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探索
時間:2022-09-08 09:27:19
導語: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世界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科技逐漸成為國家發展與進步的主要手段。然而,大學生作為科技發展的驅動力,大學生教育工作已經成為各個國家與地區重點關注及探索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模式必要性,闡述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影響因素,以及心理素質教育面臨的難題,最終提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操作模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
心理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基礎,對大學生群體能力、素養以及人格特征的形成均具有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心理素質教育是落實大學生群體全方位發展的主要手段與前提。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群體面臨新的契機與挑戰,使其產生獨特的心理素質特征。因此,只有仔細探究大學生群體成長背景,了解大學生心理特征產生規律,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及德育相關工作,建設與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相符合的心理素質教育手段與體系,指導大學生建樹遠大理想,自覺肩負并深刻認知自身歷史使命以及社會角色,才能推動大學生群體全方位發展,促進國家全面發展、進步。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模式必要性
1.心理素質教育是社會與時展的現實需要。伴隨國家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及繁榮,社會思想導向以及價值觀均在無形中發生改變。經濟發展促使國民內心躁動,并使國民產生困惑與迷茫心理,內心活動頻率高且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同時,快速進步的經濟社會產生的高競爭與高效率,對大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耐挫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產生極大考驗。然而,大學生作為青年社會群體,心理處在發展與邁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優秀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階段時,學習、發展以及生活的基礎保障。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只有擁有優秀的心理素養,才能在競爭熱烈的社會中充分展現自身能力,為國家經濟進步灌輸足夠的動力。2.心理素質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客觀需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應用型本科學校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新課改的主要目標。并且,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構成部分,是當下大學生落實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大學生群體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由于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推動大學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由于心理素質對大學生其他素質的產生與發展具有直接關系,對大學生行為具有推動與約束作用,且對大學生發展正相關。因此,不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品格與道德的產生,均是經過認知過程實現的,并受到性格、需要以及能力等個性要素的約束。同時,心理素質作為多個素質構成因素中的能動性要素,主體性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特征。學生個體不但是教育的接受者,還是教育的呈現者。在教育活動中,學生群體心理素質發揚正向作用,它不但可在主觀互相作用中選擇外界環境,對內部環境也具有一定選擇作用。因此。優秀的心理素質可幫助大學生群體將外在知識教育內化為內在要求,進而持續健全自身素質。3.心理素質教育是學生個體發展的客觀需要。現階段,大學生群體年齡多在十七歲至二十五歲之間,正在邁向心理成熟期,處世理念尚未成熟,個性還未穩定。在高競爭、高科技以及高效率的社會中,多數學生創新能力、精神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促使大學生群體變成心理問題與障礙甚至暴力事件的多發群體。依據相應調查顯示,我國自殺人群中,每十萬人中便有二十人是大學生,且近幾年呈上升態勢。在高等院校自殺人群統計中,大學生明顯高于普通青年,重點高校高于普通高校,研究生群體高于普通大學生,由此可見,伴隨學歷的提高,產生的極大心理壓力和大學生極端行為存在直接關聯。另外,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大學生僅憑借知識已無法順應時代進步需求。只有強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水準,養成符合社會進步需求的品質與個性,建樹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才能更好地展現自身才華,實現自身理想,并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二、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影響因素
1.當今社會環境影響。目前,國家處在市場經濟變革的浪潮中,伴隨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民價值取向以及道德理念均發生無形的改變。雖然市場經濟有助于國民突破因循守規、不思進取以及安于現狀的理念。但對于大學生而言,這一現象雖可推動其更加努力,但若不進行準確指引,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難以抵擋誘惑。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產生與成熟的關鍵階段,形成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個人主義,不僅為國家帶來極大損失,也對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造成反向影響。同時,導致大學生欠缺其應具備的心理素質。社會經濟對于大學生心理的消極影響主要呈現在:市場經濟浪潮致使大學生群體心理素養發展失衡。2.學生家庭環境影響。家庭教育作為十分重要且深刻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環境。因我國應試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束縛,我國家庭層面的心理素質教育存在部分誤區。一方面,部分家長欠缺科學觀念,或存在不聞不問與較大的隨意性。現階段,多數家庭雖注重家庭教育,但對孩子的理解及尊重不足,缺乏對孩子特點與個性的分析。多數家長存在為家庭教育而進行家庭教育,且為應試教育而進行教育。雖具備清晰的目標,但對孩子了解較少。在孩子邁進大學校園后,依然固守專業教育是核心教育的觀念,認為其他教育并不重要。偏重知識教育,忽視素質教育,是當今家庭教育的主要弊端。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多將大學生定位為成年人,且心理素質已經成熟,只要為其供應經濟層面的支撐即可。但是,大學生群體多處在道德修養、自我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交流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能力等素質產生的關鍵階段,大學生十分需要家長的支持和引導。3.學校種種因素影響。大學生在走向高等教育后,角色與環境的改變促使其心理難以適應。首先,學習環境的變化。與原有教育相比,應用型本科學校在學習方法、目標、方式以及內容等層面均存在較大變化。主要呈現在課程數量增多、知識難度增加、自主性學習要求提高、教師輔導減少。其次,文化環境以及生活方式改變。主要呈現在生活方面父母包辦的情況轉變為獨立生活方式。大學生活中,每件事情均需獨自解決,這一改變促使大學生難以適應,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與差異促使大學生留戀原有生活,對大學生活感到迷茫。同時,由于大學生多來自不同地區,處世態度、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習俗均不停,互相之間擁有一定差異,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和喜歡新生活與學習環境。而學校教育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產生與發展正相關。部分學校難以很好地踐行素質教育,著重強調專業教育和知識教育,忽略大學生群體素質的全方位培育,導致大學生僅熱衷于獲得獎學金,對校園文化活動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參加積極性偏低。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面臨的難題
1.心理素質教育欠缺系統性的理論引導。心理素質教育作為本土化概念。因而,針對心理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概念以及內容等理論相應問題依然處在需進一步探索、研究的時期。應用型本科學校大學生群體心理素質教育實踐與探索中,教育工作者應注意,經過多年實踐,心理素質教育依然未擬定明晰而一致的教育目標及教育內容。這一狀況,促使教育工作者無法有效實現應用型本科學校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擬定的教育目標。當今,多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均將強化大學生心理素質能力作為目標,將心理健康教育視作心理素質教育主要內容,健全心理素質結構。在此形式下,雖然國家大學生心理素質教學理論成就充足,但各所院校苦于探究準確、合理的教育手段、路徑與內容。由于心理素質教育欠缺系統性的理論引導,導致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成效難以提高。2.心理素質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大學生心理品格產生存在復雜性,心理發展存在特殊性,致使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時,不但應哪個通過多種形式及路徑,還應將這些形式及路徑有機結合,建構較為完整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主要構成部分,這一體系中僅將學校教育視作單一的教育模式,難以使整個教育體系高效運行。現階段,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時,僅在學校相關課程中進行,對大學生個體心理素養教學、社會心理素養教學體系,以及家庭心理素養教學體系的結合教育與發展重視度較低,導致心理素質教育僅局限在校園內。3.心理素質教育理念與手段落后。我國大學生心理素養教學,多年來依然停滯在心理健康教育層次,不論是學校、社會還是家庭,均對心理素質教育理解存在偏差。由于和當今大學生在社會經歷與成長過程等層面的差異,加上對現實狀況通常缺少實時信息,教育工作者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及觀念構成均存在一定差異。教師與學生的心理代購在特定問題上表現較為顯著。同時,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心理素質教育僅將治療和矯正作為手段與目標。但是,這一心理素質教育理念及手段難以滿足當今大學生群體心理發展需要,也難以緊跟新時代心理素質教育發展方向。傳統心理學重視危機干預以及問題咨詢,注重對學生個體的教條式灌輸及治療。當下,在心理素質教育普及化的現實要求下,部分教師并未注重服務大規模學生,以及積極關注學生個體心理素質和特征的發展,對學生心理潛在的問題,并為及時關注和預防。
四、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操作模式
1.建設、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師招錄制度。教師作為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教學成效的關鍵,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動心理素質教育協同發展的同時,應建設、完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師招錄制度,健全教師培訓機制。大學生心理素養教學相關教師區別于其他專業教師,不僅應具備心理學理論知識,還應具備一定心理素質教學經驗。因此,依據西方國家經驗,擬定教師招錄制度,對強化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質教學質量以及師資水準,推動心理素質教育發展均具備正向影響。同時,健全教師培訓機制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也是確保大學生群體心理素質教育成效的前提條件。2.全方位、多途徑強化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第一,應更新應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質教育理念,指引大學生建樹準確的學習觀念。教育工作者應突破傳統機械性的說教與灌輸,應全方位、多途徑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鼓勵、理解、愛護以及尊重學生,并指引大學生建樹學習素養觀念,以及建樹科學、準確的心理目標及取向。第二,教育者應將學科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心理素質教育區別于其他教學活動,其具備潛在華以及儲蓄化特點。將心理素質教育作為大學生必修課引進教育計劃,并將其融入院校教育體系中,是現今應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第三,教育者應通過網絡實施大學生心理素質教學。教師應發揚互聯網優勢,利用大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通過網絡平臺推送心理素質教育文章、發送與接收郵件、留言板以及在線聊天等互動方式,與大學生進行心理談話。這一教育手段,具備保護大學生個體隱私的特征,也順應大學生心理發展特征與要求。3.強化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第一,教師應使大學生形成堅強的意志,強化耐挫能力。各級部門應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創設優質健康的學習及發展環境,使大學生感到理想與現實一致,這對提升大學生群體心理素質具有一定意義。第二,強化大學生個體自我調節能力。我國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調節能力具有直接關聯。教師通過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個體自我調節能力,當其面對各種挫折與困境時,可使用所學知識及能力改善或解決當前處境。第三,營造優質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作為影響大學生群體心理較大的層面。由于大學生對于社會存在較強的敏感性,且求知欲較強,思維活躍,具備較強的發展潛質,且心理素質還可進一步發展。教師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征,利用心理素質教育,強化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對大學生日后邁進社會與實際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社會角色中較為活躍的群眾,是推動國家及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大學生心理素養的產生,對社會具有深遠影響。應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質教育不僅需要院校利用合理手段進行引導,還要求社會各界重視,與學校共同創設優質的心理素質教學環境,并為大學生群體健康成長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陳家劍,寧靈芝.基于易班平臺的應用型本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9).
[2]王燕,趙來,谷家川.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10).
[3]李國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5).
作者:李亞玲 單位:深圳技術大學
- 上一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策略研究
- 下一篇:大學素質教育回顧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