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協調發展研究
時間:2022-01-14 09:21:46
導語: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協調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目前,我省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還存在技能人才供給速度落后于經濟發展速度,教育培訓體制滯后于社會需求等問題。需要合理調控技能人才供給規模和速度,采取培養“高精尖缺”技能人才等措施,促進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協調發展。
關鍵詞:技能人才培養;產業轉型;協調發展
技能人才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有生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寶貴人才資源。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加強技能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對培育經濟新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作用。
一、推動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1.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我省是制造業大省,實體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8%左右,技能人才隊伍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結構合理的技能人才,才能讓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轉型升級才能落到實處、見到成效。2.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是應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的迫切要求。技能人才是衡量一個產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必須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切實抓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機制、完善政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3.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迫切要求。我省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開展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技能,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是破解我省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舉措。
二、我省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成績與不足
1.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成績。一是技能人才供給總量保持穩定。實施“百萬燕趙工匠培養支持計劃”,2018年,我省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29.44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已達172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7.8%。實施人力資源提升行動計劃,累計培訓人員457萬人次。全省技工院校達到177所、在校生11萬人,中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主力軍。二是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增強。相繼出臺了《關于提升技能人才地位的若干意見》《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實施意見》《河北省百萬燕趙工匠培養支持計劃實施方案》《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技能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河北省“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培養支持計劃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構建了技能人才政策體系,激發了技術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是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不斷提高。技能人才工資分配、崗位聘任、職務職級晉升、參與職稱評審、學習進修等方面的激勵政策日趨健全,待遇大幅提升。出臺《關于建立服務人才發展綠卡制度的意見(試行)》,把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納入人才綠卡服務范圍。廣泛宣傳國家和我省高技能人才政策、典型事跡和先進做法,開展高技能領軍人才評選,每兩年表彰100名“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四是技能人才平臺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十三五”期間,多方籌集資金4.5億元,支持省實訓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建設,共建成省級以上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47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96個、技能大師工作室47個。五是技工教育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加強。實施“十百千”工程,近兩年,選樹10所國際合作交流示范院校,培養100名具備國際視野的師資和管理人員,培育1000名高素質燕趙工匠。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上,我省選手獲得名次是歷次參賽以來最好的。2.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不足。一是技能人才供給速度落后于經濟發展速度。隨著我省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技能人才結構性矛盾加劇,特別是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和高端裝備制造類高新技術技能人才,還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尚不能緊密契合,對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產生消極影響。二是教育培訓體制滯后于社會需求?,F行的教育體制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存在不協調,專業設置跟不上時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沒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反應太遲鈍,跟不上時代快速發展的需要。職業技術院校無論是培訓能力還是培訓層次均較低,難以滿足需求。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不足,缺乏既懂理論又熟悉操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三是企業對技能型人才認識上存在偏差。部分企業認識定位存在“重學歷、輕技能”的問題,對高技能人才的使用,還存在著待遇偏低、地位偏低的問題。高技能人才上升空間窄,在企業和社會地位不高,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四是保障機制不夠完善。許多勞動者技能已經達到高級工以上的水平,因評價工作未及時跟上,難以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成長受到制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嚴重影響。企業尚未形成鼓勵技能勞動者提高技術業務水平的機制,高技能人才待遇偏低,缺乏鼓勵青年人鉆研技術業務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
三、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1.合理調控技能人才供給規模和速度。根據河北省經濟發展合理確定技能人才需求層次、結構和規模,科學確定技能人才供給速度,確保不低于經濟發展速度,并保持一定程度的超前性,為經濟增長提供人才保障。加強技能人才培養與重點產業發展的相互協調,輸送產業所需的合格技能人才,提升區域經濟產業能力和經濟貢獻率。完善專業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設產業急需和緊缺專業,開發符合實際的“職業培訓包”。2.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和冬奧會舉辦等重大戰略及任務,優化職業教育布局,依托我省優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和重點職業院校,聯合京津,探索組建京津冀現代農業聯合職教集團。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引進京津教育資源,共建具備人才培養集聚、科研成果轉化等綜合服務功能的創新服務基地。引導職業教育資源逐步向城市、新區等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支持各設區市加快建設現代化職教園區,重點打造曹妃甸區、渤海新區等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示范基地。謀劃建設雄安職業技術學院、雄安技師學院及國家級實訓基地,重點培養信息技術、數字創意、智能城市等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3.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政策,建立培訓資源優化、培訓載體多元化、勞動者選擇自主化、政府監管服務化的體制機制。依托職業院校、培訓實訓基地和孵化基地等平臺,加強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就業人員、失業人員和去產能轉崗職工等群體培訓。大力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將培育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培訓各環節。加大政府投入,探索實施培訓券制度,完善體現職業學校、應用型高校和行業特色類專業辦學特點和相應成本的職業教育撥款機制。統籌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資金,切實落實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逐步提高。引導企業切實落實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制定本單位職工培訓計劃,教育培訓經費主要用于一線職工。4.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機制和多渠道激勵機制。完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制定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待遇相統一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基于崗位、技能、業績的工資分配機制,支持勞動者憑技能提升待遇。允許技術工人享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關政策,鼓勵憑技能創造財富,增加收入。支持用人單位對聘用的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比照相應層級工程技術人員確定其待遇。完善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獎勵為補充的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制度。探索建立技能人才統計評價體系,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績效評價,評價結果作為表彰激勵的重要依據。5.加強“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培養。圍繞企業技術改造,推進人才助力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和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開展高素質技能人才培訓,高質量培養“燕趙工匠”。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各類職業學院和技工學校重點培養“高精尖缺”技能人才,開展技術研修攻關,參與國家科研項目。急需緊缺職業和工種,企業可自主開展培訓或向技工院校定制“個性化”培訓。推行學徒制培養,發揮高技能領軍人才在帶徒傳技、技能推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6.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平臺建設。支持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教學和評價改革,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實習實訓、質量評價,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在示范性職業院校和應用技術型試點高校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鼓勵企業結合生產經營和技術創新需要,加強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支持企業與職業學校、高等院校設立產教融合的示范性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參與人才需求、就業狀況分析、培訓指導等服務性工作。探索建設河北省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匯聚各類供求信息,向社會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相關增值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如鑫,韓永強.山西省技術技能人才鏈與產業協調發展及其路徑[J].學術論叢,2016(05):53-60.
[2]路寶學.創新創業視角下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J].甘肅科技,2018,34(15):43-44.
[3]邵利群,吳振英.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院校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73-75.
作者:劉靜 單位:河北省經濟信息中心
- 上一篇:供給側改革下企業政工人才培養思考
- 下一篇:新聞電子編輯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