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術教育構建美育體系實踐研究
時間:2022-10-12 10:50:46
導語:公共美術教育構建美育體系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加強公共美術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氣質、擴大學生的胸懷作為高校人才建設和培養的目標,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在當今高校中,公共美術教育的性質、功能、規律、方法成為美育的基本導向,美育的目標主要靠美術教育的方式得以實現。
關鍵詞:美術教育;一流本科;美育
1.國家大力提倡。如今,一流本科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對于提升高校教育發展水平的意義深遠而重大。“一流本科”建設應該按照相關要求充分重視和開展美育教學科研與改革。2019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一系列文件和會議傳達的精神表明,在國家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2.中外學者呼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修己”,要求國人以道德典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體現出“修己”的文化內涵。這與1795年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所說的“美育就是審美教育”有相同之處。1912年,魯迅向蔡元培建議在我國普及美術(即美的藝術)教育。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認為,美術可以健全人性、可以輔翼道德、可以增益才智。在當今高校中,公共美術教育的性質、功能、規律、方法成為美育的基本導向,美育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3.社會現實驅使近年來,國家把提高國民素質擺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提出了“科教興國”等戰略,把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的確定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心,而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德育、智育、體育不能取代的作用和地位。美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形成完善的人格和正確的判斷能力,其是溝通科學技術與藝術教育的橋梁,能夠使二者和諧相融。
二、公共美術教育構建廣西“一流本科”美育體系的現實依據
綜合性大學、藝術院校、專科院校對于美育的實踐程度各不相同。據調查顯示,部分藝術院校的美育起步早,基礎扎實;部分普通髙校美育研究沒有結合實際教學舉措,處于較為表層的發展狀態??偟膩碚f,現今高校的美育存在師資力量不均衡的問題。首先,部分高校雖然開設了公共美術欣賞課程以增強學生對美術的理解,缺乏對美育課程的系統研究。其次,部分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建設和課程設置滯后,對于美育的價值認識不足。最后,部分高校的美術課程建設不受重視,課程設置不夠全面,未能把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效結合。
三、公共美術教育構建廣西“一流本科”美育體系的意義
公共美術教育既能培養審美能力,又能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符合“雙一流”建設對高校美育提出的要求。文章從審美能力、審美想象力、審美通感力等方面提出要引導高校學生鑒賞、創作、批評美術作品,使公共美術教育在美育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并提供優化策略。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高校美育課程的建設已有很多成果,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國內美育起步較晚,公共美育課程體系的建構還不夠完善;其二,研究的角度較為寬泛,對于高校公共美育課程的研究不夠深入,部分地區面臨著“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公共美術教育發展滯后的問題;其三,在實證研究方面,缺少對廣西高校的對比分析等橫向研究。筆者認為,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是針對高校各專業就讀的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制形式的全體學生。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應通過對公共美術教育教學內容的研究了解美育課程內容的現狀,并針對高校美育存在的問題,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以進一步完善高校公共美術教育。教師應著重從審美能力、審美想象力、審美通感力等方面引導學生,發掘公共美術教育的美育功能;同時,根據改革效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高校美育體系的發展。
四、公共美術教育構建廣西“一流本科”美育體系的研究方法
1.調查法。為了突破研究的難點,筆者全面、系統地搜集公共美術教育的現實狀況、中外歷史材料,通過綜合分析、特征比較,為該課題提供客觀、準確的現狀數據。2.專家意見法在調查過程中,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借鑒其他國家與我國高校先進的教學模式和研究方法,有利于保證課題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筆者現已完成采訪20位廣西高校教授、2位美術批評理論家、4位美學評論家的任務,取得了部分項目支撐材料。3.比較研究法全面地分析與總結中外美育歷史的演變和中外高校美育課程的發展,可以為文章提供基礎性數據。4.“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首先,講述課堂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聽課時減少盲目感。其次,講授教學內容,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涉及實踐部分時,嘗試采用對分課堂模式。最后,進行總結。
五、公共美術教育構建廣西“一流本科”美育體系的主要內容
該項目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進行實踐。線上、線下混合式建設解決以下主要問題:線上課程資源如何構建與使用,線上、線下課時如何分配以及如何配合使用。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設計了如下建設方案。線下教學仍占主導地位,線上教學主要用于課前預習、課中互動以及課后的復習。其中,課堂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為:首先講述課堂教學目標;其次講授教學內容,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靈活設計教學方法,涉及實踐部分時,教師精講,學生思考內化,再進行討論式的交互學習,合理增加課堂互動;最后,進行總結,回顧與總結重難點。1.廣西高校公共美術教育構建美育體系的線上模式。(1)創建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輔學機制筆者探索公共美術教育美育體系的輔學機制,并將其巧妙運用于課程教學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探索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輔學機制。課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公共美術教育的理論知識。課前預習能使學生充分了解課堂所學內容的背景知識,提前進入學習狀態,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課中: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公共美術教育的實踐創作訓練,鼓勵學生獨立完成項目,促進學生對授課知識的吸收。課后:通過教師提供的線上學習平臺和教師指定的線上課程,學生獨立解決課程訓練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完成進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對課堂教學起到補充作用。(2)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結構優化的策略其一,公共美術教育課程中的每項內容都是一個主題,教師以此展開重復訓練。研究的問題來源于公共美術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課堂提問、課堂反思,抑或是重點強調等具體的、真實的課堂問題。其二,教師錄制10~20分鐘的視頻,選取公共美術教育課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設計課程,并按課程內容設計加入文本或圖片作為輔助資料。其三,選取公共美術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核心問題,既能突出主題,又能指出明確的知識點;開展小組討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結構優化實施其一,線上課程分析階段。教師分析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其內容不僅包括對于公共美術教育的難易程度和學習期待值的分析,而且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確定學生學習后的成果。其二,線上課程制作階段。教師根據教學授課計劃的安排,重新修訂授課內容,將適合用于視頻的傳統美術欣賞演示的部分提取出來,完成線上的教學設計。其三,線上課程實施階段。該階段可分為課堂以外的傳遞和課堂內的實踐:一是構建導向明確的課堂內容;二是明確教學內容;三是設置課后復習內容。2.廣西高校公共美術教育構建美育體系的線下模式。(1)課堂教學中對地方傳統文化的運用廣西壯族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服飾、文字、語言。如,手繡壯錦圖案豐富,其多彩的紋樣構成了一幅幅壯美的裝飾畫。為了把壯錦圖案融入教學,筆者設計了教學方案:首先可以依照壯錦的圖案,按照線條和大輪廓畫出新的形狀,讓學生利用直覺體驗色彩的內涵;根據色彩的冷暖變化、面積比例關系展開創作,主要關注美術作品再創作的內容和意義,讓學生感受完整的創作過程。(2)課外實踐活動中對地方資源的利用相對來說,課外的地方資源比較靈活,主要是感受和體驗活動。其中,很多地方資源與公共美術密切相關,如壯族服飾、白褲瑤服飾、壯族鼓樓等。筆者以廣西壯族的“三月三”民俗活動為例,探討如何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了解“三月三”的民俗文化,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如何講好“三月三”民俗故事,讓學生產生共鳴。最終,筆者將“三月三”民俗文化以圖像藝術的方式在高校傳播,通過藝術設計作品體現媒介的儀式性。正如德國學者揚•阿斯曼所說,民俗文化記憶可以分為文字類、圖像類、儀式類三大部分。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運用地方資源有助于引發學生的共鳴,以公共美術教育弘揚廣西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3)建立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美育體系的圖像檔案圖像檔案由照片、視頻、文字說明三部分組成。出于記錄學生創作過程的需要,授課教師為每名學生建立了圖像檔案。這樣具有很多好處:一是可及時反思階段性創作;二是可以影像的方式保存具有價值的記錄。照片或視頻可以補充文字和說明材料,照片和文字說明是相輔相成、互不可分割的整體。
文章探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客觀地總結目前美育課程內容存在的問題;利用比較研究法,以全面了解、考察中外美育歷史和中外高校美育課程,從而總結、歸納研究規律,為項目研究提供基礎性依據。該課題在啟動前已經對高校兩萬多名學生的學習方法做出了初步問卷調查。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使用公共美術教育“線上+線下”的輔學機制,學生表現出對新技術和新觀念的喜愛,效果反映良好。
參考文獻:
[1]丘振聲.壯族圖騰考.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桐.廣西壯侗民族“三月三”節日文化研究.廣西民族研究,1989(3).
[3](美)杰弗里•巴洛.壯族:他們的歷史文化與民族性.金麗,等譯.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楊成寅,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羅承月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 上一篇:高職院校美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 下一篇:醫學代謝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發展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