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鑒賞慕課資源與混合式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25 03:00:55

導語:美術鑒賞慕課資源與混合式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鑒賞慕課資源與混合式教學研究

摘要:本文在“造型引導式”設計表現基礎教學研究的背景下,針對通識教育在課程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以審美修養和立德樹人工作為目標,開展了《美術鑒賞》慕課資源的建設和混合式教學研究;結合設計表現基礎系列課程改革對審美能力培養的需要,對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進行了系統性優化,并嘗試以混合式教學方法替代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建立起基于學堂在線平臺的美術鑒賞系列課程資源及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美術鑒賞;慕課;混合式教學;通識教育

“慕課”是一種大規模開放式的在線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簡稱MOOCs),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根據ClassCentral統計,截至2018年,參與慕課運動的高校超過900所,累計上線課程達1.14萬門。《美術鑒賞》作為河北工業大學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優良的教學傳統和豐碩的教學成果,在河北工業大學的美育建設和建筑與藝術設計專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課程是基于貢布里?!端囆g的故事》的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通過對從史前至20世紀西方藝術發展歷程的梳理,使學生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人的藝術觀點,熟悉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掌握西方藝術流派演變的基本脈絡,提高跨文化思維力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2017年3月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強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河北工業大學組織了首批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申報工作,《美術鑒賞》成為首批資助建設的課程之一,嘗試將貢布里希的藝術理論和大學美育教育相融合,開發適應我國院校大規模在線教育特點的美育類通識教育在線課程。

一、慕課建設思路與方法

首先,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研究框架,根據課程總目標將問題按梯階層次結構進行分解。第一,分析美術鑒賞課程現狀與建設目標之間存在的相關問題,依據各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建立多層次結構模型。第二,以上一級要素為準則對同一層次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并根據其相對重要程度確立模糊矩陣。第三,對網絡精品課程評價要素的分析,確定各相關要素的相對重要度。第四,對所有方案進行研究排序,最終確定課程框架。其次,運用“比較分析法”對國內外主流平臺的相關慕課資源進行調研分析,分別從慕課的定位及目標選擇方面、慕課的制作形式方面對國內外美術鑒賞類課程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明確課程的經典性、通識性、完整性、藝術性的目標定位。慕課定位及目標選擇方面:調研數據結果表明,同類在課程的定位和目標選擇方面主要有兩種趨勢:一是面向美育類通識教育,二是面向學科基礎類專業教育。2017年學堂在線慕課平臺歸屬于藝術設計學科的鑒賞類課程有6門,其中面向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2門,側重審美能力的培養,分別隸屬于兩所985學校、一所211學校;中國大學慕課(愛課程)平臺歸屬藝術設計學科的美術鑒賞類課程有6門,分別歸屬于兩所985、一所211大學和兩所地方大學,全部面向美育類通識教育;國外的同類課程主要面向學科基礎類專業教育,EDX慕課平臺的鑒賞類課程主要有3門,幾乎都側重于專業領域的理論指導與藝術實踐,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依然擁有足夠多的發展空間。為了適應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和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MOOC),同時兼顧校內小規模限制性反轉課堂教學的需要(SPOC),決定了課程定位于目標選擇方面必須強調“經典性”和“通識性”的建設原則。所謂“經典性”是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必須排除個人喜好與主觀經驗對課程內容的影響;所謂“通識性”是指課程定位應建立在適應不同教育背景與受眾人群的多樣化終身學習的基礎上,避免過分強調小規模特定人群的學習體驗。課程以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這部經典著作為理論基礎,使課程獲得超越時空的經典性和權威性,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任務,依據課程設計的系統性、程序性原則,將整個課程按照知識結構分成緒論和九個章節,同時根據每個章節劃分9-10個知識點,共92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對應一個微視頻,各個知識點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以適應慕課學員碎片化的學習時間。課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講述方式解構經典,盡量避免復雜學術術語對初學者帶來不必要的困擾,使其成為能夠適應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年齡階層的學習者的需求。根據“學堂在線”大數據分析顯示,課程學員分布地區比較廣,規模化拓展潛力大。國內生源覆蓋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35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國外生源分別來自北美、歐洲、亞洲、大洋洲等10個國家和地區,課程以大學本科學員為主,已經涵蓋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的各個階段。學員教育水平多樣性,充分體現出課程的“通識性”原則,而這種“通識性”則源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和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通過對西方美術發展歷程的梳理,不斷開闊胸懷和眼界,豐富情感體驗和人文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包含道德意志、情感和世界觀,體現“思政與美育”相融合的教育觀。慕課制作形式方面:對于國內外的11門鑒賞類課程的制作形式分析對比表明,在慕課制作形式方面基本都采用出鏡的課堂授課的形式錄制,制作形式單一,缺乏移動媒體時代的技術特征,很難長時間維系學習者的興趣點與注意力。這就要求慕課制作形式必須堅持“完整性”和“藝術性”,所謂“完整性”是指課程碎片化的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所謂“藝術性”是指制作形式和課程設計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既要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移動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又要符合大規模開放課程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因此“微紀錄片”的制作形式成為最佳的選擇。每個知識點時長盡量控制在3-15分鐘之間,通過運用歷史影片數據、歷史照片、文物、遺跡、美術作品等素材資源進行拍攝,采用Flash動畫與視頻特效剪輯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編輯制作。這種動畫為主的技術手段既有助于進行建筑結構或視覺藝術構成形式方面的演示,又有利于分析理解復雜抽象的美學理念和創作技巧,幫助學習者在移動媒體通訊技術環境下快速融入課程情境。因此“微紀錄片”的制作形式使課程徹底擺脫了傳授式的課堂錄制模式,枯燥的理論講授讓位于更加直觀的影像和動畫演示,這種移動網絡媒體時代的技術特征,使得碎片化的學習體驗成為可能。項目組經過半年的籌備與制作,“慕課”體系逐步成型。2017年12月《美術鑒賞》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開始內部測試。2018年1月15日啟動校選《美術鑒賞》SPOC混合式教學試點項目。2018年3月24日首輪《美術鑒賞》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通過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認證,以隨堂模式在“學堂在線”平臺正式上線。開設時間為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兩個學期,授課對象涵蓋本科各專業及社會學習者。2018年9月《美術鑒賞》配套多媒體課件在“第二十二屆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獎賽”河北賽區作品評選中榮獲三等獎。2019年12月1日《美術鑒賞》成功登陸“學習強國”首頁“每日慕課”,相關視頻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截止至2020年7月28日共開設4個輪次MOOC,兩個輪次的SPOC,共有20654人參與課程學習,實踐證明了《美術鑒賞》所開創的經典性、通識性、完整性、藝術性的課程定位,代表著移動媒體時代慕課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開辟了移動媒體時代全新的學習體驗。

二、混合式教學實踐

混合式教學指的是網絡線上與線下的混合,進一步改進大規模網絡在線教學的局限與不足。如今全國很多高校都在積極利用各類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在此背景下,河北工業大學圍繞《美術鑒賞》課程資源的建設和混合式教學研究工作兩者同步展開。課程的網絡慕課資源主要采用隨堂形式進行推廣,依據混合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的實施。即線上學習慕課視頻及單元練習、線下進行重、難點講解及討論輔導。每個學期的教學環節共11周,線上學時24、線下32學時,具體分為以下四個環節。第一是課前線上導入階段:營造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標導入學習內容,在上課之前必須明確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包括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或者是生活中運用這些經驗,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自我激勵的學習氛圍與環境,釋放學生的創造性需求。第二是課堂講授階段:知識點的反思與內化、重點難點講授、課堂討論、答疑。課堂講授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階段,由于慕課視頻的技術特征,導致了知識點以碎片化的短視頻形式存在,而線下課堂教學是以宏觀的視角將碎片化的知識點連接在一起,彼此之間互為作用,相互依存,片面強調任何一種教學形式都無法發揮在混合式教學中的特點與優勢。第三是課下自主學習:根據課程進度、觀看慕課視頻、完成單元測試。線下自主學習是慕課資源的一大技術特點,擁有高效便捷的網絡技術特征,但會占用大量的課外時間,很容易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刷課”已經成為在線教學的一大負面特征,這就要求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壓縮視頻時間、提升慕課制作技術水平,整合教學內容與凝練知識點,特別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是信息反饋階段:參與線上線下互動討論,為同學提供公開表達藝術觀念的機會。給予關注、認可及鼓勵,通過對學習水平的認可,鼓勵大家盡量參與進來,獲得更多的反饋與評論。課程成績由線上成績和線下作業成績兩個部分組成。線上成績包括線上期末考試成績、視頻單元成績(觀看視頻數量和完成程度)、討論單元成績以及線上作業單元成績占50%。線下成績依據是學生完成期末作業的數量與質量,討論的參與程度、教師考核意見(鑒定),占50%。根據2020年河北工業大學春季學期兩組混合式教學試點班的數據分析表明,線上成績的完成程度比較高,視頻單元與作業單元基本都能夠實現既定的教學任務,討論單元和考試單元的得分率也非常高,從學堂在線提供的大數據曲線來看,學生課外學習效率與參與度比較高,回帖數量達到1985條,討論區參與規模超過92.53%的同平臺課程。線下作業成績通過完成創作的數量和質量來核定,結合平時表現統一評定,主要創作理念、構圖形式、材料運用和創新點等四個方面進行作品水平的綜合評定,采用這種方式評定成績,學生完成作品創作的質量比較高,能夠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既可以發揮出傳統授課的課堂教學優勢,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又充分利用了優質“慕課”資源豐富了學習體驗,包括創作說明在內的系列作品提交率達到98%,出勤率達到98%,根據期末總成績分析優秀率屢創新高,參與學生239人,其中90-100分154人,占比64%;80-89分65人,占比27%;70-79分11人,占比5%;60-69分4人占比2%;0-59分5人,占比2%,順利完成了疫情期間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驗證,圓滿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美術鑒賞》課程在充分研究與吸收國際先進在線開放教育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慕課教學資源建設和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通過對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的解構,賦予課程超越時代和文化的經典特征;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核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講述方式強化了課程的“通識性”特征;以碎片化的知識點和“混合式教學”彌補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以“微紀錄片”的制作形式,開辟了移動媒體時代全新的學習體驗,賦予課程設計“藝術性”,為高校美育建設提供了系統完整的網絡教學資源,希望能夠為相關院校的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建設與混合式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08).

[2]紀九梅.2018慕課發展概要與未來趨勢———以Coursera、edX、學堂在線、Udacity和FutureLearn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9(09).

[3]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04).

[4]姚友明.基于慕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建設、應用與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08).

[5]傅霖.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OOC跨學科學習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9(10).

作者:關鷹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