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研究

時間:2022-08-13 10:11:16

導語: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改革政策實施以來,國家以鼓勵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加強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項學科的教育為目標,啟動我國大學生教育的新里程。大學公共美術教育既是大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課程,更是培養大學生美術藝術修養、了解豐富精彩的美術文化和美術知識、提高審美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首先闡述了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的意義并指出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突破“小眾”惠及大學生的公共美術教育開展的重要意義,最后對實現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突破“小眾”惠及全體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突破“小眾”;惠及全體;大學教育;公共美術

在我國的教學教育過程中,一直都存在著藝術教育功利化、小眾化的問題,在非專業的美術教育學習過程中,美術老師存在的價值幾乎只是監督和要求學生自己畫畫,完成學校所提出的基本課堂要求。美術被當作一種“特長”來發展,而沒有被當作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來發展。這種“小眾化”的現象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公平性和規范性。要讓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突破“小眾化”發展,惠及全體學生,就要重新認識美術教育的教育本質,將大學生美術教育的地位建立起來,在教育過程中真正發揮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的作用,從而拓展藝術教育新模式的發展。

一、大學公共美術教育概述

(一)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的意義。大學公共美術教育作為面向高校中以非藝術專業的全體大學生為對象開展的課程教育,在教育的內容、目的和形式上都與專業教育有所不同。首先從內容上來說,公共美術教育的內容涉及面廣泛而不深刻;從目的上來說,公共美術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而專業美術教育則對學生的專業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從形式上來說,大學公共美術教育是以非美術專業的學生為主要對象展開的普通美術課程教育。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開展,是提高大學生美術藝術素養、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的一條有效途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高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在對大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老師可以組織一些小項目和小活動,借助美術教育的手段提升大學生的技能,塑造大學生的情感,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和集體榮譽感。[1]例如,組織一些小組與小組、小班與小班之間的繪畫比賽,分享自己對美術作品看法的演講比賽,甚至舉行一些業余的書畫作品展覽,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實操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積極思考的能力。由此看來,重視和發展大學生公共美術課,能夠在培養學生審美修養和藝術修養的同時全面培養其實踐、參與、組織策劃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從而營造一個健康活潑的校園環境氛圍,全面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二)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的大學公共美術教育長期處于十分被動的狀態,不僅教學過程枯燥單調,教學模式也呈現強制統一的現象。從外向結構來看,我國的大學公共美術教育教學中,“小眾化”藝術發展思想受限嚴重,教學模式陳舊,忽略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根本。[2]傳統藝術教育觀念認為,藝術的學習和發展是少數人的事情,只有專業化的美術教育才值得老師認真去教、學生認真去學,既可以說是這種受到本身限制的想法再將美術教育推向“小眾化”,也可以說是專業化的美術教育導致大學生公共美術的發展道路十分狹隘。陳舊的教學模式和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難以激起大學生在業余研究美術文化的興趣,在當代多元化發展的教育需求下,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營造出的只會是一個沉悶無趣的課堂,這種方式遠遠偏離了寓教于樂、興趣教學的思想軌道。從內部組織來看,受到傳統教學思想和方式的影響,大學公共美術課授課的老師缺乏創造性,教學手段也十分單一。傳統的公共美術教育大抵不過老師照本宣科地將書本中的內容過一遍,需要學生動手的時候就按照課本上的要求描繪簡單的圖畫,教師失去了自己的創造力和個性,學生也難以感受到美術的魅力和美術藝術的真諦。另一方面學校對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不重視,會導致老師的教學思想松懈,學??捎媒虒W資源和教學設備也十分有限。相對于一些公共美術教學意識先進的學校,學校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了解層面進行充分的擴展,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美術文化供學生欣賞和體會。有的老師也會適當開展一些戶外寫真、采風活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機會走出學堂,走進社會和自然,感受美術的多重魅力。有的大學可以自發性地組織一些畫展、繪畫比賽或是美術館一日游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其實踐和參與的機會。但從我國大學生美術公共教育的大多數情況來看,意識先進的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數量漸少甚微,傳統的教學觀念、缺乏創造力的教育傳播者、單一的教學模式、“小眾化”思想的限制、簡單匱乏的教學方式等缺陷,嚴重阻礙了我國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的發展。

二、突破“小眾“惠及全體的大學公共美術教育

(一)重新認識美術教育的教育本質。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是要將培養大學生的審美和教育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審美的方式來展現不同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觀念和豐富的感情觀念。讓大學生在感受不同美感的過程中學會鑒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與德、智、體教育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它是通過藝術的形式來實現對大學生素質和修養的培養提高,其外在形式或許與傳統教育的理念有些疏離,但其內在本質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一個綜合素質、情感情操、實踐能力以及身心健康都能夠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重新認識美術教育的本質,從“小眾”的思想中跳脫出來,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感受到美術之美、美術之內涵,才是實現美術教育真正價值和意義的本質內容。(二)重視美術教育的教育地位。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課程作為藝術類課程中的精品內容,具有獨特的文化性和鮮明的審美性,課程中所包含的繪畫、雕塑、手工、設計等豐富內容是其他課程無法代替的。美術課程中所蘊含的情感表達、藝術方式的表達以及審美修養的建立也是其他科目和課程不可比擬的。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文件中對素質教育內涵的定義是:素質教育的內涵有三點,第一點是“四有”教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教育;二是德、智、體、美等的全方位發展;三是突出了對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即實施素質教育要本著“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3]從這三點不難看出,素質教育是一項綜合了思想、道德、文化、知識、審美、身體、心理、能力、創新、藝術、實踐等豐富多樣的綜合素質的集合。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在完善和培養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現階段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已經不是過去應試教育中把學科分為主修和輔修、正科和副科那么簡單,而是無論在哪一方面的哪個學科,都需要引起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需要引起社會和家庭的重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四條有關規定:教育教學工作中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主義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4]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新鮮血液,更應該在教育實踐中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摒棄原來美術教育“小眾化”的錯誤思想和單純的知識技能的教學方式,使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發揮出其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三)充分發揮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的教育作用。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性決定了其在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美術作品在人類文化發展長河中所展現的情感的表達和傳播、生活的描繪和重現,既是歷史思想的一種表達,也是歷史生活的一種重現。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欣賞眾多的美術作品,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體會作者創作時獨特的思想情感,感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包含了繪畫、手工、工藝等多個方面,囊括了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等所有美學的研究學科,十分有利于學校和老師組織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既可以讓學生自己創造、安排和組織活動,也可以是老師指定任務活動,讓大學生擁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踐的創造性。在參與的過程中將想象中的美以獨特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時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通過課堂實踐來實現對學生的美學教育。(四)突破“小眾”推動藝術教育。大學生公共美術教育本身就是站在一個非美術專業的基礎上,面對一些需要領悟美、學習美、感知美的“大眾”學生開展的教育課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于丹說:“我覺得,藝術教育真正地普及,不是數量的標準,而是我們以藝術的名義,尊重人性,尊重成長,不讓孩子厭倦,不給他們太多強制,讓他們因為愛所以歡喜,這是我所期待的藝術教育最好的境界?!泵恳粋€大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都有追求藝術和感受藝術的權利,藝術教育應該是屬于全體大學生的,突破“小眾”惠及大眾的教育才更符合新時代特征下的教育思想觀念。

三、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和推進大學公共美術教育,突破“小眾”思想惠及更多的大學生,對培養和提高新一代的社會人才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邢程.淺談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現狀及改革[J].戲劇之家,2014,(15):204-204.

[2]李文娟,吳美瓊.淺談提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J].廣西教育,2013,(19):24-26.

[3]張旻,馮楠.淺談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包裝工業,2014,(16):102.

[4]何培華,黃璜.淺析高校公共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2,(09):271-272.

作者:沈妍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