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6 11:12:35

導語:大學體育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體育素質教育論文

一、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

體育教學要求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正是素質教育要求的結果。素質教育同樣是追求人才整體全面的發展,希望使學生在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等都得到發展。這就是大學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相互結合相互呼應。大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轉折點。大學不同于小學、初高中的教學,大學主要在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這就更加要求大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質教育,不單單是書本知識的傳授。尤其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這更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學過程。在大學中,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這樣學生就會出現一系列帶有他們各自獨特特性的問題出現。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會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產生各種情緒,而導致各種思想以及心理問題。在大學這個階段,在即將步入社會這個重要的時期,體育教師更加應該重視學生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生活習慣等內在素質的培養和塑造,這將直接關系到即將步入社會這一代青年人的整體素質,也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所以,在大學的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對于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體育教學中素質教育如何實施

(一)教師以身作則,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教師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嚴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則。教師是素質教育實施的載體,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老師來實施于學生。因此,教師就應該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準則,在體育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的體育活動。通過各類活動的組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德等方面進行教育。并且能夠通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在教師積極的響應素質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且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在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領和指導。大學生一般在20-24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對這個社會以及各個方面有了一定的認知。對于學生已有思想的改變是十分困難的,所以這就更加要求在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以素質教育的目標為自己的行為導向,去指引、開導學生。根據學生自身的心理、身體特點去安排課堂,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轉變體育教學思想

現在的體育課的教學,要改變以往的思想,改變傳統的只以教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能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師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獨立組織管理、以及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培養新時代有能力的接班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鍛煉學生自我,培養頑強的意志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教學的課程中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這才是新時代的需要。比如來說,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以老師為中心,聽從老師的管理。但是在大學中,需要做到聽從老師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潛能。在課上,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發的組織一些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就可以鍛煉學生自身的組織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再比如,老師可以組織一些分組的比賽或者游戲,讓學生體會到團結的力量,認識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學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基本素質,并且具有較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能吃苦耐勞、有戰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有較強的組織觀念和服從意識,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寬容與忍耐等等,就能適應社會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

(三)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

體育課的主要內容需要按照課程設置進行分階段教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會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學內容會有所不同和側重。在大學的體育課的教學中,應該打破原有的以競技項目為主要的教學模式?,F代的體育課程,不應該是僅僅單純的以技術為教學內容,老師應該根據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適當的安排一些集體的團隊性的活動,或者安排一些適宜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論對各項技術的學習,還是在精神層面上:例如團隊意識的培養,協作能力的提高,都可以消化和吸收。同時,不僅在課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練習和活動,在學生的業余時間也應該開展多樣的體育活動,組織不同類型的球類競賽。既是全面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又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興趣、習慣和適應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素質教育延伸的有效途徑,能為今后適應社會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王昭謝湘元魏強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