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8-12 03:54:44
導語: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資素質之優劣,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與競爭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時代大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辦學面臨的困境不言而喻。一方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處境,另一方面社會上總是有許多人在抱怨體育新教師不能適應一線教學工作的需要。隨著《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等的頒布與實施,如何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體育教師,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作為高校體育專業教師無論在工作理念還是在工作實務上都必須進一步做出適時的更新與調整。
有句廣告詞說得好“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從學術角度來看,理念可稱之為“思想”,或用ideology(意態)來代表它的深度,這些思想、觀念、認識是看不清摸不著的,但對行動和實踐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就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辦學現狀來看,在認識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對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認識不明確。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與培養規格即到底要培養出什么樣人的問題在內容的指向上是一致。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目標定位自始至終就應該是各級各類學校(主要是中小學)的體育教師。從不同時期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計劃(或實施方案)的培養目標,無論是1980年、1986年、1991年計劃中的中等學校體育教師,還是1997年方案、2003年方案的專門人才中都能窺見一斑(見表1)。然而許多體育院校并沒有圍繞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體育教師的目標而進行辦學,有人抱怨“我國很多學校的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大多還停留在培養大中小學體育師資的基礎上”,認為這是造成“學生畢業后就業范圍狹窄,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主要原因”。[2]這其實也代表著許多體育院系辦學的認知水平。他們誤以為這種“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可以僭越甚至取代體育教育專業本身的師范性定位,殊不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重創新、廣適應”強調的仍然是體育教師的超強本領,是為了更好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多元化的需要,突出對體育教師“質”的更嚴格的要求。正如張洪潭教授曾指出的一樣:“其實目標應該是‘一點論’,在每一個層次上每一時期內,只能設立一個目標,如果賦予‘目標’以‘多指向’的特點,其結果只能使目標變得更加混淆……”[3]不能僅僅因為要拓展學生的就業空間而改變專業設置的意圖,就業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專業必須只能固守一個目標。目標泛化定位不清,工作、學習的著力點就差,學生對前途就迷茫,教師對工作就懈怠,造成的結果可想而知?,F實中正是由于這個認識上的偏差,導致現如今的體育教育專業辦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最為典型的事例當屬對教育實習的態度與要求。長期以來,體育教育實習作為培養體育教育人才的主要手段與方法,是體育院系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途徑。通過實習學生承擔體育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鍛煉與競賽、班主任工作、教育社會調查等任務,從而了解中學教育的全過程,在實踐中獲得相應的能力。如今許多高校采取自主實習與統一實習相結合的形式,無形間降低了教育實習的要求,尤其是自主實習由于監控與評價體系的不成熟,已成為很多學生逃避實習的窗口。對部分同學進行訪談,常常聽到如此感慨:“我反正也不當體育老師,為什么還要花這么大的經歷投入到這些上面?”于是乎實習期變成迎考期(考研、考公務員……),甚至部分學生直接就跨行業打起臨時工來。從教師的角度,可以從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教學改革說起,僅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學習與研究為例。本來課程標準作為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階段教育之后學習結果統一的基本要求,它具有法定的性質,它是教育管理、教師教學、教材編寫、學生學習等的直接依據。因而,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正確解讀將成為準體育教師做好工作的充要條件,基于標準的教學更是一位優秀體育教師的首要特征。可如今,試問高校體育專業教師有多少人仔細研讀過該標準?又有多少教師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已把理解了的標準傳授給了學生?從筆者的調查與訪談中,很多高校體育專業教師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了解的程度是很膚淺的。與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脫節,才是學生專業能力最薄弱的環節,也是高校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瓶頸。因此,認為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必須明確地定位于“體育師資”上,不可動搖,復合型人才與目標的專一性并不相悖。唯有如此,才可以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與改革目標融入體育師范生教學工作和學科教學行為中,使“課程文件”的種種規范與成果成為“學校文化”和他們的操作指南;唯有如此,才可以將《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的理念付諸實踐,創新教師培養模式,保證新入職體育教師基本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需要。否則,體育師范生必將缺乏從教的基本本領、缺乏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基本信念。套用雅斯貝爾斯說的一句話,一個對自己都不信任的教育,還能指望它產生什么結果來?這是辦好體育教育專業的立足點。(二)以考研為指揮棒,辦學圍繞“考研”轉。體育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發展的速度可謂驚人。尤其是自20世紀末高校擴招以來,其每年招生的數量更是驚人,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對生源的爭奪可謂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很多綜合類院校也開始了體育教育專業的招生,且看這么多的畢業生就業面臨的種種困境。為了緩解這種壓力,許多學生紛紛采取一種暫且“回避”的態度以應對這種“爛市”的現象,考研自然成為體育教育專業在校大學生大多數的“最佳”選擇。于是乎以升學率“論英雄”的辦學模式在大學里也扎了根,“考研率”亦成為展示院系辦學成就的一張“名片”,許多人也把考研率作為院系發展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身在高校不可能不無感觸這股“考研熱”的旋風。本來本科階段畢業以后選擇繼續深造是一件好事,然而現實卻成了某些高校提高就業率爭當排名兵的捷徑。據媒體報道,一些高校出現“考研學堂”。考研前后,先有動員大會,后有表彰大會;開辟考研專用自習室;為考生免費開選修課和輔導課。更有勝者請來校外專家開考研講座,還請回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校友傳經送寶,個別高校還有專人研究往屆考試試題,負責押題等。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合格畢業生,而圍著考研轉的這種功利傾向則明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放棄多門必修課、集中攻讀四、五門考研課的考生,即便考上了又能有多少后勁來學習呢?考研落榜后的學生又如何去就業呢?[4]落榜了不便再去繼續追問,可是對于在讀的體育研究生們,我們的導師對他們的專業素養沒有一點切身的感受?造成這種現象深層次的原因首先是部分高校把“生源就是財源”這種辦企業的思維模式帶入到大學招生辦專業的理念里。其次是各個體育學院和大學之間相互比較的是體育專業的多少、體育碩士點、博士點的多少,而關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幾乎很少問津,僅僅以人數作為定性指標,尤其是畢業生后續做了什么、能做什么,即后期的質量追蹤處于空白狀態。試想,醫學院畢業生不能夠去醫病,師范專業的畢業生不能夠去教書,我們還能說這是一所好的大學嗎?(三)必修程設置一味追求新奇時髦適時調整課程設置,適量增加教育類課程、人文哲理類通識課程,在高師體育院系已經形成共識,無可非議。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好玩有趣的時髦運動,如瑜伽、普拉提、網球、攀巖、臺球等快速占領了傳統運動領域,許多學生的專業選項早已變成休閑娛樂的市場。最為嚴重的當屬田徑、體操兩類專項,這兩項教學課時的銳減已令這兩類專業老師產生急需轉崗的專業性迷茫,更造成有的畢業生在應聘考試中連一個簡單的側手翻也做的頭暈,哪里還顧得及動作的準確與規范性。課程的編制、內容的選擇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首要的環節必須以哲學標準系統地考察教育目的、教育價值、知識結構等等這些教育哲學上的基本問題。[5]田徑運動歷史久遠,是現代體育的第一基石,走、跑、跳、投是人體基本活動能力中最為主要的部分,實踐經驗證明,田徑運動是適合學校體育教學的第一大項,有利于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品質。[6]同樣體操運動技術也反映著人體基本活動能力中攀、爬、滾、支撐以及平衡,也是一個成熟項目,同樣也擁有完備的評分規程。因此,體育教學的基本構架必須抓住田徑和體操兩大項。田徑、體操作為學校體育的傳統項目、主項教材,理應得到體育師范生有效的傳承。沒有理由反對增加與時代脈搏相適應的新型項目,擔心的卻是大學傳承文化的功能被借口為學生增添一項謀生的本領而取代。更何況一味追求新奇時髦與眼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也不相適應。
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對策
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學風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提高學術水平的關鍵,也是大學體現文化品味及格調的重要標志。學風是讀書之風,是治學之風,更是做人之風。學風建設是每位同學自身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這對破解當前體育教育專業辦學理念的主要問題也是富有重要啟發意義的。(一)不同類型高校要有新定位、堅定培養目標。不能一味強調專業對口,但也不能不講專業對口。實際上,人才市場的調整和優化就是實現人才合理配置、實現專業對口。如果這樣,必須考慮基礎教育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以及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規模和改革。不同類型招收體育教育專業的院系必須要對自己的辦學有合理的定位和判斷。有學者認為,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分為學術性大學、應用性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不同的類型學校,具備各自不同的教育特征。以應用性大學為例,其特征應具有:1.以服務地方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2.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3.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學科建設為支撐;4.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實踐教學環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5.產學研結合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等。很顯然,對于應用性本科教育,專業設置主要為了滿足社會對某類人才的需要,學科建設是對專業的支撐,而不像學術性本科教育,學科是源動力,專業是為學科承擔人才培養的職能而設置的,學科不僅先于專業,也高于專業。本質上說,應用性本科教育是以專業為導向的教育。有鑒于此,認為對于貫名師范學院或師范大學的體育院系要根據需要承擔體育教師教育的責任。既然是師范,要名實相符、有名有實,要堅持辦出體育教師教育特色,要把師范做“強”、做“精”。所要強調的觀點是體育教育專業的培育方向就是中小學體育教師,但從來不否定對其它綜合素質的追求。對于綜合應用性院校,要加快調整,壓縮體育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可以把體育教師教育作為培養模式,給學生一種選擇。對于??茖哟蔚脑合蹈J清自己的位置,放低自己、安于本位、辦出特色。(二)強化教育實踐,提高未來體育教師培養質量?!督處熃逃n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做反思性實踐者,在改進教育教學行為和研究自身經驗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既然認定了體育教育專業的培育方向———當一名合格優秀中小學體育教師,無論學生是為了更高的追求抑或暫時逃避就業壓力而去考研,還是直面社會的多元選擇,從教的本領必須得到充分的培養?;诋斍艾F實主義教師教育學理論的影響,認為理論引導下的實踐為本模式(基于實踐場域并指向實踐場域)最適應于體育教師的培育與訓練。具體的培養過程包括:1.準備活動;2.小組合作教學實踐;3.反思;4.獨立教學實踐;5.總結,這五個階段。[7]首先,通過集體學習和小組討論等形式讓體育師范生初步感知體育教學;再以小組為單位,在體育課程論、教學論(體育教材教法)專業教師和中小學優秀體育教師共同指導下進行教學和討論,幫助體育師范生豐富實踐經驗;第三,要求師范生學習并研究他們在實踐中所關注到的教育教學問題背后的理論;再要求師范生在實習學校(基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并對實踐進行反思;最后,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進一步反思,總結實踐經驗,提升概念化學習結果。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背景下“教師最有效的學習根植于學生的學習之中,它以學習內容為中心,促進教師之間的持續合作與教師團體的形成,分享共同的教育信念,提供深入的、集中的、與課堂密切聯系的學習經驗。”[8](三)培養方案應與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有效銜接。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一味追求新奇時髦的直接原因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普遍與基礎體育課程教學要求相脫節,在課程體系設置上未能做到與基礎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上的緊密銜接,顯得有些滯后。當前《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剛剛頒布,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也迫在眉睫。有必要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對課程體系調整就教師培養來看,高校向中小學學習的地方可能很多。要切實加強與基礎教育的聯系,必須走入中小學,觀察、研究和指導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而使體育教育教學的先進理論、專業知識與第一線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
作者:徐少華 單位: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探討
- 下一篇:鄉村青年教師激勵雙重約束及改進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