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6-08 11:13:19

導語:互文性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文性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應用

【摘要】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文本理論,互文性理論以其獨特的思考方法與實踐角度,為商務英語的翻譯教學過程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方法。在該類學科的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把學習作為教學任務的核心和目標,并從多個角度出發,采用一系列開放式的教學方nid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水準的目的,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商務英語領域的翻譯新生代人才。

【關鍵詞】互文性理論;商務英語;翻譯教學

互文,顧名思義就是文本和文本間存在的互文關系;而互文性理論,就是文本和文本之間存在的互文關系的一種理論?;ノ男岳碚搹娬{,不論一個文本是多么的獨立,它都和其它種類的文本有著相互參考的關聯,在交涉的進程中,文本和文本之間有著隊形關系,也就是說,后者傳承了前者。換言之,若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都變成了文本,那么每一個獨立的文本都和它附近的文本有著無盡關系,并且它們之間必定有著某種或多種影響。為了達到深度剖析互文性理論的目的,杰出的敘事學家拉爾德•普林斯用一段話為其下了定義:所謂的互文性指的是一個獨立的、具體的文本和它所引用、吸收、改編、擴充和在整體上進行改變的其它文本間的聯系,通過這一種關系能更方便地理解文本。相像的語類特征和文本特征是文本翻譯中十分重要兩個方面,他們也是哲學觀的辯證發展的一個印證。相似的語類之間存在著極大的關聯性,同時這類文本或者語類間存在的關聯性即被學者稱為互文性。所謂互文性,看重的即為文本和文本間所存在的相互關系,這是因為文本和文本互相影響、彼此轉換。如果想要在英語翻譯中使用互文性這一理論,那么就應該使翻譯文本盡最大可能地使用最佳的表述形式將原始文本想要描述的含義表達出來。不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在語言上,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都有著非常大的差別。要想使翻譯文本與原始文本十分貼合,就要在翻譯中好好利用互文性。自互文性理論被學者提出開始,就一直深受廣大學者群體的關注,同時這一理論也被廣泛使用在許多不同領域的各個研究之中。近幾年,國內的研究學者對于互文性理論在翻譯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同時大量的考察研究應運而生,也漸漸為翻譯學的深入探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本篇文章的重點在于講述互文性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使用,以及該理論為商務英語翻譯帶來了怎樣的作用,進而闡明如何恰當利用該理論來為商務英語翻譯的教學工作帶來實質性的進步,并未翻譯學研究開辟新的世間空間。

1互文性理論和商務英語翻譯的關系

翻譯是對原始文本的二次創作,它同時具有普通文本的創造共性和自己的獨特個性。翻譯文本和原始文本之間天生就存在著互文的聯系。作為語篇最重要的特點,語類是一個發揮其語言的作用來實現某一目的的活動類型。相似性和互文性是語篇所具有的特點,這兩個特點既包含了語義上的相類似,又包含了形式特點的相類似。例如,盡管普通英語和商務英語有著不一樣的交際目標,但兩者的語類的類型可以保持相同。普通英語的應用范圍是日常生活所需英語,涵蓋許多十分口語化的英語表達,這些表達或許不專業,也可能存在歧義。但是它們并不會對日常的英語交流造成大的負擔和不好的后果,只要這些日常表達能夠滿足人們對日常生活中英語的需求就好,所以普通英語比較輕松。相比之下,商務英語的要求就要更加嚴苛。這類英語的應用場合多為職場,涵蓋的內容包括商務活動中所需的商貿、金融、法律條例、規章制度、新聞等。因此,它的特殊的應用場合使得商務英語的語言表述和表達目的等都應十分嚴謹和專業[1]。不一樣的語類帶來的體驗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文章類型的不同對語言風格也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和不同的要求。上午英語的文風獨樹一幟,這是商務英語十分顯著的一個特征。為達到交流和溝通這一目標,商務英語的翻譯的重中之重應該是使用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將原文表述出來,同時要使任何人的溝通既清楚明了,又十分準確。例如,在商務英語中,例如“Thankyouforyourletteroflastmonth.”的表述是不被允許的,而應該表述為“Thankyouforyourletterdated1stJune.”。第一種表述模糊不清,就會造成爭議。所以在這種幾近苛刻的要求下,互文性極大程度地受到商務交際活動的限制,用詞被限定在一個范圍內,不可逾越。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讓商務英語在互文性的影響下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一種新的語類樣式。然而這并非易事,為達到這一目標,商務英語的譯者要擁有海量的知識儲備,從而使翻譯活動中出現的業內詞語和術語清晰準確地表述出來。商務英語是英語學的一個十分特別的應用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互文性只能在上午交流活動中應用,促使了商務英語的新語類的產生。

2互文性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互文性理論的中心是不同的文本產生的影響,并在其關注的范圍內將大量的關聯因素納入其中,進而形成了一種多重對話的層面。2.1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本對話。文章是互文性的主要承載單位,也是互文性理論最根本且最為關鍵的表現方式。文章和文章間的互相對話基本都是通過引用、模仿、使用典故等形式實現的?;ノ男岳碚摫砻?,文章和文章間有著一種互相論證的聯系,每一個文本的出現都是在對其余文本的消化和吸納的基礎上,文章之間互相聯系,并且在時間與空間上是持續變化的,世界上沒有獨立于其它文本而單獨存在的文本。這是因為文化是不能分割開來的一個整體,所有的文本均屬于這個整體的小部分,均和剩余的文本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即為互文性。在大學中開設的英語課程,大都以英文教材、授課參考書、英語討論等多樣的方式為具體的授課媒介,這些媒介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英文授課體系。每一個教學文本都和其它文本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它們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彼此相互影響,相互發生聯系。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和英語教學媒介發生關系的過程,每個學生用自己適用的認知方式和英語教學媒介交流溝通。不同的學生可能會對同一個文本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認知,這和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關,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使得文本意義應運而生。2.2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主體對話。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商務英語翻譯的教學中主體對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樣的主體對話集中表現為學生和老師的對話、學生和學生的對話、學生和網絡資源的對話。在這些對話中,在英文授課中出現最多的對話是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在授課中,學生作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課程的學習,并對教學過程進行全局把控,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引導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同時,老師和學生可以自由討論重要問題,并且和其他人組成團隊共同合作完成任務。課程也可以通過情景假設的形式來進行,在特定的情境中練習英語的使用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發的互聯網時代,學生和網絡資源的對話是隨處可見的,如何合理應用這些信息來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服務是十分必要的一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在線練習,來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同時亦可以通過互聯網來下載教學資料。2.3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對話。所有的教學文章均含有一種或多種文化內容,互文性理論著重強調的文章內容與文章形式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在對文章進行解析的時候要深入思考該文章所處的文化背景。除卻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翻譯者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也需要重視文章中表現或隱藏的文化內容。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翻譯者不斷增加自身的文化沉淀。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讓學生學會用相關的文化來理解并解讀文章,將之前的知識和當前文本的互文性好好利用。

3互文在商務英語翻譯學習中的作用

只有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含義才能對文章展開翻譯工作。商務英語是英語類別中專業性極強的一類,從選詞、詞語含義、句子語法、文體選擇,到文化概念表達,又有著極強的獨特性。正因如此,在翻譯這類英語的時候,翻譯者不僅要有堅實的語言功底,更應該儲備行業知識。只有詳盡考量行業的特質,才能夠既正確理解原文,又運用目標語言中的特定“行話”清晰地將原文表述出來,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3.1互文性理論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英漢語言水平。翻譯行為,是一種十分典型的互文活動。翻譯者的語言功底對翻譯行為的質量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翻譯活動的過程中,翻譯者是原始文本和讀者的聯系紐帶。在這兩種不同語言的轉換過程中,翻譯者自己也在與原作者進行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溝通,并對原文重新構造。作為一種在工作場合中普遍已使用的語言類型,商務英語對用詞、句法都有其獨特的要求。正因如此,該類翻譯活動尤其獨特的標準:詞匯專業、用鋸簡練,文體莊重,格式規范。在該類翻譯活動中,照著詞典直譯是一種錯誤的方式。這個時候,如果翻譯者有海量的專業詞匯和知識儲備,就能夠達到準確翻譯商務文本的目的[2]。正是由于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聯,互文性理論在文本中的作用就是不能被忽視的。和語境的關系十分密切的原始文本和譯文文本不僅僅含有相互隊形的詞語和句子,同時它們在文章中都有其存在的語言環境,只要語言環境適合,就能夠直接用。3.2互文性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習者的文化知識儲備。篇章閱讀不僅僅是熟悉語言規范的過程,也是慢慢累積語料知識的過程。語句是組成一篇文章的要素,一個語句擁有發音規范、語法法則,同時可以闡明某一個詞語在某一語言環境中的具體意義,更為關鍵的是,它蘊藏著多樣的文化相關的知識。只有翻譯者多讀書,才能在腦海中積累起自己的材料,繼而逐漸建起屬于自己的語料庫。翻譯者能夠熟練運用翻譯技巧以后,就可以順利地進行翻譯工作。3.3互文性理論有助于學習者適應兩種語言中互文語篇的結構。商務英語中的文章類型多種多樣,因此它們擁有其特定的意識表現,和不同的篇章構成。因而,翻譯者在重組翻譯文本的時候,不可以套用原始文本的語句機構,而是應該考量文本中各個段落之間的關聯性和目標語言的篇章結構,最后使用讀者對用易接受的方式來將譯文呈現出來。否則,翻譯出來的內容不能讓廣大讀者欣賞到原始篇章的美和價值。3.4互文性閱讀有助于學習者發揮譯者主體性。互文性理論告訴我們,原始篇章和目標語言的篇章也存在互文關系。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首先要互文性的閱覽整篇文章,然后要生產出語文性的目標語言的成果。翻譯者的知識越豐富,對文章的品鑒能力越強,就越能夠進行對原始篇章的重構發揮。

4互文性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4.1實施開放式教學。商務英語翻譯的專業性非常強,要想實施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就應該讓授課理念、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變得更加開放。開放式的授課理念即為,把學生當作主體,向學生提供適宜學習的開放的氣氛,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商業英語的知識素養的培養,并保證教學目的的實現。開放式授課的目標是使老師掙脫教材的思維禁錮,讓老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依據商務文本的不一樣的種類和不一樣的特點對教學內容實施適宜的改編、重組。當然,老師也應該利用好網絡素材和英文原版素材,在其中選取代表性強或者可以為利用的部分增添到授課內容里,來擴充授課內容,使教學更豐富多彩。實施開放式的授課模式,是達到開放式授課、推廣并充分利用互文性理論的不可缺少的方式。作為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商務英語翻譯的課程不能僅僅依靠老師上課時教授的課堂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生將自己融入商務情景里,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使自身知識和將要獲得的知識產生彼此的作用。除卻專業知識,學生也應該培養出商務翻譯的專業素養和職場能力[3]。4.2實現譯者身份的動態轉換。站在互文性的角度上,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可以看作一種跨越語種、跨越專業、跨越文化的活動。學生們不僅僅是文章的閱讀者,更是文章含義的闡明者,也是將文章改編為其他語言的編寫者。如何能夠讓學生成功的意識到這些不同的身份,并進行身份的自由轉換,是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忽視知識的拓寬,要積極地促進學生對各種體裁的文章的深入發掘。老師作為知識的載體,要幫助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讓學生學會自主查閱資料的習慣,來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商務情景下對需要翻譯的文本開展互文性的研讀。作為學生來說,應該要對原始文本的內在含義開展深度分析和思考,以達到譯文文本和原始文本的互相對照和互相影響,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接著,學生應該把不同的翻譯版本進行對比查看,以達到深入理解互文性理論對商務翻譯的具體功能,從而達到不同身份的自由切換。4.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要想要提高學生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能動性和創新能力,就要讓老師幫助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這樣一來,學生對語言的把握能力也會相應提高。作為一種動態性非常高的活動,商務活動中的商務交流會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而變得愈加復雜,因此,只有加大對學生的發散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商務英語翻譯一直發展下去。要實現這一目標,有許多途徑可以利用,例如建立氛圍輕松的授課環境,讓學生能夠勇敢地表述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思考,將學生的潛能全部激發出來。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翻譯同一篇文本,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來翻譯創作,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4]。4.4提倡多元文化的考核方式。對于商務英語來說,考察的方式分為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考察方式非常單一,缺少多種多樣的考查方式,不能夠非??陀^地判定學生的學習狀態。要想實現多種多樣的考查方式,就要綜合考量考試的作用和方式、客體和主體等諸多元素,要從多元化的考試作用和方式、多元化的客體和主體等多個方向來評判;同時對學生的要求相應提高,不僅要使學生靈活掌握商務英語的知識與技能,更要讓學生擁有海量的知識面。同時評價的客體也會改變,它們可以是個人和團體,也能夠是各個事件;評價呢的主體可以是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也可以是老師和學生相互評價。這樣的考查方式的運用,可以十分有效的提高商務英語的翻譯授課成果,并在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上與十分顯著的功效和成果。

5結語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對互文性理論的理解和創造對商務英語的翻譯授課優質分鐘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停下探索的腳步,應該主動更新授課的方式和內容,嘗試使用更加有效的授課手段;根據不同的商務活動的需求,增強學生的翻譯素養,更大程度地實現教學目標,讓更多學生成為更加優秀的商務英語翻譯者。

作者:閆蘇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黃文英.互文性與翻譯教學[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145-147.

[2]羅耀慧.互文性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6).

[3]張博宇.淺談互文性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2(8).

[4]張萌,馬彥芳.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