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26 04:28:03

導語: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論文

一、一些高職院校對培養目標的狹隘理解

因為高職院校培養方案的特殊性,其培養目標定位為“為社會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樣的定位雖然不錯,但有些高職院校的認識和理解就顯得比較狹隘,將“技術應用型人才”理解為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有的甚至理解為培養所謂“藍領”。在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必然會出現僵化的體制以及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事實上,高職院校在培養理念方面,過分強調人才的職業技術本位,要求學生注重專業技能和實際應用;與之相關,在專業設置方面,就會出現重理輕文現象,重視那些實用的、講究技術效率的專業和課程,而輕視文化素質和精神發展的課程。再就是高校領導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如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開設的文化素質課量偏少,或者因人隨意設課等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學校重視不夠或認識不足。對這種崇尚技術理性、忽視主體性思,重視專業技術教育、輕人文素質培養的現象,愛因斯坦早就表示了自己的憂慮:“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盵1]而且我們也知道,這種單一的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對人才需求標準的不斷提高。有一份調查報告表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要求最強,通用能力次之,專業崗位技能又次之”。[2]也就是說,技術過硬只是能力的一個方面,員工的潛在能力還需依靠文化素質教育,而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知識轉化能力,全面提升人們的潛力,促進人各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為了促進高職院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在組織設計教學工作時,不能完全根據上級的“任務”要求或者學校管理者自身的主觀認識,而是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接受特點等來設計課程并組織教育。當然,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相關制度的建立與保障,目前多數學校在專業教學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情況尚處于起步與摸索階段,學校沒有相應的考核與獎懲標準,缺乏制度支撐,結果導致教師的積極性受挫。在專業教學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最持久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夠保證其實施效果;這就需要學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辦學目標,制定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文化素質綜合教育的總體規劃,把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學校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并制定相關的課程設置,師資配備,以及保障文化素質教育正常實施的規章和責任制度,使這項工作能在制度上得到保證。

二、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師資不足,這是文化素質教育發展出現瓶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從事文化素質教育的師資數量上的欠缺,這是因為高職院校大多數的專業設計屬于理工科,而人文社科類型的教師較少;再就是這兩類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也不能滿足實施綜合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尤其是理工科教師普遍存在人文素養的缺乏,這肯定會影響學生接受全面文化素質的熏陶。一些高職院校在師資建設方面,提倡所謂的“雙師型”教師,把培養建設的重點放在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上,通過組織相關專業教師進行技能培訓,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但相反的是,專業教師的文化素質培訓卻很少。這種現象不僅不利于專業教師主動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反而更會容易導致其思維的唯專業化傾向。而且有些文化素質課教師會認為他們所學無用武之地,有的轉行從事行政工作,更有甚者為了適應專業技能教學的“趨勢”,放棄了原先的所學專業轉向專業課程的教學。我們知道,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既是先行者,也是主導者,尤其是在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教師更是示范者,起著榜樣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示范作用必將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開展和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有一支穩定的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是首要條件。在學校內部建設文化素質教育師資庫,要充分挖掘內部力量,還可以聘請外校兼職教師,同時積極建設虛擬師資庫,讓學生能從媒體資源庫中進行自學。再就是將專業課教師與文化素質教師二者統一起來,而不是對立,因為盡管二者教學任務不同,但他們培養目標卻是完全一致的。那么,高職院校在進行師資培訓時,不僅要注重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同時也要對其進行文化素質的培訓。同樣,對文化素質課教師不僅要提高其文化素養,專業素養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素質教師的安排和配備上也要有所側重,可以根據專業教師的職稱和年齡分布,讓不同的教師承擔不同的教育任務。比方選擇職稱高和年長的教師作為專業教學中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主力,這是因為老教師寬厚的知識與豐富的閱歷、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等都有利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向上發展。而職稱低的年輕教師則可以承擔以第二課堂、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形式的文化素質教育任務。

三、從學生這個層面來看,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容樂觀,大部分專業院校的學生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對于自身成長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兩類:一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過3+2考試招收的三校生(中專、職業高中和技校生),并且相當部分高職院校的主要生源是職高和中專學生。這類生源對高職教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高職教育不像普通高校教育那樣重視全面素質的提高,而認為高職教育僅是技能的培訓和學習,于是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對文化素質課程的學習態度相對消極,倒是對一些與就業直接有關的專業技能訓練和考證考級更為熱衷。一些院校的文化素質課程大多是選修課,相對必修課來說,選修課不太重要,而且也是容易過關的課程,因為學生不會去重視,更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投入。這種學習的實用功利主義思想往往使學生在文化素質教育中處于被動地位,從而導致學生有一定的職業技能,但理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文化素質相對低下。張豈之教授說:“素質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什么?簡潔地歸納就是人的全而發展?!盵3]誠然,高職教育應該也必須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但如果過分強調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文化素的培養,那么學生只不過是一個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工具人,而不能成為適應時展變化的高素質人才。而現代科技呈現出來的綜合性發展趨勢,使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這兩方面逐漸結合并滲透,因此,如果要全面掌握現代科技與專業知識,必須要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識背景,否則是很難做到的,這就需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與發展的主人。首先是讓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新創業精神。再就是在教育活動中,辯證認識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作為認識的主體與學習的主人在其全面發展過程中始終起決定作用。因此,學校下大功夫進行引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與發展的主人是專業技能教學中文化素質教育長足發展的立足點。缺乏一定文化素質而僅僅進行簡單的技能訓練,只能使高職教育走向歧途,而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均衡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才是高職畢業生今后就業及未來全而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作者:汪建家工作單位: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慈山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