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教育創新能力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8 05:00:00
導語:人文素質教育創新能力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已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培養一名優秀的醫學生,除了給他傳授醫學理論知識、培養實踐操作能力,還應突出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本文主要論述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深刻剖析了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創新意識
周濟部長在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的講話中說:“今后的各項改革,必須克服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各種障礙,改革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制度、模式和方法,努力營造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環節,通過文理交叉、學科融合,實現課程的有機結合,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睆闹軡块L的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已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培養一名優秀的醫學生,除了給他傳授醫學理論知識、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更應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教育作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培養德高、醫精、學博的高素質創新醫生已是21世紀醫學教育的基本目標。
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所謂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品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
“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處理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會屬性方面的問題。它通過觀念意識、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價值取向和文化修養而展示個人。”中國醫科院院長劉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醫學的使命就是對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的關愛和尊重。反思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更多的注重專才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從而造成醫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這不僅偏離了醫學的本質要求和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也與時代越來越重視“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因此,轉變醫學教育理念,改革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構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刻認識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是培養新世紀合格醫學人才的必然要求。
1.1我國現行醫學教育模式不利于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醫學科學的進步,傳統醫學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首先,現行的醫學教育受制于呆板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其主要表現:
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人文知識的教育,忽視對學生實踐教育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在課程設置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門類偏少、學時比重偏低。其次,由于教學觀念相對滯后,傳統的以課堂傳授知識為基本形式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培養醫科學生整體醫德素質方面還存在著不夠系統、不夠全面、不夠深入的問題。另外,人文素質與專業教育相脫節,就醫學院校而言,沒有將人文知識整合到醫學實踐中,人文教育沒有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而僅僅只是點綴,只是為醫學增加了“文化外衣”。
1.2醫學人文素質是醫學人才必備的素質醫學承接的對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醫學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奧秘的同時,必然包含著對生命的認識,對患者的情感,對人類命運的責任等至關重要的人文態度?,F代社會對一個醫學人才的評價,不再是以業務水準為第一標評,一個人文素質欠缺、缺乏愛心、醫患溝通能力差的醫生,給人類、社會和病人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災難。如果沒有人文素質教育的引導,單純的追求科學技術,不可能具有持續發展的創造力,人將淪為技術的奴隸。醫學與人文的不解之緣,勢必形成對醫學人才的特殊要求,醫學人才的人文素質在醫學人才成長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實踐證明:優秀的醫學人才不僅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未來社會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基本素質主要是由自然科學技術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構成,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高等醫學教育培養醫學人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應該擺在第一位。
1.3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現代高等教育重新提出了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把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擺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認識。社會對醫學發展要求的變化和醫學內涵的不斷拓展,必然提高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引起醫學教育目標的調整,醫學道德和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呈現。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滲透到大學的教育觀念、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課程設置等各個方面。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加強人文教育已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在美國,凡是醫學院學生畢業前,都必須根據醫德《誓言》。
寫一篇自己在畢業后從事醫學工作時在道德觀念、人道主義方面的誓言,才能跨出校門。1999年成立的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制定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該要求強調指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應把“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同“醫學知識”、“臨床技能”一樣作為保證其畢業生具備“基本要求”所規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此外,韓國、日本、英國和德國以及國際教育組織等都對人文教育給予了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由此可見,重視人文素質教育,重視對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已經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而逐漸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大趨勢,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流。
二、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創新已成為時代的標志和潮流。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是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創新能力是指懷疑、批判和調查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不斷提供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能和新發明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創新意識、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完成能力。在醫學教育界,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培養創新能力的緊迫性普遍得到關注。
2.1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新型醫學人才。21世紀的人才必須是有開拓進取精神,必須具有立足于本職工作基礎上的創造思維與創造力。人才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低,高等醫學教育作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體系的基礎,其責任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醫療人才,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醫學院校教育的全過程,這是時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務員之家
2.2創新能力培養是醫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的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和水平來定難度;要學會駕馭案例討論的過程,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生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充分發揮案例教學之長,改變傳統教學的單向或雙向學習為多向學習。
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由于學生對理論觀點的理解程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學生產生不同的認識和觀點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千萬不要隨意地扣帽子、打棒子,否則容易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在討論結果出來時,對于錯誤的觀點,要及時指出錯誤所在和原因;對于一時難以得出結論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深入討論和研究;對于正確的觀點要予以肯定,并要求學生探討得出正確觀點的方法和思路。
2.3案例教學的成績評價和考核要合理要構建以思維狀況的考查為主體的成績評判與考核機制,改變以往那種以知識積累的考查為主體的機制。在公共事務管理案例教學過程中,應著重考量學生分析的步驟是否恰當(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維要點的選擇是否科學、能否抓住重要問題和是否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運用了哪些思維方法以及從什么角度看問題等等。
由于案例討論的發言并不是人人機會均等,正確打分更難,一般給予合格與否即可。
此外,在學生基本掌握分析公共事務管理專業課程的各種案例的能力的時候,任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外以小組的形式去收集整理案例,然后找最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來課堂探討并歸納,這樣可以適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美國溫特貝爾特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
美國課程與教學案例透視—21世紀人類學習的革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高熏芳。師資培育:教學案例的發展與應用策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日)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編],鐘啟泉[譯].現代教育學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論文
- 下一篇:圖書館服務模式演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