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時間:2022-12-04 03:48:10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一.調查背景及意義

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產物,短期內無法解決這一問題。農民工為了謀求生存進城務工,由于城市門檻較高和經濟問題,不得已把未成年的子女交由家里的老人或親戚照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教育問題尤為突出。(一)研究背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大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問題的凸顯。聊城市在山東省屬于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市,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者較多,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了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發展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目前聊城市政府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這與構建和諧社會不協調。因此了解和解決“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關注的問題。2016年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祖父母監護的有805萬,占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有30萬人,占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有31萬人,占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占4%。如此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前途和命運,還影響到我國未來的人口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盡管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已有的研究往往比較籠統,由于經濟、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地區留守兒童的狀況各有不同,有些研究成果不一定對每個地區適用。本課題組經過篩選,選擇了山東省聊城市臨清、陽谷兩個縣區為主要調查地區,對留守兒童現狀進行實地調查、訪問,對調查數據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統計,找出了目前研究地區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科學的、可行的、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二)研究意義。1.社會意義。(1)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研究目標是實現城鎮與鄉村共同發展。調查研究留守兒童現狀并且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對鄉村振興和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2)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少年兒童因貧困而輟學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其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正成為農村學校教育的主要問題。解決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我國農村的教育問題也將會有很大的改善。(3)關愛每個孩子的健康發展,是社會的責任,而留守兒童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是這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更需要我們每一個社會公民的廣泛關注。2.對于留守兒童自身的意義。留守兒童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缺乏父母應有的關愛,他們大多具有個性化、自卑、逆反、封閉等不健康的心理。本次調查對于聊城市農村留守兒童的意義重大,其受教育狀況將會得到社會輿論的監督,社會的關注將會促進自我的肯定,感受到從小缺乏的那種關愛,認識到社會的溫暖,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避免走上歧途,進而擁有光明而美好的未來。3.對于調查者的意義。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對于社會熱點的關注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與責任,根據調查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也是我們自身社會價值得以實現的良好平臺。通過這一實踐調查,我們的生活能夠得以充實,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二.聊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主要問題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是當前我國關注的重點,但是聊城市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受到鼓勵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留守兒童。由于戶籍制度限制了留守兒童的入學問題,而且父母也無力承擔子女在城市入學及生活的高昂費用,這使得大量孩子不能跟隨父母到城市里去,只能留在農村就學,這就導致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一)部分留守兒童所受的督導不力。經調查,陽谷縣、臨清市農村留守兒童有課外輔導的僅占10%,而沒有課外輔導的占90%,留守兒童在課外受到的監督和幫助非常有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隔代親人文化水平有限,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輔導,無人監督學習,導致留守兒童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比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進而導致學習成績差,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成績越來越差,有的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只靠老師的監督和指導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二)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合格者高達54%,合格者占30%,優良占比最少,僅16%,不合格人數超過一半,可見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我們發現90%的留守兒童課外無人輔導、無人監督,家庭教育的缺失,隔代教育的缺陷,是導致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的重要原因。(三)部分留守兒童學習動機不明確。根據調查,55%的留守兒童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或者為了掙錢,他們受父母價值觀的影響,認為只有學習才能走出農村,而本著為了自身的發展而學習的留守兒童僅占32%,由此可見他們外在的學習動機遠遠大于內部學習動機。還有13%的學生學習動機尚不明確,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學習,將來要干什么,學習動機的不明確也是其學習成績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四)親情意識淡薄,缺乏道德觀。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的父母的通話時間直接影響他們之間交流的內容多少以及溝通的質量。在150份有效調查問卷中,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時間大都不長。49%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時間在5分鐘之內,其中通話超過半小時的僅占11%。在這樣短的通話時間內,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僅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入到內心深處。親子教育的缺失,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蠻橫霸道,對父母的依賴性減弱,親情意識淡薄。(五)心理問題。根據調查,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脫離父母的照顧,缺乏父母的關愛,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往往只會選擇沉默,不能及時地排解他們的心理困惑;在學校與同齡人逐漸失去共同語言,以至于被群體孤立,寡言少語,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行為具有抵觸性,這些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可能還會面臨嚴重的心理疾病。(六)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難以保證。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群體正在逐步向低齡化方面轉變,小學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他們或許因為年齡小,還沒有能力進行自我的學習和教育,在學習各個方面缺乏能力,沒有父母對他們的學習、生理、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正確引導,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而且他們的祖父祖母上了年紀,加上社會生活環境上的不安全因素,最終很有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七)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問題。以陽谷縣大布中心小學為例,學校整體上教師學歷不高,90%以上的教師是??飘厴I,且教師素質有待提升。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習較好的學生,對于差生言辭過于激烈,甚至不乏責打學生的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其次,學校的設施嚴重缺乏,學校除教室外幾乎沒有可供學生了解課外知識、鍛煉動手實踐能力的設施,例如展覽室、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等,學生很少接觸實驗,學習的課程主要是語文、數學、英語,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影響聊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因素分析

(一)城鄉二元體制是聊城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主要根源。一方面,城鄉差異及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剩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的主要原因,如筆者調研的聊城市陽谷縣大布鄉,由于該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基礎設施極不完善,該地居民迫切需要提高生活水平,于是進城務工成了他們的首選之路。另一方面,戶籍制度以及教育、醫療制度的制約,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雖進城為城市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但卻很難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其子女很難跟隨父母生活,于是就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二)教育體制不完善。留守兒童是不同于普通學生的弱勢群體,學校應該給予特殊的關懷和幫助,目前,聊城市大部分小學和初中的課程設置體系尚不完善,大部分學校未開設心理輔導課程。留守兒童檔案尚未健全,學校應加強與兒童監護人的聯系,及時發現和診治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在規定時間對他們進行輔導,使留守兒童在集體大家庭中得到關心,感到溫暖。(三)政府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當前,聊城市政府將工作重心放在城鄉建設上,而對于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關注甚少。農村與城市的教育投入相去甚遠,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在這種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教育問題突出。

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解決途徑

(一)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弱化乃至消除與戶籍制度有關的各種歧視性政策,如城鄉就業政策、教育制度、醫療和住房政策等,消除農民工城鄉流動的壁壘,從政策上積極鼓勵農民工把子女帶在自己身邊。(二)完善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體制,加強食宿管理。留守兒童之所以成為一個弱勢群體,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缺乏父母親情的關愛,因此,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容忽視,學校應該更多地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心理變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校教育體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學校應建立和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將心理輔導課程納入必修。成立留守兒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組,制定工作計劃,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經調查,90%以上的小學生不愿住校,而初中生40%愿意住校,這說明年齡越小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程度越大,獨立能力越低。因此加強學校管理,改善住宿條件,讓低齡兒童即使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也依然倍感溫暖和舒適是至關重要的。初中及以上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校應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食宿環境,使學校成為溫馨的留守兒童之家。住宿制不僅有利于對留守兒童統一管理,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條件,而且能給長時間沒有父母的陪伴的孩子更多溫暖和關懷。(三)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全社會應該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給予以留守兒童幫助,形成一種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地方政府還應加大社會治安管理,清除農村社區不良社會風氣,避免社會不良風氣對留守兒童的侵害,讓農村留守兒童擁有一個純潔健康的生活、教育環境。(四)呼吁社會各界的關注。留守兒童需要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相助,包括熱心捐贈,參加公益性下鄉支教活動等。當前大學生是一個及其龐大的社會資源,他們素質高、有活力,而且課余時間多,完全可以由他們來完成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這樣既可以滿足大學生發展的需求,也可以解農村教育燃眉之急。

五.結語

聊城市是山東省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城市之一,農村地區進程務工者較多,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比較復雜,教育問題突出,在社會轉型時期,必須予以重視,標本兼治,徹底解決,才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應關注這一弱勢群體,同在一片藍天下,留守兒童也應享有和城市兒童一樣的受教育權,也應享有美好的明天。

作者:劉燕 林英華 李紅 徐雪倩 國夏萌 馮子超 單位:山東省聊城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