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水平高職學生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6 03:31:21
導語:教育水平高職學生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職學校素質教育的現狀
高等職業院校受生源水平層次以及社會就業壓力的影響,對于學生素質教育的關注程度不夠,往往存在重理輕文的現象。這就必然會影響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其潛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概念模糊,缺乏正確的認識我們總是在談論著素質教育,究竟何謂素質教育?我國目前尚有較龐大的人群對此概念模糊不清。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是指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逼浔举|是培養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學習人文知識并將其內化為一種品質的重要途徑,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培養的基礎。核心是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引導人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能夠正確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及現實問題。具體來說,包含了思想政治造詣、文化造詣、工作能力造詣、身心造詣等多個方面。正是由于概念的模糊,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對于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并沒有充分的認識,而學生對素質教育的內涵也一樣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對江西省三所高職學校學生的調查問卷中顯示,半數以上的同學表示不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只有少部分同學表示了解一些內容,大多數都是將學校的思政課程以及文化活動理解為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學生本人以及學校方面都存在對素質教育定位不準,缺乏系統性認識的問題。
(二)發展不均衡,過分強調技能培養,忽視人文素質教育自20世紀末,人們開始關注素質教育,絕大部分關于素質教育方面的研究,都會提到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眼下,我國高職學生人文造詣匱乏,人文素養情況普遍呈現下滑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人文學識的廣泛缺乏,加上語文根基較差,導致他們時有錯字,詞不達意;
(2)缺乏人文情感,對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正義感,與人發生意見分歧時,常常抱怨對方并積極進行還擊,甚而會采用武力途徑來解決問題;
(3)人生觀和價值觀錯位,思想偏激,理想信念淡薄,蒙昧主義和急功近利意識較強,將自我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對錢財、權能、社會地位的追逐上,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學校方面,因為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職業教育培育的是具備某些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所以學校往往過度看重對專業技術的培育,無形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上忽略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導致職業教育逐步變質為一種目光短淺的職業培訓,這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育極為不利。第二,在學生方面,因為生源參差不齊,基礎教育欠缺,文化素養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上就業壓力大,導致學生積極投入職業技能的學習,但是對人文素養課程的學習熱情不高。學校的投入和學生本人意愿的偏差無形中導致了教育水平發展的不平衡,即過分強調技能培養,忽視人文素質教育。
(三)素質教育內容有待充實完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談到職業教育時強調,要“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由此可見,企業文化的導入,是職業院校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條件。通過對三所高職學校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前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更多地還停留在思想層面,企業文化的導入還未得到全員的重視,沒有有效地實施,這在我們的高職教育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國內各職業院校也相繼在探索適合自己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將企業文化引入學校教育,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對于如何有效將企業文化導入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問題,國家已經給予了方向性的引導,但具體的實施方案,各職業學校尚在探索,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機制。
高等職業院校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術人才,因此,職業院校一定要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職業院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充分了解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以及行業的技術水平。同時,職業院校還要在學習、生活的細節中融入企業文化,將其導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增強學校競爭力。這樣能使學生從潛意識里實現由“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滿足社會需求,克服“就業難”和“難就業”的現實問題。提升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樹立科學的文化素質教育觀念,合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高等職業院校是為社會和生產第一線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決不能簡單地與職業培訓等同起來,而應當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高超專業技能、深厚文化底蘊、健全人格和正確道德觀念的人才。要以核心價值觀來引領職業院校發展,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不是純粹的教育格式或類別,因此,每位教師都需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和教書育人的觀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鼓勵專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啟發創造性思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中,綜合考慮文理配置,將職業能力培養與人文素質課程設置融合起來。職業院校要與企業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與企業文化融于一體的課程體系。
(二)建成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先決條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促進職業院校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優化師資隊伍,已成為學校建設的當務之急。學校加大對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不能將引進人文專業教師視為唯一途徑,而應當在引進教師的同時,加強對其他專業教師素質的培養,使教師隊伍整體向高素質化發展,師德崇高同時人文修養俱佳。同時,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才互相交流學習,也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的良好途徑。因此,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不僅要注重教師學歷水平的提升、專業技術能力水平的培養,還要注重教師的人文修養水平的提高,使教師在專業教育中無意識地穿插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追求真、善、美,使得知識、能力、素養共同提升,以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大多數職業院校建校時間短,歷史文化積淀單薄,人文氣氛淡薄。各職業院校目前尚在建設期,多數職業院校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在實習實訓場地的建設上,在圖書館、文化場館、人文景觀設施的建設上投入相對較少,人文類圖書資料、學生文化活動平臺匱乏,校園人文素質教育氛圍較淡。校園文化建設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在管理上,要抓好學風、校風、教風建設,身體力行傳遞人文精神;同時從日常行為習慣入手,加強職業素質教育,以企業的標準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和習慣,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提高職業素質。在經費投入上,通過加大經費投入的力度,抓好學校圖書資料、教學設施、人文景觀的建設。在校園活動上,舉辦文化藝術節、各類知識講座、各類競賽活動等;同時鼓勵學生社團的發展,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發揮主體作用,得到各方面的鍛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構建素質教育評價標準素質教育是高職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評價是檢驗高職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環節,合理的評價標準能給高職教學活動指引正確方向,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由于素質教育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學生心理活動和日常生活的表現上,具有復雜性、隱藏性,難以在短期內做到全面合理的量化考核,所以其評價標準的形式可采取多樣化的綜合分析??蓪⒃谛I彤厴I生的心理測試、問卷調查等形式結合起來考核評價。同時,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學校文化建設的情況等都可作為素質教育評價的依據。
作者:胡麗琴陳少華
- 上一篇:幼教課堂教學素質教育論文
- 下一篇:實踐能力與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