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性手法在美術教育的作用

時間:2022-05-18 03:02:19

導語:寫實性手法在美術教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寫實性手法在美術教育的作用

摘要:數字媒體時代,傳統寫實性表現手法在高職美術教育中是尤為重要與必要的。文章闡述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寫實性藝術的影響,分析了寫實性手法在高職美術教育中的現狀,強調寫實性手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圖像語言的表現技能與審美能力,而且對于建立客觀、理性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具有深層意義。

關鍵詞:傳承與發展;寫實性手法;高職美術教育

“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絕,絕能生神”,這是出自于《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的詩句,形象闡明了溫故而知新的道理,展示出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傳承是對過去經歷與經驗的總結,是未來發展的基礎與前提。而發展是傳承的趨勢,事物總是以行進的方式存在。傳承在發展中得以延續,發展又是傳承的必然結果。同樣,在當今數字媒體時代,傳統寫實性表現手法在高職美術教育中的存在與發展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1數字媒體時代對寫實性圖像藝術的影響

當下是以科技新技術與文化多元化為背景的時代,由計算機為主導的大量數字化媒體技術使圖像信息得以高速運轉傳播。19世紀照相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使獲得現實性圖像的難度大大降低,時間短、成本低效率還高,這強烈影響了以寫實手法為表現語言的美術界。21世紀,以計算機為載體的數字影像技術更進一步,通過圖像軟件的操作提高了對于現實圖像主觀參與的能力。數字技術使獲取和改變現實圖像變得輕而易舉,這尤其體現在藝術設計領域當中。高速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觀念創新使得我國藝術設計人才廣泛需求,藝術設計學科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熱門學科。計算機圖像藝術設計的訓練課程在高職院校的美術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計算機的參與提高了設計方案的真實性,使設計的流程可視化,使設計的結構更加合理化。在多媒體、影視、環藝和服裝等專業中,已經成為藝術設計作品最終呈現的必備工具和行業的就業條件。計算機的應用為藝術設計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成為科學與藝術之間的紐帶。

2現階段高職美術教育的中寫實性手法的應用狀態

寫實性手法的美術教育是通過對外部物象的觀察和描摹,親歷自身的感受和理解,運用造型與色彩的形式語言,對客觀物象進行準確描繪。這種藝術手法符合觀者的視覺經驗,提供感官的審美愉悅,是作為從事視覺藝術類各專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具有悠久的傳統。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寫實手法趨于成熟。其后,學院建立到20世紀,歷經數百年教學的實踐,是作為學習繪畫和藝術設計的必修課程。在我國,寫實性訓練自20世紀30年代引入,一度作為高等美術院?;A教育的主體。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各種思潮促使我國當代藝術的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寫實性表現手法受到了劇烈的沖擊。近十年在高職院校的美術教育中,又掀起了基礎美術的變革,本質上就是針對寫實性訓練模式的變革。主要體現在素描和色彩,使這兩大學科在教學內容上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調整。強調個性化,表現性、寫意性和創意性的藝術體驗替代了以寫生為基礎的培養科學、客觀、準確表現真實物象為主的造型能力培養。誠然,表現性與創意性的主觀藝術表達形式豐富和完善了以客觀為主導的寫實手法,使我們對西方現當代藝術家們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了眼界,更新了觀念,使我們的藝術更快的融到全球化的藝術浪潮當中。但同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由于在對寫實性手法教學調整中大大減少了寫實性技巧訓練的時間與難度,這是否合乎藝術學習的規律,是否合乎學生具體情況,尤其是高職學生對于形體和色彩把握的程度與能力。這些變革不僅涉及到了基礎美術的教學質量,還會影響到其日后專業設計學習的掌握與應用。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的高等學校紛紛進行擴招,高職院校的美術教育也是如此。一再擴招勢必會影響質量,而且藝術類的高職學生有其自身的不足與特點。藝術類的高職學生一般都只是經過了藝術類的聯考,而并非經過競爭激烈的???。大多學生是經過短期的突擊集訓,僅僅掌握了最基本的繪畫方法。寫實性能力薄弱其實也是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學生入學時美術專業之間的差距?;A美術教學中,寫實性手法減弱的變革,又使得這種差距進一步的增大。畫的少,畫得不好,必然會對美術的興趣、認識,以及專業的方向發展都會有所影響。近十年來高職院校的美術教育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藝術專業的畢業生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各自的才能與技藝,大大地提高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確實也有一部分畢業生由于他們缺少扎實的寫實性繪畫的基礎與能力,缺少繪畫的技法與綜合的藝術修養,缺少造型與色彩的形體本質的認識,缺少對于圖形圖像傳統美學的認識,甚至缺少學習具體技巧的方法,僅僅認識到了藝術的一些表象與片面,僅僅掌握了基本的電腦繪圖軟件的操作,在面對社會高速發展,設計觀念與繪圖軟件不斷更新的現實中,逐漸喪失了在專業上應該具備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經過調查與統計,部分同學在畢業不久之后,在工作中不具備發展前途而紛紛改行。誠然,問題的出現并不是強調得失,傳承中必有選取,發展中必有調整。面對新的時代與要求,需要的是結合高職學生的具體特點,對傳統寫實性手法的深入思考、分析與應用。

3傳統寫實性手法的再認識與應用

寫實性手法是對于現實影像的一種表現手法,起源于古希臘,經文藝復興時期的發展與完善,直至19世紀達到成熟。寫實性手法是在不完全脫離視覺自然形色的前提下,通過運用透視、解剖與光影,在平面上創造三維空間的虛幻的視覺效果。其主要特點就是在充分研究客觀形體與色彩的基礎上進行再現描繪。因此,寫實性繪畫普遍被常人誤解為畫照片。寫實并非簡單地把某一自然形體畫像,并非臨摹自然。寫實中的“寫”字本身就反應出是對自客觀物象的一種主動“再現”,是追求視覺藝術的“理想美”,具有獨立的藝術審美價值。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寫實性藝術是來源于自然的表象,“高”于人對自然形體色彩主觀的取舍、提煉與概括。因此幾百年來,寫實性的表現手法并非形成千人一面,而是創造出了古典、巴洛克、羅可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等多種畫面表現手法與風格。同時,由于寫實性表現手法具有自身完備的對于自然形態認知的知識體系和形色塑造的技巧,具備豐富深厚的視覺圖像語言的表達方法。無論是針對純繪畫藝術,還是藝術設計,都是最好的基礎訓練手段,也是作為高職美術教育必須經歷的階段。首先,寫實性表現手法的應用可以建立深入細致的觀察能力。無論是繪畫創作還是藝術設計都是屬于視覺藝術,都是通過建立視覺的圖像表達內容,都是通過形體與色彩等視覺語言表達情感。然而,面對豐富變化的自然形態,形體與色彩的表現語言并非在我們的大腦當中與生俱來,視覺圖像的表現語言是源于對自然的觀察。寫實性表現手法中的觀察是最直接、最客觀與最真實的。這觀察和常說的看見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匆娛茄劬陀^自然的瀏覽。而觀察是帶有主觀性的選取、分析、判斷與總結。印象派大師德加曾言“素描畫的不是形體而是對形體的觀察”。在寫實性的表現手法的訓練中,強調對客觀嚴謹、準確、具體而又真實地表現首先就是要訓練與建立起深入細致的觀察能力。因為只有通過觀察,才能夠看懂,才能夠理清客觀對象的形貌色彩,全面掌握客觀物象的特征與規律。其次,寫實性表現手法的應用可以建立理性分析的思維模式。在藝術創作中,感覺,感受、情感多為我們所關注并始終貫穿其中。然而情感本身是來源于物質,并為物質所呈現。視覺藝術是通過圖像傳遞情感的,是客觀具象的物質搭載了主觀抽象的情感。凡高正是通過韻律的筆觸與絢爛的色彩傳達出百年前的孤獨撞擊著我們的情懷。情感本身是不可見的,是抽象的。情感只有經過理性的分析總結才能轉化成為可視的物質化的視覺語言。寫實性表現手法正是運用系統、具體而理性的圖像語言技巧把自然的真實轉化成為視覺圖像以呈現。這種轉化是要求運用秩序、清晰和理性的手法對自在、自然的形態進行歸納、概括與提煉。經過寫實性的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基礎的造型語言,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理性的分析能力與整體的畫面控制能力。最后,寫實性表現手法可以提高審美意識與能力。據統計,美國最好的理工科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有1/5的學分是藝術類課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趨勢》指出:“從美國、歐洲到環太平洋地區,富裕的信息經濟社會一旦形成,人們便需要借藝術來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高速發展的經濟與科技所帶來的生活是更需要藝術與審美的。21世紀是藝術設計的時代,也是審美的時代。審美意識與能力不僅僅是在表現在生活上,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在現實中,美是抽象的概念,也反映在具體的物象,是稍縱即逝的,也是具有某種永恒性的。對于美的認識與衡量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響。雕塑大師羅丹留下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是需要經過細密入微的觀察,清澈的頭腦,理性的分析與判別才能夠體會到。這不也正是寫實性的表現手法反復訓練所強調和主張的嗎?寫實性的表現手法就是通過對現實的升華而達到“理想美”的境界。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媒體時代,傳統寫實性表現手法的訓練在高職美術教育中依然是尤為重要與必要的。寫實性訓練所培養的是對客觀物象細致觀察、理性分析與概括的“理想美”的追求,與當代藝術和設計所強調的創作性與創新性并非沖突。一方面,通過系統的寫實訓練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而完整的圖像表現語言的知識與技巧,另一方面,能夠全面提高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成為其在進一步的專業學習中所具備“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奠基石。

參考文獻

[1]豐子愷.西洋美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2]吳甲豐.西方寫實繪畫[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作者:李偉明 龐磊 石頭 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