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26 04:43:56
導語:醫學院人文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現代醫學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挑戰
現代醫學治療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務人員不僅要具備高超的醫療技術,而且還要具備較高的醫學人文素質,例如高尚的醫德品質,辯證靈活的醫患溝通技巧,應變自如的醫療法規知識以及心理、社會服務能力等。同時,對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給醫學生傳授自然科學知識、醫學知識和技能,還要給醫學生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提高醫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這是國際高等醫學教育重視人文教育和課程綜合化發展的新趨勢,滿足和應對了現代醫學對治療的新要求和新挑戰。
2中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目標
為進一步提高醫學教學質量,規范醫學教育管理,教育部、原衛生部委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制訂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方案[教高〔2008〕9號](以下簡稱《標準》)。改革目標充分體現了以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為標準,轉變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包含七個領域,其中第一條就是“醫學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并認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1]是醫療實踐的核心。
2.1《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依據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計劃
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或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必須依據國家醫藥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及醫學科學發展,不斷進行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的改革,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課程計劃必須體現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和發展個性的原則,課程設置應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者之間的比例可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而確定。
2.2《標準》對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做了明確的規定
[2]①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行為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倫理學課程(包括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學、社會醫學、醫學社會學、衛生事業管理等學科),以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②醫學教育面對國際趨勢、國內環境和社會的期待,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包括文學藝術類、醫學史等學科)的目標和內容作出了規定: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能夠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
2.3《標準》對本科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
醫學院校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貫徹《標準》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就要轉變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意識,加強對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構建,優化課程結構,整合課程內容,增加人文課程學時比重,改變教師的傳統觀念,通過課程教育、評價考核和教師的引導,強調人文素養對醫學的重要性,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以此達到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目標。
3構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3.1整合人文學科課程體系結構
我國醫學院校目前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人文類課程設置門類較少,課時安排比重整體偏少,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3]以學科為中心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會受醫學專業課程課時數的限制,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教育的課時難免會受影響。解決人文素質教育課時不足的一個途徑是在公共課程和基礎醫學課程階段,注重早期臨床人文素質教育,增設臨床醫學人文類課程,讓醫學生較早接受臨床醫學人文教育,增強其作為一名醫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F代醫學教育培養方案要求重新審視教學體系結構,設計人文素養模塊化教學體系,適當調整課程學時,構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板塊,形成一個系統性、實用化、多角度的立體教學體系。[4]必修課板塊設置思想政治課、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和醫學專業課四大模塊;選修課板塊設置限定性選修課和非限定性選修課兩個模塊。為了實現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大板塊之間交融設置課程的立體教學體系,可以增加非限定性選修課的學科課程比例。
3.2加強人文學科課程內容融合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要注重與專業課程內容的交融教學,人文教育要結合不同學習階段,開展側重點不同的特點教學。在醫學基礎課程教學階段,講授醫學人文素質課程基礎的同時,以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分析醫學領域的社會現實問題,讓醫學生積極開展課內討論和課外社會調查的學習模式,減少純理論式的灌輸式教學。如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可以開展課堂情景教學,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導醫學生學習如何處理醫患關系,如何處理醫患糾紛,培養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提高其對醫學倫理學、醫學相關法規和醫院各種制度的認識。在臨床專業課程教學階段,充分利用醫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組織醫學生到社區開展健康咨詢或體檢等公益實踐活動,鼓勵醫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注重醫學專業知識學習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將醫學職業態度和對待生命的態度,融合到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探索醫學課程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整合,即在醫學課程中加入人文素質課程的內容,融醫學與人文為一體的系統整合式課程體系。
3.3構建人文社科學位管理模式
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模式,可以激發醫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學分制管理為導向,創建醫學與人文學科的雙學位管理制度,以鼓勵醫學生多選修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分達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通過頒發雙學位的形式,促使醫學生主動學習、健康發展,彌補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體系不合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課時少的不足,體現科學管理與醫學生自我發展理念的結合。學分制管理,要貫徹“前期趨同,科學管理;后期分化,同步進行”的原則。對于高年級的醫學生,可以按照以前的教育模式進行,選修的人文學科學分,可以積累到畢業后有效計算,實行科學化的長效管理,等積累夠規定要求學分后,學校補發雙學位畢業證,實行終身制的積累記分制度。對低年級醫學生,實行與高年級醫學生同步進行改革的分化教學,鼓勵醫學生系統性地學習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充分選修限定性與非限定性課程,利用晚間或周末上課,有效積累學分。
3.4建立人文學科實踐教學環節
醫學人文素質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培養醫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社會實踐教學檢驗學校教育的成敗。學生只有通過人文素質實踐教學環節,才能理解患者對“卓越醫生”醫德醫術的渴望,對軀體與精神健康的期盼,對看病難、醫療費用趨漲的無奈,體會到醫生與患者和諧相處和交流對治療的重要作用。醫學人文素質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要形成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不能與醫學臨床實習混為一談,要以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拓展為核心,以加強醫學生科學思維、社會體驗調研及創新精神的培養為目的,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內化與升華。[5]以兒童福利院、養老院、居民社區和環境監測站等作為醫學人文素質實踐教學基地,讓醫學生深刻感受醫學人文與社會的關聯性,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3.5完善人文素質考核評價體系
應用考試方式對醫學人文課程進行考核評價,檢驗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提高的程度,缺乏全面反映醫學生真實人文修養水平的科學性,反而會給醫學生一個錯誤的學習導向,使醫學生投入較大的精力關注于人文課程知識的記憶和應付考核,丟掉了人文素質教育問題本質性的學習與思考。因此,改革人文素質教育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加強與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提倡人文課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評價,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考核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較強的現實性及相對的科學性。[6]例如,在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中,通過教師授課、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社會調查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考查醫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是否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是否能真正做到關愛生命和理解患者的疾苦,給醫學生一個綜合的人文素質考核評價,比考試考核得到的醫學生醫學人文課程的成績,對判斷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理解程度,有更大的可信性。
3.6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師資建設
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人文素質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需要一批專職從事人文社科教學的教師,需要構建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理論知識體系,建設一批人文知識和專業臨床醫學知識都融會貫通的教師隊伍,共同參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學中要注重解決人文醫學教育的實際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創造交流平臺,針對人文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合理配置師資力量,鼓勵教師集思廣益,互相取長補短,發揮教師的優勢教學特點,以保證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質量。人文素質是個體后天環境、家庭影響和學校教育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思想體系,通過人的外在行為體現的素養。人的素質不是單一要素的產物,而是由多重要素構成的綜合體系,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是提高醫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醫學生需要結合專業特點,具備法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文學和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按照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從七個領域,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敬業精神,促使醫學生學會了解和理解人,掌握與人交流溝通的本領,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發揚傳統的醫學人道主義精神,加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尚德博學、慎思篤行、求真務實、勵志創新”,用所學專業知識發揚“篤學精術,修德濟人”的精神,造福于人類。
作者:任天波徐萍風工作單位:寧夏醫科大學人文社科部
- 上一篇: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論文
- 下一篇: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