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實效性

時間:2022-12-04 02:48:43

導語: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實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實效性

摘要: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隊伍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群體,也是高校持續發展的必須依靠的重要力量。同時高校青年教師是受信息化、國際化影響最大的一個群體。面對在新媒體時代的挑戰,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強化青年教師隊伍的思想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抓好陣地建設,是做好高校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源頭和重要抓手。

關鍵詞: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實效性

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隊伍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群體,也是高校持續發展的必須依靠的重要力量。他們是學校教科研的中堅力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實施者,青年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已經越來越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成效。目前,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效果缺不盡明顯。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是做好高校全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源頭和重要抓手,是衡量高校青年教師思政工作是否抓好抓實的重要標準。

一.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

治教育的現狀及挑戰高校青年教師是受信息化、國際化影響最大的一個群體,現在絕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師都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相當一部分有海外留學的背景,他們知識結構健全,接受的訊息廣泛全面。近年來在筆者所在單位進行的教師思想動態滾動調研中顯示,青年教師對堅持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持肯定態度,對社會主義事業表現出較為堅定的信念,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有較高的認同度,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現有較高的信心。但是同時也顯示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師生的思想狀況呈現出多樣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青年教師在政治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心理素質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思想意識方面也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正視和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可忽視的薄弱環節,作為思政工作者不應該忽視這些不利因素:一是多元文化思潮侵蝕。新媒體時代讓信息的獲取免費、快捷、便利,一臺電腦、一部手機、一個網絡,就能夠接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我國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參與國際交流的深度、廣度持續擴大,以及信息、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國際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等領域的交流愈加頻繁,紛雜信息涌入的背后是各種社會思潮、文化、價值觀的聚集和快速傳播,使得意識形態的斗爭更趨復雜,思想建設的任務也更加艱巨。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很多青年教師政治信仰不堅定,理想信念迷茫,道德觀念模糊,價值取向錯位,使命感和責任感缺失,與之相伴隨學術腐敗、學術不端、經濟腐敗屢見不鮮,追求名利、職業倦怠、得過且過的不占少數。二是對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不夠重視。一方面,一些青年教師政治意識淡薄,往往偏重于重視業務能力的提升,加之他們肩負著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常致理論學習只是走過場,并不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的提高。也另一方面,各類評獎、評價機制不完善,多以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為基礎。雖在職稱評審、崗位晉升和職級評定中也提出了師德一票否決制,但多數高校實際并無完整科學的思想政治、師德師風的考核標準,機制體制的缺陷導致部分青年教師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思政教育活動效果不顯。近年來,雖然從國家到省市到各高校,連續出臺了多項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每個高校也都會制定年度的思政工作計劃和要點,但建設情況很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對長期的規劃還欠缺,活動的開展也相對偏重校園文化活動層面,娛樂性活動多,思想性活動少,重心偏低、缺乏創新、吸引力不足,活動參與面不夠、效果不大,對提升師生的思想意識、道德修養效果一般。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體和對象,青年教師群體在制定規劃、落實工作、舉辦校園文化活動中沒有形成合力,甚至有些教師不當言論和行為直接破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四是媒體融合的應對能力不足。網絡、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但改變了師生的交流方式,更影響著師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微博、微信、QQ、頭條等社交軟件和火山、快手、抖音等直播、視頻軟件一類的新媒體工具的出現,讓人與人在虛擬世界建立了聯系,信息傳播即時化、意見表達個體化瓦解了需要無聲潤物的思政工作空間。各種發朋友圈、點贊的虛擬圈子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與人間的溝通,卻在更大程度上讓他們對網絡更加依賴,沒帶手機或者沒有網絡就無所適從、惶惶不可終日;人人低頭玩手機,即使面對面也通過社交軟件來溝通對話成為普遍現象,這讓他們放棄了更多在現實中參加集體活動的行為,弱化了集體意識,淡漠了理論學習。再者教育工作者自身改革、自我更新的速度,使用新媒體工具的熟悉度等都嚴重抵銷著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新媒體時代不但對教育方式提出挑戰,更對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

二.增強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政工作實效,應當立足于高校自身這個單位空間,立足于黨員隊伍這個工作對象,立足于黨支部這個組織基礎,著眼于現有黨內制度的矯正性落實,繼續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上下功夫,從制度上和行動上確證黨員教師在基層黨建工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劇中人”;不是旁觀者,而是建設者;不是“跟隨者”,而是“引領者”。提升青年教師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堅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從而優化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一是抓好陣地建設,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秉h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就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作出部署和要求。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也是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具有長期性、負責性、艱巨性。要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政治意識、政權意識和陣地意識,積極主動應對網絡時代的新挑戰,把新媒體環境下青年教師的學習陣地、輿論陣地、生活娛樂陣地作為思政工作的新重點;加強正面宣傳教育,加強課堂教學管理,促進校園媒體融合發展;搭建網絡教育服務平臺,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陣地,提高師生媒介素養,強化網上言行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新媒體使用觀;加強網絡信息人才隊伍、輿情研判隊伍建設,有效防范和抵御敵對勢力的思想滲透。二是抓青年教師中的黨員隊伍建設,要發揮黨員的帶動作用。結合高校實際,將思政工作的基礎建立在“黨支部建設”上,從源頭上提高青年教師自身的黨員意識。推動高校黨建工作重心直接下移至支部本身,將部分權限擴大至黨支部,抓黨建工作也應該抓到黨支部。進一步構建科學清晰的黨建設責任體系,形成支部建設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將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等五大方面的責任分項、分段、分區落實到人,形成清晰的責任主體和《責任清單》。全面改進目標描述方式,建議采取寫實性描述和量化要求相結合。同時,根據需要大力推進黨務工作隊伍專職化和年輕化,吸收借鑒基層治理的鄉土經驗,選拔教師業務“能人”擔任黨支部負責人,主持黨支部的日常管理工作,避免黨建、黨務工作由專職黨務人員全盤包辦、代辦的現象。三是抓學習體系建設,從學習入手提升思政工作實效。青年教師思政工作的實效性不足,往往表現在學習欠缺上,無法從思政工作中汲取獲得感和成就感。在新媒體時代,知識的扁平化加劇,獲取知識快速便捷化,使得任何人在不斷涌現的新知識面前表現出深厚的不自信。如果學習體系不健全,被理解為“大家都知道,沒有必要學”或“大家都知道,沒有必要做”,消解了思政工作賴以存的基礎———學習。因而,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政工作時效,要結合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技術特性和階段特征,依托高校的組織和人才力量,把學習本身嵌入到青年老師的校園生活和知識生活當中。在重視和重拾黨內學習制度的基礎上,把提高把握新媒體能力、掌握現代傳播規律、理解新媒體傳播技術作為開展思政工作的新重點,例如如何快速回應網絡關切、如何提升個人媒體的傳播效能。新媒體不僅能夠提升思政工作本身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同時也能夠提升青年教師自身開展思政工作的能力和本領,這是個人單獨學習所不具備的。四是做好融合發展,拓展思想建設的有效方法。借助網絡技術和媒體融合的大背景,轉變觀念,開拓思維,一方面開展適合青年教師的校園文化活動,將當前國內外形勢、教育發展、文化建設與師生關注的熱點及自身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融入主題講座、課題研究、社會實踐、情景教學、辯論交流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教育,增強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真正把理論內化于行。另一方,面加快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占領網絡的主陣地,加強正面宣傳,發出好聲音,傳遞正能量,做到有內容、有影響,能引導、能服務大局,提高思政教育活動的普遍性、參與性、輻射性,對青年教師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好得發揮育人作用。

三.中國美術學院借力新媒體,提升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探索

高校青年教師擔負立德樹人的重要職責,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引路人,是社會高素質人群的代表,處于育人的“第一線”,是絕大多數學生政治觀念的“輸入者”,其思想政治素質直接影響學生對黨的認知和認同。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在“青年”和“新媒體”之間的內在契合點,就如何用好新媒體、用足新媒體、用活新媒體,提升青年教師思政工作的實效性,做出了一系列探索。2013年10月,中國美術學院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國美”,成為較早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高校之一。經過四年多的運營,目前已有粉絲24.2萬,年閱讀量675萬次,在各類高校新媒體排行榜中始終處于全國第一梯隊,每周周排名均進入全國前50名,多次榮登榜首,是浙江高校中官方微信關注人數最多的平臺之一,是最受學校師生校友、學生家長和廣大美術愛好者歡迎的平臺,同時也成為學校拓展青年教師思政工作的新平臺。一是強化藝術特色,提升新媒體藝術化的表現形態。中國美術學院作為一流的美術院校,其專業特色明顯,“微國美”牢牢抓住藝術院校的特點和特色,樹立品牌,塑造形象,以學術活動、藝術筆記的形式,堅持每天推送信息,力求體現美院的專業特色和藝術氣質,以技術為載體,以教學研究為主體,以思政工作為主線,體現了強大的滲透能力和引導力,從傳統的強調新聞報道準則“偉光正”,迅速調整為符合現代傳播規律“快實新”,為具有學院特色的學術思想的傳播提供新的渠道構建具有美院特色的輿論場和傳播工具。二是強化服務師生,提升新媒體陣地的建設水平。我校依托新媒體平臺建設了“新視界”、“新課堂”等一批欄目,以服務師生服務學校發展的自覺,聚焦豐富多彩的教學科研場景,關注青年教師的生活細節,深入基層、貼近師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始終把工作視點對準教學科研,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生動事例,主動把流量聚焦青年教師,每年報道青年教師的篇幅逾百次,在校園內樹立先進典型,并借此吸引眾多青年教師主動投稿及提供新聞素材,改變“我辦你看”的僵化模式,主動傳播青年教師的正能量,推進了陣地建設,提升了陣地建設水平。三是傳播青年正能量,提升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的塑造力。契合學院“三美育人”理想,推出“美境”“美育”“美心”專欄,營造校園望境,關注育人風貌,發掘校園中的真善美,將與青年教師息息相關的校園、社會、專業動態,以獨具美院特色的圖文形式進行推送。官方微信一方面聚集人氣,另一方面也成為了傳播和諧校園文化、弘揚青春正能量的新載體。中國美術學院師生通過微信平臺多次開展“愛心接力”,先后為一位在美院工作15年的癌癥晚期患者募捐善款30余萬元;為遭受車禍的攝影系學生家庭募捐善款58萬余元;為突發腦溢血的畢業生募集善款100余萬元。這些內容使青年教師在富有思想性、時代性的網絡文化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思想認識的升華,展現了良好的媒體素養,正在成為中國美術學院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徐元 韓亮 章小平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