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7 10:27:42

導語: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摘要:中國的詩教傳統,具有強烈的教化功能,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民辦高校,傳承和弘揚詩教傳統,依托詩教這一中心載體涵養師生人文素質,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將起到極大的作用。民辦高校應該把詩教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民辦高校課程體系;把詩教文化注入校園環境布置,營造濃濃的詩詞文化氛圍;創新詩教活動方式和載體,拓展詩詞進校園活動,以此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詩教;民辦高校;素質教育;特色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詩歌興盛,詩教傳統歷史悠久,彌足珍貴。詩教最早見于西漢儒家典籍《禮記》?!抖Y記》記載:“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1]?!痹娊蹋鸪醮笾率侵赶颉对娊洝匪邆涞摹皽厝岫睾瘛钡慕逃齼r值,以后逐步指向詩歌的教育功用。自孔子教詩以來,寓禮于樂,寓教于詩的詩教成為儒家的文化傳統,綿延至今,詩歌的“興觀群怨”作用及價值被當代社會重新認識,成為新世紀素質教育的普遍共識。2016年,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收視率節節攀升,受到社會民眾廣泛關注和好評,就是很好的例證。當下,富有教化功能的詩教仍然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在當今之高校,承擔著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讓詩教重歸大學校園已成為人們的共同期待。而作為占據中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民辦高校,傳承和弘揚詩教傳統,依托詩教這一中心載體涵養師生人文素質,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既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也是大有可為的幸事。

一、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民辦高校的歷史使命和重要職責一般來說,大學主要功能雖有不同看法,但主要還是包含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培育、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這四大方面。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大學要與時俱進,大力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提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2]。《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明確提出:“(大學)必須進行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以使目前這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價值危機的社會可以超越一味地經濟考慮,而注重深層次道德和精神問題[3]”。如此說來,因為大學肩負著道德和文化精神教育的神圣使命,比照當下,大學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重任在肩,面臨嚴峻挑戰。自古以來,中國素重詩教,詩詞文化教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悠久傳統。詩歌輔助教化這一優良傳統,寄托了中華民族邁向將來的人文精神,賦予了中華民族開啟新未來的源動力。目前,我國的社會文化向傳統回歸。精神不斷,民族永存。中華詩詞蘊含異常豐富的人文精神,譬如理想追求、人生智慧等等歷久彌新,都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只有通過不斷的誦讀和學習,才能領悟古代圣賢哲人心得智慧,實現文化傳承,提升自我境界。重視并進一步加強詩教,讓詩教成為承繼優秀人文傳統手段,成為啟迪智慧、豐富情感和充實生活的重要載體,成為塑造中華民族人文特征的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徑,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紐帶,無疑是當代大學探索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正確方向??鬃影选对姟氛撌鰹椤芭d、觀、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可以“多識”,說明“提高弟子的綜合素質為孔子實施詩教的基本目的[4]”。在“詩教”的功能方面,間接指出了學《詩》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當下,在復興人文精神方面,中國人擁有相通的文化基因,親近傳統,誦背經典,繼承優秀傳統精華,這既是教育本質要求的回歸,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方面。作為中國優秀傳統代表之一的詩教,應該在大學中發揮復興傳統文化的作用。詩教對豐富大學生的感情和精神世界,擁有幸福人生,培養健全個性和獨立人格,特別是使學生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基來自何方,非常有益。這既是一個教育層面的問題,又是關乎民族的后續發展的重大命題。因此,民辦高校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既是大學功能的使然,也是其歷史使命和重要職責,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作為傳承創新文化的重要堡壘的民辦高校,應該主動承擔起傳承創新文化這一神圣職責,主動順應歷史使命。(二)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一般而言,詩教,是依托我國傳統詩詞這一載體,通過誦讀、吟唱和創作對國民進行理想信念、人生價值、道德修養、愛國主義等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有修養有道德而又溫柔敦厚的公民。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5]”。重視詩教,涵養大學生健全人格和高雅品位,以詩教為中心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民辦高校培養有理想、有情感、有敏感審美能力、有人文關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徑。詩詞教育浸潤著中華文化母體的胎氣,傳統詩教正是與民族性格水乳交融而源遠流長。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一種人格修養、生活態度及人生價值觀的教育,是將好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文化熏陶和個人感悟內化為情操和氣質,其目的在于學習人文知識,陶冶人文精神,領悟人文思想,活用人文手段,培養人文素質,塑造人文精神。深化大學生對民族性格和傳統延續的深刻認識,民辦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時候,要考慮和重視對傳統詩教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三)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扭轉大學生重技術技能輕人文涵養的當務之急。民辦高校主要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功利色彩、職業傾向和就業導向非常突出。經調查,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普遍存在重技術技能學習提升、輕人文素質涵養的問題。為了扭轉這種傾向,民辦高校實施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勢在必行的,任務繁重。中華詩教源遠流長,具有深刻的藝術性和高度的科學性。詩教在促進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作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詩教,在促進大學生的和諧發展中,具有提高語言、激發情感、塑造人格等價值。只要發揮得當,就足以起到完善情感、凈化心靈和協調行為的人文教化作用。民辦高校需要用凝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詩教來感召大學生,使他們得到美感的愉悅同時,指引他們去參悟宇宙和人生奧秘。大學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要指導大學生帶著悲憫之心感悟古今中外的偉大詩作,理解詩歌的真諦,帶領學生領會到詩中豐富的人生哲理,引發學生心靈的共鳴,喚醒他們的精神自覺和創造意識??梢哉f,人文素養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民辦高校的教育者要在教育理念上樹立人文、技術技能與科學并重的思想,這是現代教育所要求的。要摒棄過去那種重技術技能輕人文的做法,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真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改革課程體系,開好過去一些不被重視的詩詞修養相關的人文學科。民辦高校要本著對時代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大力開展以詩教為中心的人文素質教育,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大學的各項工作和活動中去,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讓他們成為有才氣、有追求、有夢想的大寫的現代人。詩歌是一種精粹的語言文化和藝術,能傳遞出詩人內心感情,更趨于精神給養,是浸潤純善求真的性靈的好載體,是改變大學生過于追求世俗功利的良藥?!安粚W詩,無以言”,此處的“詩”,就是《詩經》。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詩歌在古代中國起到了宗教的作用,成為古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重要部分,既是審美,又起到教化人心的深刻用處。然而,時下這種充滿物質叫囂的時代,這種傾向虛榮輕浮的社會,讓曾經的大學象牙塔也難幸免,學術研究變得過于浮躁。大學要辯證地看待回歸傳統詩教,就是要用這些“無用”之用,實現當今的“大用”。筆者以為,方今的大學生要多學習一些“無用之用”的知識,來增長自我修為,提升良善心性。作為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三觀正在定格中,讓他們多掌握一些“無用之用”的學問和智慧,有利于他們順利邁入“精神成人”的大堂。(四)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打造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相較于公辦老校,民辦高校因建校時間短,文化積淀不厚。依托詩教這一重要的文化載體,開展詩詞進校園系列活動,對于民辦高校豐富大學文化,建設書香校園,提升學生才氣和校園文氣大有裨益。《毛詩》有記載:“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6]”。我國詩教的豐富內涵在《毛詩序》等論著中有十分明確的論述,許多如“思無邪”、“溫柔敦厚”、“興觀群怨”等命題與概念,至今澤被后人。我國詩詞名作名句境界高遠、大氣蓬勃、意蘊深厚,大學生讀得多了,便會自然而然深受熏染,涵養漸成。從《詩經》到《楚辭》,從屈原到杜甫,從白居易到龔自珍,從兩宋詞到元明清詩詞乃至于近現代的詩歌,無不浸透了強烈的自律自強的情懷、愛國的感情和憂國憂民的思想。優秀詩篇有著精練的語言和美好的意境,包含人生的經驗和社會的本質,飽含真情實感和偉大精神,處處閃耀著思想和哲理的光芒。因此,我國的詩教不僅可以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增長才德,還為復興中華詩詞文化,為繁榮民辦高校文化,完全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從孔子以來很早就形成了以《詩》為中心的教學傳統,人們謂之“詩教”??鬃泳弁街v學,把《詩》作為教授學生的六門主課——“六藝”之一,開創了詩教的先河。從本質上來說,詩教其實就是人文素質教育。對此,儒家宗師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第十六》)“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第十七》)顯然在孔子看來,詩教對于受教育者而言是一種基礎性的、必需的教育??资ト颂岢?,《詩》可以興觀群怨。的確,詩歌是能陶冶讀者的性情,通過讀詩,可以認識社會,交流思想,批評時弊,促進社會和諧。詩會影響人們的精神意識,詩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教化。詩歌語言精練、聲韻優美、飽含情感和哲理,具有其他文學形式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和藝術魅力。也就是說,與其他的文學作品相比,詩歌在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意義。我國數千年的教育演變歷史顯示,詩教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詩歌精神對提高大學生思想覺悟、氣質修養、個性品格以及審美力、創造力會產生重要影響。所以,現代高等教育,應把詩教納入大學主流文化建設的框架內,作為一項文化建設工程來抓。筆者結合實踐探索,以詩教為中心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可從三大方面著手開展。(一)把詩教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民辦高校課程體系。根本之策,在于上下聯動,在于上級部門和學校師生的重視。作為民辦高校的上級主管部門,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落實國家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文件精神,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把詩教納入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方案制定、開展素質課程教學改革、課程體系建設范疇,對詩教文化活動進行引導和規范。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各民辦高校結合本地和學校實際,可以詩教為中心,實施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改革工程,挖掘各地詩詞文化資源,弘揚文化傳統,建設課程新體系,提高大學生人文涵養。針對當前民辦高校文科課程設置的凌亂狀況,創新課程設置,注重內容的綜合,抓好課程體系的建設。以詩教為中心,注重內容的故事性、教育性及趣味性,寓教于樂,在輕松快樂中學習知識,受到人文熏陶。眾所周知,從《詩經》、楚辭到漢樂府,從唐宋詩詞到近現代的詩歌,都有許多可讀可學的經典作品,它們都是進行詩教的極其豐富的資源。同時,還可以發揮地方獨特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收集、挖掘本土詩詞文化資源,編制成適合本校實際和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開設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經典課程,熏德育才,并在詩詞教育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拓展、豐富資源,綻放出詩詞教育的新活力。(二)把詩教文化注入書香校園的環境布置,營造濃濃的詩詞文化氛圍。恒久之策,在于校園物理環境的文化熏陶和日常的詩詞文化的浸潤。薪火相承的古今詩詞,主題一脈相續,例如勤政愛民、家國憂患、修身齊家、勤學篤行、清廉自省、惜時愛物等等,都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理當成為大學生立德養氣的寶貴精神養料。民辦高校要重視校園文化載體建設,詩化美化校園環境,讓校園處處都散發著詩的芬芳。精選歷代著名詩詞或地方名人名詩結合校園物質文化載體規劃建設,開辟詩墻,建好詩詞文化長廊,培育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打造文化精品。當前,我國多數民辦高校建校時間較短,新建或待建的地方較多,因此,民辦高校校園建設中,還可以考慮在校園草坪、空地處設置詩詞文化載體,鑲嵌詩詞名句和書法對聯,營造濃厚的詩香氛圍,讓校園充溢濃濃的詩意。這些好做法在國內外比較常見,許多高校、中小學校和地方文化公園都建設了一些詩詞文化景觀,民辦高校值得去學習借鑒。(三)創新詩教活動方式和載體,拓展詩詞進校園活動。一般說來,詩教活動要落地生根,關鍵還是要注重人才培養,搞好載體建設。民辦高校積極爭取詩詞協會諸如中華詩詞學會等組織的指導和支持,申報創建詩教先進示范單位。要著手培養一批詩詞骨干,通過骨干影響帶動,引導廣大學生愛上詩詞,提高他們對詩詞學習寫作的興趣。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既重視知識講授,又要根據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不同特點,突出此課程的應用性,變普通的欣賞課例如“唐宋詩詞欣賞”選修課為語言材料的運用課。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突出能力目標,如要求學生能在日常語文實踐中引用甚至化用詩句,能用一定技巧有感情地朗誦詩詞,能演唱詩詞歌曲等??紤]到民辦高校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可結合不同的專業需求,每一項目標又分成兩個層次,實施分層次教學。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選取符合學生的生活需要、貼近學生思想情感的內容,如愛國主義、友情、愛情等題材,學唱詩詞改編的歌曲,提高學習興趣。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既要有課堂中的詩教課程教育,又要有課外的師生互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諸如博客、微信、手機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充分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利用其他一切教學補充手段進行教學,諸如開設各種有關詩教內容的講座、詩吟誦、欣賞與寫作講座、侃詩沙龍、詩詞知識賽、創作比賽等第二課堂以及開設網絡詩詞教學課程等,通過這些開放性的教學手段,形成強烈的詩教氛圍,使學生改變以往被動受教的角色,能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教學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來營造和催生文氣,諸如創辦文學社、詩社等社團,舉辦講座、沙龍、全校性詩詞誦讀、名篇背誦、各種類型詩詞文化比賽,打造長廊文化、詩人節等一系列精品活動,創辦詩詞刊物,向各級詩詞刊物推薦學生的創作。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民辦高校應該緊緊圍繞詩教這一中心來加強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

總之,詩教是民辦高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的詩詞,意境深邃,內容包羅萬象,既是社會歷史文化精華的濃縮,也是經過藝術化的時代風云,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詩詞飽含家國情懷、人生夢想、品德修養等積極向上的主題思想,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形成民族情感,守護精神家園,對造就大學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精神,養氣育德,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傳統詩歌教育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陶冶人的思維,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學習詩的興趣和鑒賞詩的能力,更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文化載體。

參考文獻:

[1]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05.

[2].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17-07-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30/c64094-28915395.html.

[3]趙中建.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37.

[4]劉啟賢.淺談古詩教學中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EB/OL].[2017-08-12].http:∥lunwen.zhyww.cn/ShowAr—ticle.asp?ArticlelD=20950.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2017-08-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6]毛亨,鄭玄.毛詩[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出版社,1990:69.

作者:戴禮祥 單位: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