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師資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7-03 08:26:08
導語:小學教育師資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教育專業,旨在為小學階段的普通學校培養合格的教師。當前,職業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體系培養存在著許多不足,包括人才培養理念落后,忽視實踐技能人才培養等。對此,針對上述的問題,提出轉變思維觀念,加強實踐技能訓練,以及建立U-S合作模式等對策,以期培養出適應未來小學教師職業的優秀師資人才。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整合;U-S合作;技能訓練
小學教育專業是一個職業指向性十分明確的專業,其旨在為小學階段的普通學校培養合格的教師。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一大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也開始逐漸向應用技術型轉型,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小學教師的素質、角色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就給職業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本科院校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培養出適應未來小學教師職業的優秀人才,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議題。這就需要職業院校構建完善、科學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現行職業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體系培養的不足
(一)培養方式落后。正如國家在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的:“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科學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樹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模式與環境有待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協同培養機制尚未形成……”[1]當前,職業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無法銜接基礎教育中對人才的要求,導致培養出的小學師資人才在實習期乃至后期入職上崗初期難以適應小學教育現狀的需求。(二)師資隊伍理念更新緩慢。培養優秀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和教學資源做保障。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基礎教育的改革,小學教育專業教師也應與時俱進,主動吸收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好地把專業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對接起來,但很多教師“關起門”來教學,不能深入小學進行走訪、調研,充分體察基礎教育現狀、學情,導致教學理念與小學教育理念嚴重脫節,也影響了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三)專業素養不高。對高職院校來講,構建具有“職業能力”的標準化人才,是適應市場競爭的重點。但是,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調研發現,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育教學基本功不扎實。部分畢業生在進入到具體教育崗位后,“三字一話”等基礎的功底都不過關,甚至在一些字體的寫作中,還出現了倒畫筆的情況。第二,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不強。當前,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在硬件和技術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小。但是,調研發現,部分畢業生在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方面還非常欠缺,特別是在慕課、微課等應用方面。因此,加強對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在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成為當前思考的重點。
二、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策略
(一)轉變人才培養觀念。要加快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轉變培養觀念是第一步,也是提升高職競爭力的關鍵。只有轉變和拋棄落后的人才觀念,才能適應新形勢人才培養的要求。對此,作為高職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者,首先,要確立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觀念。通過觀念的確定,才能將觀念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方案中,以此為下一步的人才培養奠定基礎。而確定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從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和培養職能確定的。其次,與國內外接軌,拓展高職人才培養的視野。要改變目前人才培養的觀念,不能總讓廣大的教師“關起來”閉門造車。而只有讓廣大的職業院校教師拓展視野,看到更加優秀的職業院校在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才能更好地激勵教師在培養中的創新。(二)加強對實踐技能的培養。小學教師擔任基礎教育的啟蒙工作,必須有扎實的技能和基本功,才能成為素質高、能力強的優秀教師,因此,在校期間必須強化該專業學生的從師技能訓練,提升專業人才的實踐技能。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早讀、午寫、晚講活動的開展。師范生從師的基本技能“三字一話”,即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普通話,應從大一進校時進行部署安排,貫穿三年學習生涯,早讀主要通過朗讀,練習普通話;午寫主要訓練學生的三字,從大一到大三,根據書寫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晚講主要訓練學生口語表達和講微課的能力,這種貫穿一體的技能訓練活動將學生的業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營造濃厚的師范文化氛圍。學生在三年的浸染訓練之后,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底,為將來的職業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2.以賽促學,大力創造觀摩交流機會。小教專業的基本技能訓練應有合理的檢驗標準,在校內應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師范生技能大賽,如漢字書寫大賽、朗誦比賽、講課比賽、教學設計比賽等,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實現強化專業技能目的。除了校內比賽,鼓勵學生多“走出去”參加省級、國家級相關技能大賽,并制定相應的獎勵辦法,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提升自信心,彰顯小教專業特色教育優勢。另一方面,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觀摩交流的機會,高職院校應與當地教育局加強聯系,關注小學教育科研動態,不定期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當地小學觀摩優秀教師的示范課、比賽課,同時也不定期邀請教學經驗豐富的小學一線教師來校進行講座,向學生介紹小學教學的經驗、方法。這樣讓學生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更新教育觀念,使學生取長補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也提高小教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三)建立U-S合作模式。實踐教學是推動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U-S合作即“大學—中小學”(university-school)聯合研究,主要指大學與中小學開展合作研究,共同發現、研究中小學教育教學現象,其目的是轉變傳統大學教育與中小學教學脫節現象,促進雙方協作發展,共同提高,使中小學教師職前職后的教育一體化,使雙方的專業發展及校本課程發展更為規范化[2]。U-S合作作為培養優秀小學教師的一種有效途徑,具有重要意義,U-S合作體的形成,可為小教專業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情境,將教育觀察、教育調查、教學體驗、教學觀摩、班級管理、教學評價、教學研究、心理健康咨詢等教育實踐活動納入到大學四年完整連貫的實踐課程體系中[3]。就目前情況看,小學向高校提供教學實踐的場所與實習指導者,高校依靠小學幫助推進實踐教學,二者關系是單向度的,影響小學教師培養質量。學生在實習初期明顯感覺不適應,主要體現在之前的理論學習與小學課程現狀的脫節,對小學課程標準認識不足,教學技能表現欠佳,教學研究能力、了解學生能力等都存在不足,讓學生產生之前所學內容用不上,一切得重頭再學的想法。為了保證實習效果,使學生盡快適應實習及入崗。U-S合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合作教研機制。由高職院校專職教師與合作小學校方教師組建研究共同體,成立“小學教育與發展中心”,并由學校和兼職教師所在單位共同制定科研項目的管理辦法和獎勵辦法,“研究中心”組織高職院校與小學師資隊伍雙向觀摩學習,密切關注小教前沿發展動態,探討小教教育熱點問題,開展課程研討與教學研討,及時更新調整小教專業內容,實現小學教育專業教學內容與小學人才需求的無縫銜接。小學優秀教師參與人才培養,為小學師資職前培養發揮積極作用,高職院校發揮教育科研優勢,了解本地區不同專業成長階段小學教師面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師職后培訓課程,將教師職前職后教育無縫對接,建構教師持久發展平臺。2.雙向導師的學徒制。當前,學生在最后一學期實習時,往往由專業任課教師擔任實習教師,指導學生實習。而在此之前,學生與實習教師之間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學徒關系。根據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有關要求,職業院校應重視學徒制的建立、落實,在學生進入大學一年級時,就為學生制定雙向導師制,即為該專業的學生選派一名院內導師和院外導師。其中,院內導師由學術造詣較高,具有指導經驗的專業任課教師擔任,院外導師由合作小學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小學教師負責,要求院內導師在三年期間帶領對應學徒,從生活上、情感上、專業技能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而院外導師主要從實踐學方面及班級管理方面對學徒進行指導,學徒可利用課余時間跟隨院外導師在其所在學校班級觀摩學習,上體驗課、當助理教師,參與院外導師的日常教學及科研活動。這種雙向導師學徒制將增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三、結語
總之,在當前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對高職院校小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革新,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趨勢與要求。只要小學教師專業人才的培養立足于小學教師的職業特性,充分了解小學教學的發展規律,才能培養出適應當前小學教育需要的優秀師資,進而提升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4號)[Z].2017.
[2]郭義玲.基于“U-S”合作的教師學習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3]王立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對U-S合作模式的思考[J].聚焦,2014,(10):57.
作者:張金玲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陶瓷藝術教育與現代審美分析
- 下一篇:學徒制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