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養健康教育課程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2-03-25 03:04:48
導語:社區營養健康教育課程探索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廣州社區營養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為例,著重從社區居民學習方式轉變的視角來探究社區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在互聯網+和移動學習的背景下,開發社區營養與健康教育課程應重點探討以受眾需求為中心的、多元的、與時俱進的課程教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移動學習;社區課程;教育教學手段;營養與健康宣教
移動學習(MobileLearning)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指學習者在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的幫助下,在自由時空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依托的移動終端設備(手機等)必須要能高效呈現出學習的內容并且能提供課程教學者與課程受眾間的互動和交流。因為移動學習是在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基礎上有效結合移動計算技術而帶給課程受眾的全新感受的隨時隨地的學習模式,所以被認為是一種未來的新型學習方式,甚至是終身學習和未來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開發和建設支持移動學習的社區營養健康教育類課程是社區教育的趨勢和發展方向[1-2]。在互聯網+和移動學習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如何運用移動終端改革社區營養健康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本文從社區居民學習方式轉變的視角,對基于移動學習的社區營養健康教育課程開發實施進行了探究。
1社區營養健康類課程現存的問題
由于社區教育屬于非正規教育,不少社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一些社區課程還缺乏嚴格規范的標準和質量評價。部分社區營養與健康教育類課程還存在資源陳舊,知識性不足和數字化學習手段不能響應需求的問題,還有一些社區營養與健康教育課程缺乏前瞻性的建設指導,教育實施沒有依托學習平臺,課程計劃性和針對性不強,缺乏對移動學習的指導[3-4]。
2移動學習的發展與優勢
移動學習(MobileLearning)簡稱為M-learning,是指在終身學習的指導思想之下利用現代通訊終端,如手機、手持終端等設備而進行的遠程學習。M-learning研究與實踐開始于智能手機的普及,當前對移動學習領域進行研究的人數不斷增多,但移動學習尚沒有形成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研究者沒有形成多少經典專著,移動學習的理論更沒有普及和貫徹實施到社區教育與社區課程。愛爾蘭教育家DesmondKeegan的一篇名為“從遠程學習到電子學習,再到移動學習”的研究論文中根據學習形式與手段的不同,把遠程學習分為三個階段。2.1第一階段D-learning(Distancelearning,遠程學習)。遠程學習階段的特點是成功地把教師與學生進行了時空分離,遠程學習模式之下,教與學不再是同步的。課程資源、學習平臺、自助服務以及遠程學習系統在教育教學實施中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遠程學習主要依托傳統的印刷材料和磁盤等媒體技術,教學者和學習者可以通過郵件和電話進行師生聯系。2.2第二階段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電子學習)。電子學習階段的特點是實現了遠程的面授教學(TeachingFace-to-Faceatadistance),這種方式是遠程學習的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在技術上彌補了第一階段遠程學習的某些缺陷。電子學習主要使用視頻會議系統、計算機網絡、衛星電視等技術。E-learning在世界上已實踐了幾十年,目前已經很有成就。譬如,在上世紀的八十至九十年代采用電子學習方式開辦的遍布中國各地的電視大學,還有英國的開放大學等等,都是采用電子學習方式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2.3第三階段M-learning(mobilelearning,移動學習)。移動學習階段的特點是創新性和互聯網+個性更為鮮明,其特點是不被時空所限,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它采用的技術是移動通訊3G、4G甚至5G和藍牙等無線通訊協議。有研究者認為,移動學習的發展已經對傳統的“教育”、“大學”和“課堂”的含義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在未來的移動大學里,學習者能夠在家中、在工作間隙甚至旅途中接受課程,進行自學、獲得學分甚至取得學位。Keegan的“三階段”的理論比起丹麥的Nipper,英國的Bytes,以及澳大利亞的Taylor的“遠程教育的三個發展時代”的理論要更為合理一些,因為它闡述了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在當前并存的事實和現狀。研究者普遍認同M-learning是有效的實現“終身學習”的新方式這一理念。M-learning的著名專家還有GiorgioDaBormida(GiuntiInteractiveLabs),ElenaMurelli(UniversitàCattolicadelSacroCuore),MikeSharples(UniversityofBirmingham),JillAttewell(LSDA)[8]。2.4移動學習的優勢。移動學習最大的優勢是學習者不再被限制在課室和電腦桌前,受眾可以自由自在、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習環境是移動的,甚至教師都是移動的。移動學習實現的技術基礎是移動互聯技術,實現的載體是小型的移動終端[9]?;谝苿訉W習的社區營養健康宣教課程應該具備可攜帶性(Portability),無線性(Wireless)和移動性(Mobility)的特點,指學習者在移動中也可以進行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學習[10-11]。這種移動學習的方式創新了社區課程的模式,也有助于社區課程的開發與研究,還可以建設和運用更多的顆?;慕逃Y源。教師借助社區學院的服務網絡進駐社區,通過移動教學手段拓展教學時空,提升自主學習實效并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開發和管理移動課程和線上宣教,關注“教”與“學”全過程的信息采集,擴大教育受眾,運用現代化教育模式助力社區教育和社區課程的推進。社區教育者通過“移動課程”的開發可以更好地滿足當代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為社區教育和課程探索路徑和方法。
3基于移動學習的社區營養健康教育課程的探索
3.1系統設計能支持移動學習的社區營養與健康類課程。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理想途徑之一,應該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受教育者和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實施動態調整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模式。課程設置以提升居民營養健康素養為導向,圍繞著“大健康”理念開發并管理社區營養與健康類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公共營養、食品安全、養生保健、飲食文化、膳食指導、慢病防治等熱點。3.2配套現有社區營養健康教材開發與管理課程平臺。在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之下,移動學習在滿足市民基本的學習需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支持移動學習的社區課程同樣需要規范的教材做為載體。以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食品系社區營養宣教團隊為例,目前已經開發出版社區營養健康教育類教材包括《社區營養學》、《運動營養與實踐》、《營養配餐設計與實踐》、《從包裝鑒別食品》、《功能性食品開發與應用》,《社區營養與健康教育系列讀本》等。團隊可以依托已開發的課程教材,建設和管理能支持移動學習并能在超星學習通、云課堂、雨課堂或者藍墨云班課等平臺運用推廣的《社區營養》、《運動營養》、《營養配餐與評價》、《食品包裝的大學問》、《功能性食品》等社區課程。3.3通過信息化手段創新社區營養健康教學模式。建設穩定的社區營養與健康教育師資團隊,團隊成員持續開發精品微課和公眾號平臺并持續建設顆?;潭雀叩恼n程資源,提高課程教學資源的質量和數量,運用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保障課程實施質量,提高社區教育教學成效。
4基于移動學習的社區營養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踐
4.1以學習者為中心開發課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宣言》中明確指出:“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高等教育顯然需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視角和模式,國家和高等院校的決策者應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并應將他們視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12]。在當今這個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社區教育的教學方式同樣需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新視角發現問題,用新的模式進行變革?!皩W習者為中心”的含義包括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問題的討論與評估,參與社區課程和教學改革,甚至參與制定政策和課程管理工作。社區教育必須樹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以學習者為本,關注受眾的感受和提升,重視受眾的學習效能,也是當前社區教育工作的重點。推進社區營養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創新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用好顆?;馁Y源,順應互聯網+和M-learning的趨勢,發揮資源優勢,從分析學習者需求入手,致力于移動學習模式的推廣。尊重學習者的個性與興趣,引導發揮學習者的潛能,開發高質量的移動版課件并為受眾搭建好移動學習平臺,創造廣闊、自由的學習空間。4.2強強聯手—協同實踐?;谝苿訉W習的社區營養健康類課程的實施需要與廣州市各社區及廣東省食品學會、廣東省公共營養師協會等強強聯手,協同實踐,共同努力推廣移動學習模式,進而提升廣州市社區居民的營養健康素養與信息化素質,實現專業、行業學會與社區教育的合力。通過專業師資和信息化課程資源進駐社區的方式解決現存的一些問題。4.3實施依托移動端的社區營養健康類課程。在社區教育領域,傳統的社區課程體系往往偏重課程的科普性,教學模式主要是傳統的面授和活動授課,線下的面授模式一般比較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容易產生授課者與學習者交流互動不足的問題,但如果一直采用活動的模式開展教學,教學組織人員又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物力投入。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眾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然發生巨大變革,移動互聯網終端成為學習的重要工具。為了使得營養健康類的課程能更好的適應社區居民的現實需求,必須實踐有前瞻性的,基于移動終端的社區課程,構建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最好使課程便于動態調整,以掌握宣教的主動性?;谝苿訉W習的社區課程的實施既創新了社區教育的模式,又充實了社區教育和服務的內涵,有利于形成“團隊研發+課程實施+信息化素養提升”的社區課程新模式,在提高社區服務和社區教育課程質量方面能取得實效。4.4改革社區課程的評價與設置方式。持續開展社區營養與健康宣傳教育和為市民打造便利的終身學習的環境將是政府和社區教育工作者今后很長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當前尚有不少社區課程的設置和評價過于單一,對課程質量的評估還缺乏科學有效的手段。評價缺乏多樣性就很難適應不同級別和層次的各類社區,尤其是針對一些關鍵知識的知曉率和居民“知、信、行”的反饋統計。筆者認為,為了促進社區課程的質量提升,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即教學管理者、教學實施者和學習者本人都應該對教學活動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13]。在對社區課程進行評價時,采用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評價具有反饋性,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是為了提高學習效能而進行評價,終極目的還是為了滿足學習者的訴求。結合學習者的實際,采用多元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結合“互聯網+教育”的有利政策指導,著重聚焦于加強信息化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融合以移動學習為代表的現代教育理念,通過多元多樣的課程模式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化整合課程資源,綜合運用有利于學習質量提升的新模式、新經驗、新成果,這也是社區教育的必然趨勢。此外還可以推行彈性學習機制,以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為手段,以彈性、個性化的課程為學習內容,以自主學習為特點的開展學習。社區營養與健康的宣教實施彈性學制的重心體現在課程的實施與設置上,彈性的基于移動學習的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既貫徹了以受眾為中心的理念,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靈活性與可選擇性。
參考文獻
[1]朱濤.論廣州社區教育之模式創新[J].職教論壇,2014(18):58-62.
[2]盧德生,賴長春.我國社區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現狀與反思—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職教論壇,2016(12):64-71.
[3]李訓貴主編.廣州市社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13~2014)[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6:46.
[4]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2019-2-21,
[5]張琳捷,羅雯,劉博,等.學習云空間中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動學習自適應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1):83-90.
[6]陳佳.移動學習環境下創客式日語口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1):162-163.
[7]張蕾,任林娜,童昕怡,等.基于雨課堂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應用與探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1):1-5.
[8]JoshuaDanish,JoshuaDanish,CindyE,etal.Onactivitiesandaffordancesformobilelearning[J].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020(1):60.
[9]田亞崇,靳偉.基于二微碼技術的計算機基礎文化課程的教學模式[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20(1);107-108.
[10]石良君.微課程在大學生移動學習中的應用[J].湖北農機化,2019(12):86.
[11]徐新新.“互聯網+”視域下農民大學生移動學習支持服務的創新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0);141-144.
[12]蔡克勇.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1-15.
[13]劉校梅.教育評價的演講[J].東岳論叢,2002,3:137-138.
作者:江津津 梁蘭蘭 黃利華 王英 王歡 潘鳳蓮 單位: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食品系
- 上一篇:美術鑒賞慕課資源與混合式教學研究
- 下一篇:民族地區社區教育服務體系研究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