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分析留守兒童教育
時間:2022-01-14 02:47:30
導語:層次分析留守兒童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政府、社會和學校三個層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政府層面:城鄉二元經濟的制度障礙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城鄉二元制結構和戶籍政策是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的最大障礙,也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策性壁壘。由城鄉二元制結構衍生的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不僅人為形成了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界限,也加劇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分化。這種現階段難以跨越的城鄉鴻溝和羈絆,在很大程度上對城鄉教育產生著影響,使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子女不得不在戶籍地學習生活。2社會層面:社會支持缺乏途徑,支持力量嚴重不足通過對蘄春縣的深入訪談調研,筆者了解到當地社會組織(如NGO)參與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方面存在不足。留守兒童教育支持系統中,政府支持機制主要體現在整合、疏導和保障這三方面,但對于公共物品的過度需求或特殊需求方面往往無效率,但社會組織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社會組織(如NGO)發展緩慢,各種機制不夠健全,導致這些社會支持力量缺乏支持的有效途徑,支持力量薄弱。3學校層面:“應試教育”觀念嚴重,資金不足學校是個培養人的場所,然而現階段,我國學校教育嚴重功利化,一些農村學校仍然奉行“應試教育”觀念,只注重學生分數和升學率,忽視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對于一些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根本無暇顧及。大部分農村學校的教師把課堂教學活動當作例行公事,對于留守兒童課堂外的生活缺乏關注,使得學校生活枯燥乏味,學校無法留守兒童形成重點的關愛和保護,部分留守兒童產生厭學情緒。同時,由于受到當地經濟發展和政府資金投入的限制,農村中小學學校只能保證基本的關于升學課程的教學,而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則幾乎為空白,對此學校方面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二、政府、社會、學校合力破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學校、社會、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努力去全方位推進問題的解決。1政府層面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首先要改革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是要逐步弱化與戶籍相聯系的導致城鄉差異的各種制度,如就業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另外要縮小城鄉差距,就需政府在政策層面上給予農村更多的優惠,關懷農民,重視農業,城市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村的進步,使得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展。城鄉一體化后,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的必要就不復存在了,這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2社會層面學校、家庭和政府方面的教育難免會有疏漏,可以發揮整個社會的力量,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將留守兒童問題揭露放大,讓每一個公民都增強社會責任感,讓大家都來關注留守兒童,每一個人都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各類機構、單位和個人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人性化關愛和幫助。各級政府還可以動員全社會的社會組織來對留守兒童實施實質性的關愛,比如成立基金會、捐贈和開展幫扶活動等。3學校層面雖然政府極力推行素質教育,但是目前農村大部分學校依然無法摒棄“應試教育”的陳舊教學觀念,學校依然片面地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忽視學生作為一個個體的健康全面發展,而且學校在教學資源配置上偏向于成績好的學生,而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則被忽略。當前學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學理念,要在關注學生學業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狀況和為人處事方面的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對于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老師應當具有針對性,了解他們的狀況,因材施教。與此同時,學校應該開展教師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優化師資力量,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袁方董志漢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 上一篇: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策略分析
- 下一篇: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模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