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比較下高校人文教育理念探索
時間:2022-03-30 11:04:38
導語:中美比較下高校人文教育理念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文教育作為一種智慧教育,旨在提升人性境界、塑造完美人格,是推動實現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教育。本文通過比較中美高校在人文教育背景、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等多方面的差異,發現中國高校在人文教育上的短板,不斷汲取美國高校人文教育的經驗,讓中國人文教育在健康的軌道上運行發展,以此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進步。
[關鍵詞]人文教育;智慧;文化
傳統人文教育旨在提升人性境界、塑造完美人格,是推動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種教育。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良好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廣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文化志趣、深厚的文化傳統與豐富的人生體驗等。人文教育重在由外及內的文化養成,強調自我心靈的感悟。
一、高校人文教育的特點與價值
人文教育作為一種智慧教育,重點解決的是心靈問題。學生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所獲取的人文知識,只有上升到人文精神層面方能彰顯價值[1]。因此,對高校人文教育特點的詮釋,應更多地從人文精神角度來理解歸納。(一)高校人文教育的特點。第一,時代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人文素質的培育。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主張教育以解放心靈、促進和諧、探尋理性為終極目標,為此他積極倡導“自由教育”。歐洲近代教育重視理性科學,對受教育者人文素養的培育一度有所忽略,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科技發展給人類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引發了生態污染、技術濫用、精神迷茫等一系列社會性問題,這些不是依靠科技進步就能解決的[2]。在探尋解決辦法的時候,很多教育人士開始推動高校人文教育的復興和發展。中國數千年的教育傳統一直有“重文輕理”傾向。儒家極其重視受教育者的品德教育,重點培養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正人君子。此種重品行、輕科技的教育模式阻礙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衰敗。改革開放后,在工程技術教育受到高度重視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意識到人文教育具有陶冶心性、完善人格的重要作用??傊?,文理合璧、兩者并重,已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第二,持續性。高校的人文教育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培育具有無法替代的功效,因此很多教育者高度重視人文教育的持續性,任何忽視人文教育積累的教學方式都將導致人文精神的衰退。人文教育之所以是高等院校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重點在于人文精神的進步呈現于人們自覺對人文知識本身的守護與反思之中,人文教育正是對此種自覺精神的守護和詮釋[3]??梢哉f,在高校人文教育領域里,只有不斷進行人文知識更新輸出和理論精神的反復升華,才能讓莘莘學子感悟真理、崇尚善美。因此,對于人文教育本身及其效用,高等院校不可存有“畢其功于一役”和“實用功利主義”的心態,人文教育真正的效用只能在“永遠的耕作勞動”中獲得體現。第三,內化性。教育的內化性主要指的是人從教育中獲得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精神道德素質。這期間首先需要經歷心靈的內投,這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對自己活動和行為產生的影響。其次是心理認同,即對現實中模范人物的認可并很好地模仿先進人物的品德言行。最后是人格融合,人文教育的內化性能夠使受教育者將體悟到的“真善美”內容和價值轉化為自身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4]。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將人類優秀的文化傳承發展下去,讓更多受教育者在熏陶中完成從內投到融合的內化過程,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讓人的精神世界變得高尚而充實。(二)高校人文教育的價值。高校人文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價值?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F代社會是科技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部分社會人士發現只有科技進步才能帶來重大的現實利益,而人文教育的功利價值并不明顯。其實人文教育存在多方面的價值:第一,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5]。良好的人文修養能夠激發人的創造靈感,很多涉及人文藝術的學科教育都重視形象思維,而科學思考更重視理性抽象邏輯思維。如果兩種思維能夠交叉互補,可以有效地提升人的感悟力與創造力。人文教育明顯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增進思維求異與創新,為專業的深入研究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蘊[6]。第二,良好的人文教育能為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導航??茖W技術與社會飛速進步發展的同時,人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兩者發展的方向何在?20世紀后半葉,科技發展的無序膨脹性,讓社會發展出現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資源枯竭、道德滑落等一系列問題??茖W技術作為一把雙刃劍,既有改變世界、創造財富的作用,也有吞噬人性、助紂為虐的弊端。科學精神的本質是人的力量和智慧的展示,科學事業是一種富有人文精神的事業。沒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導航,科技研究最終可能誤入歧途。此外,高校人文教育的任務不但要告訴后人人類過去和當下取得的輝煌成就,還要讓人們認清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理想的人生與社會發展究竟是什么樣的?應該朝向何方發展?這些無法由科技教育、工具技術理性解答的問題,只有人文教育能夠關注。第三,良好的人文教育有利于提升民族素質、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的進步發展不但需要科技的進步,而且需要人文藝術提供文化“軟實力”,人文教育的發展有助于科技教育進步。20世紀初的德國不但出現了一批享譽世界的科學人物,而且出現了很多影響世界的思想家,而德國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養的培育是并重的??傊褡宓娜宋乃仞B和實力體現了民族精神的風貌。只有熟悉民族的歷史文化,體悟民族的價值理念,才能提升民族整體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意識。
二、中美高校人文教育異同比較
(一)基于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教育背景比較。二戰之后,美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在物質財富急劇增長的同時,美國政府和部分學者發現技術進步并不能直接帶來社會文明,現實生活中道德滑坡、生態污染、民眾社會責任意識降低等問題層出不窮。人們在商業消費文明和實用功利主義的浸染下,人文精神一度衰弱。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高校開始推動以人文復興為根本的教育課程改革,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比重,讓學生對人文社會等諸多領域有所涉獵,增強知識文化覆蓋的全面性[7]。而中國高校在建國后為了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長期受制于“重理輕文”的教育發展路線,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學科與課程設置均有所削減。步入新世紀后,中國高等院校不但開始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而且高度重視人文學科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由于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上存在差異,兩國對人文教育由忽視到重視的過程經歷基本是相同的;差異僅僅在于美國通過立法形式將人文通識教育納入高等教育目標體系建設中,在建設投入和組織實施上顯得更規范。(二)基于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教育目標比較。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中美高校都注重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培養。而對于如何實現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協調統一,美國的教育人士普遍認為一名優秀大學生應該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廣博的人文素養、正確的思維方式與很好的社會責任感;中國高校更重視教育學生正確處理人、自然、社會三者間的關系,協調發展自身理性與情感等[8]。從本質上看,中美高校人文教育都著眼于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而兩國在人文教育的價值取向上存在較大差異:美式教育側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追求自由與平等,通過個性價值的彰顯達到社會價值的實現;中國高校的傳統人文教育更注重大學生的個體修養,強調個體價值必須融入社會群體價值。(三)基于知識傳授和德育內化方式的教育內容比較。由于中美存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中美高校人文教育內容存在較大差別。美國人文教育內容集中體現為豐富大學生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的跨學科、跨專業研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中國高校更加重視學生情感意志與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信仰教育、倫理道德教育等。中美高校在人文教育內容上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德育建設方面。美國高校融德育于職業教育過程中,其德育課程并非向學生灌輸理論規范性知識,而是讓公民的道德精神落實在學生的言行與社會實踐活動中;中國高校德育模式更重視從道德倫理規范的灌輸上讓學生內化接受。從人文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兩國均能依據各自社會發展需要和實際狀況開設相應的人文教育通識課程,且高度重視書本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社會性實踐活動中增強責任意識和人文精神。(四)基于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互動融合的課程設置比較。首先,中美兩國人文課程在高等教育中設置比重有所不同。同美國相比,中國大學在人文課程師資安排和開課數量上都顯不足。其次,兩國的人文課程特色不同。美國人文教育課程設置寬泛,針對性較強,并與大學生專業課程相融合,不但職業特色鮮明,而且能給學生提供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與更為寬廣的文化背景。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人文課程涉及的領域主要涵括語言文學、社會規則、文化思潮、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社會歷史研究[9],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從18門類120多門課程中選修8門;哈佛大學在國外文化、文藝美術、道德邏輯、社會研究、中外歷史、科技哲學等六大學科開設150多門人文基礎課程,要求本科生將其中32門課程修完方能畢業,而32門之中必須有16門課程與本專業相關,剩下16門可以根據自身興趣自行選修。在人文學科和專業課程的結合方面,美國的特色在于將文科和理科結合,創設出數學哲學、工程經濟學等特色課程。在課程設置上,美國院校注重人文社會科學同學生職業生涯的設計目標相融合,培養理工生思考科技發展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跨學科知識背景的教育;而中國高校人文科學教育更側重傳統文化和道德規范的灌輸,不但在人文課程的設計比重上落后于美國,而且很多高校的學科建設未能形成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互動融合的良性發展態勢。(五)基于實踐能力和文化氛圍塑造的實施途徑比較。當前中美高校在人文教育實施途徑上都重視同實際生活相結合。美國很多大學將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培育同學生的領導組織能力培養相結合,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的健康行為得以內化,變“他律”為“自律”。此外,兩國高校都重視人文教育同學校重大活動緊密結合,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大學生完成知識能力的內化,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營造良好校園人文環境方面,兩國高校都能從校園建筑風格布局、人文景點打造上創設高雅的文化格調和審美情趣[10]。在校風建設上,注重對師生良好行為規范的培養,高度重視校園學術文化氛圍的創建,著力提升大學教師的人文素養。當然,中美高校在人文教育的實施途徑和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美國高校更注重人文素養的滲透教育,而中國高校更多地先行采取灌輸方式開展教育;美式的人文教育滲透著民主、批判、實踐意識,而中國人文教育更重視理論反思。
三、美國高校人文教育的啟示與借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高校人文教育要在同美國人文教育的差異對比中發現自身的短板,善于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和長處,在健康的軌道上繼續運行下去,以此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進步。(一)改善高校人文教育的環境。中國政府和高等院校應該借鑒美國的做法,通過立法形式將人文教育納入高等教育的目標體系中,政府和相關教育組織應該盡快出臺推進高校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專門性政策。因為人文教育不但是傳播先進文化知識的教育,而且是引導和建立社會價值理念的教育,其鮮明的價值導向性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價值觀。中國高等院校應樹立起科技教育同人文教育并重的雙重教育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技水平和人文素養。另外,中國高校要重視“教育的個性化”發展。美國高校在培養學生個性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這是值得中國高校參考學習的。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應當強調學生自我創新能力和奉獻責任意識的培育,讓個人價值同社會價值的實現并行不悖。(二)強化和改進學生德育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德育及禮儀規范教育的傳統。而美國高校在德育模式上既重視科學性實證研究,也重視將理性道德精神融入自然公共環境中開展“泛德育”,將抽象的道德倫理寓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值得我國高校借鑒參考。在德育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建設方面,中國高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如何滲透政治思想教育,高校教師如何更好地實現教書與育人相互融合以及如何營造優化校園文化環境,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現實課題。(三)充實和完善人文課程內容。重視構建和完善中國高校的人文課程體系,除了要適當增加人文課程的課時比重外,還需在內容上精細挑選,既要重視民族性同國際性的接軌,也要重視人文性同科學性的融合。重點培養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西方文明的理解和包容,形成民族意識同國際視野相結合的理念。當代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涇渭分明,很多跨學科建設都是互補滲透的,只有實現兩者有機結合,高校師生才會具備和獲得致力科技創新研究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人文精神。此外,高校人文課程的設計要重視與專業課程的結合,強調在對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完成人文精神的滲透。此種滲透既要能激發學生探尋科學奧秘的興趣和動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也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科學道德理念,不斷地在社會生活中追求富有人文精神的真善美。(四)創新和改進人文教學方法。中國傳統人文教學方法更多依靠教師將真理推送給學生,把人文知識當作既定的結論進行灌輸,此種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創新精神人才培養的要求。而美國將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重點放置于充分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采取問題教學、反思教學、自治教學、探究教學等方法,讓人文課程教育經歷體驗、生情、感悟、對話、反思等多個環節,變得更具個性化和隱喻性,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生成新的意見和獨特的理解體悟,讓人文教育更加深層化和開放化。
[參考文獻]
[1]楊曉雯.《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下的數字人文教育探討[J].圖書館論壇,2018(12):1-8.
[2]關松林.發達國家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研究,2016(12):140-146,154.
[3]劉學勇,滕遙.合理性教育循環與美育、勞育關系芻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5):21-30.
[4]過勇.本科教育的組織模式:哈佛大學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6(1):64-73.
[5]劉鐵芳.重申語文教育的立人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5(4):15-20.
[6]徐偉,姚蕾.回到原點的思考:大學體育的人文教育規復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4):99-104,108.
[7]張宏斌.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
[8]何海霞.新時期大學精神的迷失和重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8):6-7.
[9]張楚廷.大學人文教育與人的解放[J].高等教育研究,2011(2):1-7.
[10]陳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關系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23-28.
作者:周珍霞 單位:閩北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系
- 上一篇:規范化培訓醫學人文教育實踐思考
- 下一篇: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