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人才培養校校企協同機制研究
時間:2022-03-20 11:13:00
導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校校企協同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內涵式發展必由之路。以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為例,做好合作頂層設計,明確責任到位,促進形成長效合作的協同育人管理機制,是確保校校企合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增強辦學活力、提高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校校企合作;責任共擔機制;長效管理機制
一、引言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這要求與行業、企業結合,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1]。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是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自我發展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途徑,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要的創新模式。但不同院校、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合作培養過程中,如何突破校校藩籬、校企隔閡,發揮各自的作用和優勢,形成協同合力,已成為多方深度合作的瓶頸,亟須探索合作機制和實踐模式。
二、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從自身的辦學定位出發,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在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提高學院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與企業、行業需求的適宜性的一種辦學模式[2]。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關注產業發展與趨勢,不同于與把學科作為出發點的邏輯,需要建立學校內與學校外深層次的互動。此外,高校在實習基地建設、有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細分領域專業師資等方面缺乏,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整合教學資源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就在于行動和實踐,有適合的培養方案,注重培養過程的協同,規范培養過程,是多方合作協同培養的基本要素。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作為服務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層次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2.5+1+0.5”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是由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發起,聯合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以及蘇州軸承廠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學生在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學習2.5年,在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學院學習1年,最后的0.5年在企業完成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
三、校校企協同育人責任共擔機制構建分析
校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將行業、企業、院校等校企合作相關主體鏈接在一起,建立深度合作、相互協作、多方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多主體合作形成合力的人才培養,須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各主體密切配合、責任共擔,并建立促進各主體發揮作用的潤滑劑式的長效管理機制。(一)應用型本科院校層面。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作為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責任主體之一,應注重內涵式發展,發揮主體功能,做好協調工作,確保校校企合作機制的達成及良好運行。作為發起的應用型本科學校,須建立院校、企業共同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校企協同育人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負責做好合作的主導工作和校內外協調工作。其一,主動邀請合作各方,梳理各自的優勢資源和合作目標、各方的責任,確立合作模式,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相關合作機制。其二,以合作項目學生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明確項目合作方式和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合作主體的優勢,做好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對接,尤其是嵌入式課程的模塊設置和目標達成。其三,提供多方合作平臺,積極主動引導合作主體作用發揮,構建合作院校、合作企業校外兼職教師隊伍,委派專業教師進入合作單位掛職鍛煉,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在推動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保障合作渠道暢通。(二)合作院校層面。。校校合作旨在發揮各高校在協同育人中的優質資源,如河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作為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責任主體之一,在機械行業具有很高知名度,細分軸承專業在行業中的認同度高。在合作中,打破專業相對固化的形態,進入專放狀態。一是開放課程,共同設立少而精的專業核心課程,為合作學生開放學習。二是開放包括課堂外、校外實踐環節,與其他專業環節互動、借鑒,從而實質性推進人才培養進程。三是作為合作院校,做好接收聯合培養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工作,保障聯合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質量。(三)企業層面。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為推進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辦學模式的深入發展,合作企業應做到積極參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及課程開發,將企業的需求與學院人才培養進行無縫對接,大大縮減企業技術人才的成長周期,從而解決企業工程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問題,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此外,企業與本地高校實行人才定向培養,很大程度上解決因區域經濟差異而導致的員工流動性過大的問題。企業已經從責怪學校培養的人不好用逐步走向愿意承擔社會責任、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企業在聯合培養學生的選擇、培養經費的投入、培養過程的參與等方面,應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從項目合作之初,將企業文化引入人才培養過程。此外,合作企業作為學校專業建設實踐基地,資深高級工程師到企業授課,將企業先進的技術引進課堂,與學校教師聯合,共同參與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科研創新工作,推進產學研項目式合作,共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四、多主體協同育人有效的實施策略
(一)頂層設計,統籌規劃。首先,發起院校要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在學校內部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和保障制度,構建由一線教師、教務管理、學生管理參與的工作小組,發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聯合培養項目。其次,在多方合作中,各單位應做到積極參與聯合培養人才目標制訂,制訂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在“2.5+1+0.5”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行的過程中,規劃好每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和專業實踐訓練模塊。(二)分工明確,責任到位。院校和企業達成合作共識后,將合作細則以合同形式固化,要求各合作方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義務,明確合作各方責任與權利,促進合作各方步調一致,形成合力。企業承擔學生聯合培養費用,提供實踐基地,并通過項目合作助推深度合作,關注聯合培養學生的成長。發起院校負責培養方案修訂和合作方案設計,選拔優秀學生參與項目,跟蹤學生培養全過程。合作高校發揮專業優勢,提供細分專業模塊化課程,并為聯合培養學生提供學習場地和生活便利。(三)協同育人,長效管理。好的協同育人方案,要發揮多方優勢,離不開良好的長效管理機制。除了規則和制度設計以外,在實施過程中,協同育人工作小組按規則辦事和執行制度,要做好學生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聯合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的協同,促進各環節的順利推進,理順各方關系。協同育人過程中,學生思想、學業、生活上都需要有老師跟蹤關心和指導,遇到問題有及時反饋渠道和解決問題的方案,才能促進合作和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
探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內涵式發展之路,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成長途徑,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是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校校企合作模式形成多方合作辦學模式,構建多方責任共擔機制,明確合作方權利和義務。通過頂層設計,做好責任到位,促進形成長效合作的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確保校企合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增強辦學活力,提高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蔡志奇.應用型本科協同育人模式多樣化芻議[J].教學研究.2014,37(4):5-8.
[2]陸國棟.“新工科”建設的五個突破與初步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5:38-41.
作者:溫芳琴 盛楠楠 柳軍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 上一篇:設計學產學研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下一篇:教育信息化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