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時間:2022-05-18 03:24:32
導語:文明禮儀教育提高人文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不學禮,無以立”,強化文明禮儀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為了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學校應當扎實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有著自身特點,學校應當聯系學生生活、學習的實際,開展各項禮儀教育活動,同時,學校、家長、社會等各個主體協同合作,共同構建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文明禮儀教育;禮儀教育活動;多方協作
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文明禮儀教育是人文素養的基礎,其在學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扎實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文明社會的構建。學校要在開展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中不斷總結經驗,開拓出切實可行的教育路徑,助力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重視人文素養教育,培養學生禮儀觀念
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促進人發展的動力源泉。人文素養的缺乏同整個社會人文教育的弱化存在一定的關系。今天的教育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素養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全面發展,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同時人文素養教育是以人為本教育的重要內容,大部分青少年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其人格、品德尚未完全定型,而中學階段是對學生開展各項教育的重要時期,因此,在中學教育中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岸Y”是指在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儀”是指人的容貌、舉止。所以“禮儀”就是指人類在社會交往中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禮儀,號稱“禮儀之邦”,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笨梢?,禮儀教育對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F如今,部分青少年學生對應有的禮儀不重視,禮儀觀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因此,在青少年學生中深入開展禮儀教育,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有利于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有利于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
二、文明禮儀教育的路徑
文明禮儀是人文素養的基礎組成部分,二者有共同的基本原則,人文素養教育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它關注的是人的健康成長,提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弘揚人文精神就是弘揚人類文明、弘揚真善美,這和文明禮儀教育的原則是一致的,同時,文明禮儀教育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在人文素養教育的各個組成部分中,文明禮儀教育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并且操作性強,學生的參與范圍較大。為此,學??蓮囊韵路矫孢M行文明禮儀教育:第一,結合教育教學的要求,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專項活動。在文明禮儀教育方面,學校重點開展規范服飾發型、文明使用手機等教育活動,在具體實施操作中,學校需要聯系學生的實際,并尊重教育規律,力求達到“知曉道理、轉變認識、努力行動、弘揚傳統”的目標。第二,規范、細化重大活動禮儀要求。集體活動能夠聚集學校全體師生,涉及人員眾多,因而需要制定詳細的禮儀規范,以提高學生對活動莊嚴性、榮譽性的認識,并使學生經常地受到禮儀行為的訓練,從而養成文明禮儀習慣。重大集體活動例如升國旗、上操等,能充分挖掘和發揮群體對個體的引導、教育作用,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文明禮儀意識。第三,普及文明禮儀知識,營造濃厚校園氛圍。開展文明禮儀知識講座,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向學生普及學校生活、社會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文明禮儀常識,同時以板報、宣傳欄等為補充,構建一個崇文尚禮的校園環境。第四,發揮學生自律社團的作用,嚴格日常監督和檢查。學校一方面通過對自律社學生加強引導,發揮其示范作用,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堅持不懈的檢查,提醒、監督學生減少行為、禮儀問題,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多措并舉,不斷提高文明禮儀教育的成效。第五,聯動家長和社會,共同提升學生的文明禮儀。學校借助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提高家長對學生禮儀問題的重視程度,明確禮儀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爭取家長的配合。學校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崇尚禮儀、倡導文明的大環境中受到啟迪和熏陶。第六,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班會和主題團日活動。以班級為單位舉行主題教育活動,學校指導各班在各項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總結和提高,以解決各班個性化問題,進而創建文明班風。第七,組建學生文明禮儀巡回宣講小組,積極開展校園文明禮儀展示活動。這項活動旨在通過小組在各班的巡回宣講,積極傳播禮儀知識,用學生身邊的例子教育學生,使學生在活動中既了解了禮儀知識,也增強了情感上的體驗和心靈上的觸動。
三、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的思考
(一)注重“知、情、意、行”的協調與統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禮儀和行為習慣,首先是以“知”為開端,了解文明禮儀知識,并理解其內在的含義。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持續動力,適時適度“以情育情”,以教師發自內心的情感喚起學生對某一行為的理解和感受,是一種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進行教育時教師可例舉一些發生在學生周圍、容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事例。行為意識的養成是學生內在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建立的標志,是學生行為最終得以轉變的關鍵環節,因此,教師要不斷對學生正確意識的形成給予激勵和強化。在從意識轉化為行動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師指導和學生自我實踐相結合。學生的意識轉化為行動后,教師要及時表揚,鞏固已有成果。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行為方式后,有時會因意志力的缺乏導致其不能堅持相(下轉第24頁)戲的操作界面,知識習得的可視化呈現完美解決了傳統學習的動力性難題。(三)借助互聯網共享思維培育學生“深度與協作學習”許多國家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系都把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重點。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是“內容”,相形之下,互聯網的優勢是“平臺”的“聯接”功能,用戶的聯接實現了知識的協同共創,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交流和互動。這就為具有相同興趣愛好和共同特質的學習者提供了集聚平臺,進而形成虛擬社群,學習者就同一問題或者興趣交流學習觀點,有助于形成學生的深度學習與協作學習,而這種能力恰恰是核心素養最為注重的能力,通過網上學習以及深度的交流實踐,形成了一種“知識+實踐=素養”的學習模式。知識學習過程實現了與社會協作的連接,知識學習成為交往與協作,即集體創造知識的過程。學生在BBS、知乎、微信公眾號上帖子以供所有成員閱讀、轉發與評論,這時,學生面對的讀者不再僅僅是教師,而可能是整個班級、學校甚至是網絡的閱讀受眾,這無疑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2][美]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周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美]威爾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第二版)[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宋靈青,田羅樂.“互聯網+”時代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新理路[J].中國電化教育,2017,(1).
[5]崔允漷.追問“核心素養”[J].全球教育展望,2016,(5).24
作者:賈翠肖 單位:無極縣東侯坊鄉初級中學
- 上一篇:技師學院禮儀教育研究
- 下一篇:通識教育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