗎?那是不是使用指南針就一定能準確指示出磁鐵各部位的磁力大小呢?為了能解決這個疑問,我又做了不同的實驗。這次找了一塊圓形的強磁鐵,厚度只有2毫米,通過對比普通鐵氧體條形磁鐵,發現它的磁性強得多。照理說,在和指南針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強磁鐵能使指南針的指針偏轉的角度更大。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磁性較弱的條形磁鐵反而容易使指南針指針發生較大偏轉,磁性很強的強磁鐵卻沒有使指針發生明顯偏轉。這一結果有點不可理解。其中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然后我又嘗試改變磁鐵和指南針的距離,把磁鐵放在離指南針很近的地方,結果情況發生了逆轉,強磁鐵極大的干擾了指南針,指針偏轉到了極限,遠遠超過條形磁鐵的影響。為何同樣兩塊磁鐵,只是因為和指南針的距離不同,實驗結果天壤之別呢?對此,我對這兩塊磁鐵進行了分析。鐵氧體條形磁鐵磁性較弱,但它較長,大約20厘米,圓形強磁鐵磁性很強,但很短,只有約0.2厘米。較長的條形磁鐵兩極距離遠,磁力線是以大直徑的圓環分布的,作用距離遠;而圓形強磁鐵兩極非常近,磁力線是以小直徑的圓環分布的,作用距離很近。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給人感覺磁性極強的圓形磁鐵離指南針較遠時指南針幾乎感受不到它的磁場,而距離很近時,指南針又受到它極其強烈的干擾。這一點,也提醒我,指南針雖然能感受磁場的強弱,但它不能準確感受遠距離的磁場強度,必須近距離。這是因為指南針并不能隔空感受磁鐵的磁場強度,它能感受到的只是通過它自身指針上的磁力線的強度。這和在磁鐵上掛回形針一個道理,回形針是接觸磁鐵的,所以能反映出磁鐵接觸部位磁力的大小。所以,如果要用指南針的方式檢測磁鐵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理想狀態應該是指南針的指針和被檢測部位接觸,但這是行不通的。不過我們可以采用較短的指針來盡可能縮短指針和被檢測磁鐵的距離,這對于絕大部分被檢測磁鐵來說已經沒有問題了。還有一個問題,指南針的指針永遠指南北,而且必須水平放置,如果直接用它來做磁力計,使用時會受到很大限制,讓人感覺不便。解決的方法是用一塊小磁鐵代替地球磁場,讓它固定磁針的方向,這樣使用起來就不受限制了。此外,用小磁鐵替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調節小磁鐵和磁針的距離,從而可以控制這個磁力計磁針的靈敏度。當然,這個簡易磁力計不能很精確地定量檢測,只能定性檢測,也就是能大概地看出磁力的強弱,不具有精確性,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對于教材的要求而言,已經足夠了。

二、設計制作

下圖是結構設計圖,采用一根小磁針,可以用縫衣針自制,長約14毫米,用軸固定在底盤中央,磁針上鏈接一個塑料指針,和磁針互相垂直,在磁針旁邊放置一塊小磁鐵,小磁鐵距離磁針大約1厘米。在小磁鐵的作用下,磁針始終固定一個方向。在底盤下部紅色位置為檢測點,檢測點距離磁針大約1厘米。需要檢測磁鐵什么部位,就把磁鐵這個部位對準檢測點,磁針就能發生偏轉,偏轉角度由檢測點磁鐵磁力的大小決定。磁力計的外殼(底盤和手柄)采用3D建模,3D打印生成,可以確保精確度和美觀度。磁針用縫衣針自制,另外還需要用縫衣針制作一根固定軸。塑料指針可以用3D打印,也可以用牙簽代替。另外還需要準備一塊小的條形磁鐵。這個簡易磁力計的制作力求做到美觀、指針指示準確、靈敏,不易出現故障,這就要求制作一個精細的外殼,以使磁針、軸、軸的卡槽能精確配合,盡可能減少摩擦阻力,使磁針能靈活轉動。傳統手工制作比較困難,為此,采用3D建模和3D打印技術進行較精確的制造。下面是用3D軟件設計的三維模型圖。

三、測試改進

3D打印機打印出的外殼質量很好,精度較高,經過裝配,縫衣針做的軸、磁針、指針都能準確安裝到位。小磁鐵嵌入一塊小珍珠棉內,然后塞入殼內,調整到適當位置,磁針轉動靈活又能穩定地指向中間,符合預期效果。最后,用AB膠粘牢外殼,整體裝配完成。經過測試,發現用磁鐵靠近這個簡易磁力計后,指針能較好地偏轉,但偶爾有卡頓現象。經分析,發現要使磁針靈活轉動,關鍵在于軸,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使用效果。用縫衣針自制的軸如果兩端沒有完全磨尖,不夠光滑,那么在磁力的作用下,這種輕微的瑕疵會使它轉動時阻力大增,結果就出現了指針有偶爾卡頓的現象。經過改進軸,使其兩端都磨尖銳,表面都磨光滑,阻力大大降低,指針轉動非常靈活,卡頓現象不再出現,簡易磁力計工作良好。

四、使用效果

用這個簡易磁力計去測試一塊條形磁鐵,測試五個不同部位,測試結果令人非常滿意,簡易磁力計指針反應靈敏,偏轉角度差別明顯,磁鐵各部位的磁力大小一目了然,效果相當不錯。見下圖:選取一個班級做對比實驗,共12組學生,每一組學生都分別用掛回形針和用簡易磁力計測量這兩種方法來研究“磁鐵什么地方磁力最大”這一問題,經過統計,發現用掛回形針的方法平均耗時約5分鐘,用簡易磁力計的平均耗時約半分鐘。讓學生對比兩種方法,提問:“你更喜歡用哪一種方法?”調查結果顯示約84%的學生更喜歡用簡易磁力計測量的方法。繼續提問:“你對簡易磁力計的原理感興趣嗎?你想了解嗎?”調查結果顯示約80%的學生非常感興趣。在對學校6位科學教師的調查中發現,6位教師都認為簡易磁力計是能檢測出磁力大小的,其中5位教師認為可以作為一種實驗手段來使用。綜合各方面調查結果來看,此簡易磁力計使用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簡易磁力計的研制不是要刻意改變原來教材上的實驗方法,它僅僅是實驗方法的一種補充,是學習了磁鐵這一單元后給知識的運用提供了一種可能,也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磁鐵知識后的一種課外小制作活動,更可以作為學校STEM教育的一種課程資源。總之,對簡易磁力計的研究和制作是很有意義的,它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不僅僅知識上有所增加,更讓他們在能力上有機會得到提高。

作者:胡方平 單位:蘇州市實驗小學

第二篇

近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對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有了新的要求,而與此同時,在目前的小學教育階段,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早已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門課程的教學,對小學生們的探究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們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根據調查顯示,雖然目前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的課堂氛圍較好,學生們學習熱情比較高,然而實際上很多學生只是參與了相關課堂活動,而對于自己所參加的活動需要探究什么、怎樣深入探究思考并不了解,缺少科學探究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任課教師有必要深入探究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們的探究能力。

一、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征,就是實驗性。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們需要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們學會從中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之中去。因此,在進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們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們觀察生活,將實際生活中的相關現象與課堂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開展教學,從而讓學生們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們樂于思考、善于提問的優良學習習慣,進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們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去,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探究活動中獲得更多知識。舉例來說,在教授“電磁鐵”這一章節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運用電磁鐵產生的一系列現象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們積極思考,讓學生們進行回答,暢所欲言。與此同時,根據學生們的回答進行適當的引導,并提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們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激發學生們的探究熱情,從而使學生們更加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們有了學習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其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鼓勵學生勇敢提問并積極思考

眾所周知,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們的學習過程尤為重視。因此,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時,教師們需要為學生們擴展探究空間,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思考空間,鼓勵學生們能夠自主思考,勇敢提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們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在合適的時候對學生的思考與提問進行引導,這樣做,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探究能力。根據調查顯示,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學生們總會產生一些疑問,事實上,這些疑問往往能夠對學生們的認知能力產生很直接的影響。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應該給予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及相關想法充分的尊重,與此同時,還需要鼓勵學生們積極思考,勇于提出問題,這樣做,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們的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質量。例如,在講解“聲音的來源”這一教學內容時,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可以使用不同的發聲方式制造出不同的聲音,根據不同的聲音向學生們提問,同時引導學生們自主思考,并在學生們說出想法時給予適當的建議,引導學生們深入思考,與學生們一起探究出“聲音的來源”的相關探究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們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實驗的形式提高學生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應該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教學方式,以實驗的形式開展教學,學生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有參與感,獲得更多的學習信息,從而提高思維能力。毫無疑問,觀察是小學科學課程開展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開展探究活動。學生的觀察能力強可以從相關事物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促進學生們能夠更好地進行探究活動。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應該重視觀察的作用,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們在觀察過程中獲得更多開展探究活動所需要用到的經驗,進而培養學生們的探究能力。舉個例子,在進行“氣候與季節”教學活動時,教師們可以在備課時搜集具有一年四季代表性的圖片或音頻文件,在課堂中向學生們展示,有時候,學生們即使知道這是代表四季的圖片和音頻,但是也不會觀察,因此,教師們需要適當地引導學生們進行觀察,并請同學們來對相關圖片進行描述,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引導啟發,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觀察思考。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們敘述自己對四季的相關印象,包括每個季節的特點和我們生活的變化等。這樣的探究活動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們的探究能力。毫無疑問,在如今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們的探究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培養學生們的探究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學習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質量,還有利于學生們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們需要在教學的各方面做好準備,以更高效的方式培養學生們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們能夠更有效率地獲取知識。

作者:紀廣艷 單位:揚州市高新區實驗小學

第三篇

小學科學是新課程實施后的重要綜合性課程,小學科學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必要的學習情景,讓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學習中敢于大膽探索,敢于大膽想象,按教學要求做好科學實驗,用科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科學是以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為研究對象,對學生培養嚴謹科學態度的綜合性課程。但受升學考試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不愿意學習小學科學,認為科學知識和原理到了中學還要學習,現在學和不學都沒有關系,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好。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和做好科學實驗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一、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中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小學科學是綜合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科學實驗,新的課程標準則認為小學科學教學不僅是知識教學,更主要的是學生能參與實驗,學習的過程也是參與活動、總結經驗的過程。新課程教學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識、不斷補充舊知識的過程。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共創共生,形成“學習共同體”。舊課程觀認為課程與教學是相互分離的,而新課程規則認為課程與教學是整合的。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因此學生不應該再是以前任老師填的乖鴨子了,老師應該將主人的位置還給學生了,但是今天我們這些老師卻非常無賴,因為學生早已習慣做學習的仆人了。沒有了老師的布置,他們有的覺得無事可做;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沒個輕重。針對這樣的現狀,我開始著手關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實踐研究,以期體現新課程理念,反映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地讓學生去自由學習,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去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去發現問題,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小學科學作為綜合實踐課程,必須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學習過程中要有強烈的自主探究意識,在自主探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應該是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探究興趣,小學科學的自主學習關鍵是興趣,興趣是通往成功的興奮劑,是創新的推動力。

二、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科學的學習是以直接實驗和探究的學習過程,是對科學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安排好教學過程和實驗過程,讓學生能更加主動學習。例如,在《植物的葉》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去收集自己熟悉的植物,觀察植物的結構、顏色,再去觀察植物葉的形狀和顏色,讓學生組織起來對不同品種的樹葉進行長期的觀察,看樹葉是如何發芽、生長、枯萎和落葉的。通過觀察實驗了解樹葉的生長規律,讓學生自主討論植物葉的生長過程中的變化過程,讓學生理解植物的葉是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原料的來源。學會在對比中理解植物總會有新葉生長成老葉,最后到枯萎的生長過程,也就是植物的生長過程。同種植物葉有嫩葉、老葉,一片葉也就是從新葉到老葉的生長再到衰老變化過程。小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特別是小學科學的學習,由于科學學習不在考試范圍,平時都是作為考察科目,所以學生的學習更缺乏自覺性。要調動學生對科學是巖實驗的興趣,就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對身邊的植物、動物和自然現象感興趣,例如,為什么夏天很熱,而冬天很冷;天為什么有時下雨,有時刮風。這些自然現象學生很好奇,也喜歡去探究。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六年級《建塔形》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去總結自己觀察過的各種塔的建筑形狀和工藝的精巧,就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科學實驗教學中長期堅持引領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發現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得出結論?!笨赡荛_始實行時有些學生會“走過場”,但經過反復有效的實踐,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習慣,學生遇到問題就不依賴老師,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對探究活動每個環節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做細致、明確要求,并形成習慣,正面調控與激勵,有利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如,當學生做電產生磁實驗時,學生實驗記錄了電磁鐵使指南針的偏轉角度,但沒有分析發現數據的規律,教師表揚:“你的實驗真嚴謹!科學細致地記錄了數據,如能總結數據規律就更好了?!?/p>

三、結語

小學科學自主探究學習能力要教師細化到不同的活動環節,并做針對性的訓練,小學生的技能形成需要反復地模仿、練習,知識要通過經驗積累。如,學生的展示交流能力,低年級學生是想到什么馬上說什么,匯報沒有邏輯與條理,需要教師引導交流的思路:“實驗怎樣做的?實驗結果是什么?有什么發現?”也需要引導其他聽的學生把質疑、評價變成習慣。

作者:李燕 單位:揚州市廣陵區汶河東區

第四篇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廣,在小學教學體系中開設多樣的課程,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小學生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谶@樣的情況,小學科學課程應運而生,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選擇錯誤,使得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渴望通過改革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從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多方面論述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策略。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小學科學教師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然而小學科學不同于其他的理論學科,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必須要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并且考慮到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的輔助工具來組織教學活動,同時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取得全面的發展。那么我將針對小學科學教學,淺談如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是教師所堅持的教學理念,那么要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教師也必須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比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系統加入多樣化的素材,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受到刺激,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最佳的學習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中來。這個時候,教師則可以順勢引導到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學生不再感覺這些知識是抽象無聊的,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性的操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述物體沉浮的這一生活現象時,教師可以將一個雞蛋放在水里,并不斷往水中加鹽。學生可以看到,雞蛋漸漸地從水底浮出了水面,仿佛在跳舞一般。學生看到了這樣的現象,能夠立馬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有利。

二、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運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各樣的學習問題,也能夠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學習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以太陽和影子的教學為例,這一章節充滿了濃濃的探究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絕不僅僅進行單一的理論知識傳授,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行探究。比如教師可以從影子與光、光與溫度兩個點出發,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進行探究,學生可以從戶外進行觀察,能夠更好地發現太陽升起的時間與影子關系,從而找到探究的突破口。學生再通過實驗,利用溫度計測定溫度,利用尺子測量影子的長度,收獲到有效的數據。最后再通過學習小組進行數據分析,能夠發現溫度、太陽光與影子之間的關系,最終以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了其中的理論知識,收獲理想的學習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解決了個人難以解決的難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三、注重科學實驗的實踐

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那么要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必須要改善實驗教學環節。傳統的實驗教學只是讓學生簡單地理解其中的理論知識,并沒有要求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對此,需要教師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的實驗中,教師不再通過個人的實驗演示來完成教學,而是讓學生參與到實際動手,加深感悟。首先,教師先將基本的實驗規則講授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規范完成實驗。接著,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各個實驗器材的作用,從而在實驗過程中更好地操作與利用。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地完成實驗,借助之前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按照科學的步驟一步步地演示,同時能夠結合自己的思維重新設計實驗,提升實驗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參與到實驗實踐中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現活學活用。

四、鼓勵學生發揚創新思維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鼓勵學生發揚創新思維,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比如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中,教師不是按照一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提問,而是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向教師來提問,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的疑問,用創新性的思維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更好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再比如,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時候,不再要求學生按照教材上的內容按部就班地實驗,而是從理論知識出發,運用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自主設計實驗并完成,用創新的思維深化實驗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教學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在當前社會發展的潮流中,要求高素質人才具備基礎的科學素養與綜合能力,開展有效的小學科學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那么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在觀念上重視科學教學,同時要能夠投入教學實踐,進行教學方法的探索,加強思考與總結,綜合運用各種策略,從而實現科學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趙高翔 單位:浦江縣虞宅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