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多媒體課件研究

時間:2022-02-18 03:14:13

導語: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多媒體課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多媒體課件研究

摘要:青年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存在不少誤區,如完全依賴課件而不認真備課,用課件取代學生操作和交流,使用課件過程中忽視學情等。如何走出種種誤區,本文分析了青年教師產生誤區的原因,并探求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課件;解決策略

多媒體課件,簡單來說就是教師用來輔助教學的工具。它是開發者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并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制作而成的課程軟件。多媒體課件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可以模擬、再現,視聽豐富;多媒體課件有著極大的共享性,以網絡為載體的多媒體課件,提供了教學資源的共享。近年來,各版本教材都開發了配套的多媒體課件,也使其在一線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更是深受青年教師的喜愛。近日,筆者參加區小學數學青年教師教學大比武觀摩學習活動,發現所有教師無一不使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課堂教學。參賽的38名教師中,有32名使用了教材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種種使用上的誤區,引起了筆者深深的思考。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課件,使之成為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的好幫手?下面筆者試著以活動中的參賽課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與理解,以求與讀者共同商榷。

一、按“需”使用,讓課件發揮其應有價值

備課是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環節。備課包括了解學生的心智水平、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過程的構建、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習方式的選擇、教具的使用策略等。青年教師由于教學經驗積累得少,對教材不熟悉,對學情不了解,在讀教材、閱教參之余,很自然就把配套多媒體課件作為備課和上課的支撐。例如,青島版五四制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24時計時法》一課,這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是能正確地運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間,并進行計時法之間的互換。難點是如何把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進行互換,也就是把兩種計時法的時刻能夠一一對應轉換。為了突破難點,課件把從0時到24時的產生過程,運用動畫的形式完整地展示出來(如圖1)。在鐘表指針不斷運轉的同時,再把彎曲的2圈鐘表刻度逐漸“拉直”為1把“24時尺子”,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24時計時法的產生。在這把尺子上,兩種計時法的時刻就能清晰地一一對應起來,數形結合,直觀明了。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這節課時,就按課件的編排,把教學活動一一演示了一遍,感覺任務完成了,教學目標就基本達成了。這樣的教學活動,看似面面俱到,但實質上只是“走過場”。上述課例中,教師只借“24時尺”找了找“15:00是下午3時”,就棄之不用。其實兩種計時法的轉換看似簡單,但轉換的思維過程還是比較復雜的。例如,15:00是幾時,要思考這個時刻過12時了沒有,如果過了,過了幾個小時,用下午還是晚上來描述等。而“24時尺”就提供了這樣一把轉換的尺子,非常直觀。對這樣一把尺子,它的產生其實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隨著鐘表指針的轉動,把它畫下來,這樣就比課件演示體驗深刻得多。再借助這把尺子,不斷進行計時法的轉換,學生可以同桌互問互答,也可以自問自答,在這樣的轉換過程中逐漸形成表象,抽象出計時法轉換的方法。相比而言,這位青年教師把這個活動的課件照本宣科地演示了一遍,就一掠而過,真是浪費了這么優秀的教學資源。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認真備課,教學目標不清晰,重難點不了解,過分依賴課件,而又不理解課件的設計意圖,才導致了課堂上的“走過場”。這樣長此以往地使用課件,非但不能助力其成長,反而會成為教學上的羈絆。那么如何“備”課件,讓其真正發揮輔助作用呢?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首先應自主獨立地備課。在教參的輔助下,讀懂教材,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其次再來“備”課件。通過觀摩課件,進一步明晰自己確立的教學目標是否正確,思考課件中的教學重難點通過怎樣的教學活動來突破,再與自己設計的教學活動比一比,這樣就能體會課件的設計意圖,進而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等教學經驗再豐富一些,還可以在對比中來思考哪種教學活動更符合自己的教情和學情,進而還可以修改、調整課件。這樣,就把課件作為備課的幫手,而不僅僅是抓手,真正成為助力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

二、用而有度,讓動手操作與課件運用完美結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不會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上述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其實可以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例如,進一步增加對角大小的理解,即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長度無關;增加對量角意義的理解,即要用小角來量大角,角的大小就是包含幾個同樣大小角的數量;積累量角的經驗,即點重合、邊重合等。而這些經驗,學生只能在操作中積累,在思考和交流中提升,如果僅靠看與聽,是積累不起來的。那么,既然演示取代不了操作活動,課件中為什么又要這樣設計呢?其作用又是什么呢?它可以讓青年教師知曉這里要開展這樣的活動,活動是怎樣具體開展的。至于課堂上用不用在學生操作之后再演示一遍,取決于學情的需要了。如果學生的操作可以非常清晰、到位地展示出來,那么完全沒有必要再“錦上添花”地播放一遍課件;如果學生操作中出現了困難,或者展示操作不好,這時可以用課件的演示回放來引導交流、總結提升。當然,還有一些演示是必須而必要的,那就是課堂上不能操作的活動。

三、靈活處理,讓生成資源凸顯重要作用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多媒體課件也是對教學的預設。一套優秀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者,多是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相對來說他們比較了解學情,因此在課件中,學生有價值的想法,可能的想法,往往都會列舉出來[1]。那么青年教師如何處理學情與課件的關系呢?教師要先“備”課件,看看課件中預設了哪些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樣就彌補了不了解學情的短板,做到了精心預設,這也是走向動態生成的關鍵所在。當然,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難免會發生意外。有時課件中沒有預設的情況,在學生中可能出現了。例如,在一次課例中,學生出現了“先合整捆、再合單根”的做法,如果用豎式記錄下來,就是先算十位再算個位,這不正是體驗加法為什么“從個位算起”的精彩資源嗎?比起教師再人為創設情境來體驗,學生要感興趣很多,因為這是學生生成的問題。有時課件中出現的做法,學生沒有全部想出來,這時是否展示就取決于這種做法要起到的作用了。

綜上所述,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對青年教師來說,確實存在不少誤區。無論是哪種誤區,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過分依賴,或者對誤區視而不見。走出誤區的關鍵在于“備”課件,只有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使其成為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助力。

[參考文獻]

[1]甘甜,孫俊永.關于高校青年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幾點思考[J].廣東化工,2012,39(02):231-232.

作者:王曉萍 單位:山東省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黃家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