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探析
時間:2022-11-06 08:42:27
導語:高職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一般是指以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知識融會貫通為目的的教育。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技能培養逐漸在高等教育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我們不斷地要求學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以便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技能,融入社會。這看似高效的人才培養方法,卻使學生失去了逐步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機會,對學生感情的升華、個性的培育、精神的培養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在當前信息時代,知識經濟對人的全面素質發展要求越來越高,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應當注重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這是高等教育適應未來社會、適應未來人才能力發展定位的必然選擇。現代高等職業藝術設計教育的目標是以學科建設為依托,注重人才全面素質的培養,強調對學生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思維素質和應用技能的全方位培養。將通識教育的理念更好地貫徹到藝術設計高職院校的教學中,不斷探索適合藝術設計類高職教育特點的通識教育實現途徑,這既是藝術設計高職教育的需求、社會的需求,更是藝術設計人才個體長遠發展的需求。
一、主導原則
主動適應社會需要,自覺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促進學生在思維、表達、溝通、協調、創新等多方面能力發展,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在最基本的知識領域為學生提供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精品課程,推進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經濟管理等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拓展知識視野,認識不同學科的理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建立判斷力及價值觀;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和融匯發展的可能,發掘終生學習的潛力”[1]。
二、課程體系建設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深化藝術修養,提高人文素質,拓寬思維視野,養成批判的精神和創新的勇氣。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應包括以下五大模塊。(一)成立人文通識課程工作室成立人文通識課程工作室(素質育化工作室)。目前,國內外藝術院校通過“工作室制”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已是普遍做法。以文化引導設計,在設計中融入文化也慢慢形成共識?!肮ぷ魇抑啤睆娬{自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的過程,在開放的環境、開放的氛圍中,師生共同工作,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這種模式既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能提高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思維和教學組織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競爭的教學局面。這對于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的設計人才來說,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素質育化工作室是借鑒專業工作室,整合人文通識課程各領域的資源,建立一種制度化組織,旨在克服各專業(課程)相對松散、各自為政、融合不夠的弊端,做到首先從內部融合,形成利益攸關體,然后到外部融合,建立彼此合作、共同教學的育人模式。通過整合素質育化課程,建立素質育化工作室,由內而外,與專業工作室形成“室與室對接”的“雙融合”新機制。這是聯合做大做強,真正實現“設計•文化”相輔相成,培養德藝雙馨、心靈手巧的高素質技能型工藝美術人才,積極構建“全面培養人,培養全面的人”育人體系的有效路徑。(二)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三位一體”的教學范式在校級層面推動下,對素質育化通識課程進行全面整合和系統設計,構建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的課程范式。網絡教學采用自主選擇式,以傳授基礎知識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和自學能力;課堂教學采用專題互動式,以問題解析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協作能力;實踐教學采取參與體驗式,以興趣為驅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學生社團,通過學生的社團活動,配合“三位一體”的課程范式。與之相配套,深化教學評價方式改革。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學形態,探索多樣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建立能力和素質等多方面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建設為指導,通過二級督導,加強對教學各個環節的監控,以教學設計、課程評價、作品展示、學業報告書、學生反饋為主要監測點,開展教學質量控制。(三)建立人文師資庫。人文兼職師資隊伍是多元融合課程體系的重要補充。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全面培養人,培養全面的人的“雙融合”育人模式為統領,以提高藝術類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批判精神、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為核心,按照“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與素質育化課程相互滲透、做人與做事相互統一的“雙融合”課程體系要求,緊密圍繞學院建設目標與發展實際,積極整合資源,壯大學生人文學科素質教育的師資力量,建立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師資評聘、管理、激勵工作機制,努力實現藝術類學生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工作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融合,教育內容的宏觀性和微觀性互補,逐步形成層次較高、結構豐富的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兼職師資庫,為提高學生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工作質量和效益提供有效的師資補充。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兼職師資庫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1.擇優入庫,資源共享從全省高等院校、文化藝術行業、科研院所和社會選聘優秀人才擔任學院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兼職教師,打造師資信息平臺,優化藝術類學生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師資隊伍結構。努力實現資源共享,為江蘇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的人文學科素質教育提供師資服務。2.結構合理,素質優良適應“雙融合”課程體系的要求,涵蓋多學科研究領域,既滿足藝術類高職學生人文學科素質教育工作實際需要,又符合新形勢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工作發展趨勢。一般由專家、教授、領導干部、企業家和社會杰出人士組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造詣,實踐經驗豐富,能夠承擔相應的教學工作。3.規模適當,動態管理具有一定數量規模,對專職師資隊伍進行必要的補充,滿足藝術類學生人文學科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堅持實行開放式、動態式管理,適時補充、調整、更新,積極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培訓工作的發展。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領導干部等作為人文學科兼職教師,并與原有的專職教師師資庫相結合,建立健全文化類、哲學類、民俗類、鑒賞類、設計史類為主要板塊的通識課程體系。(四)創辦人文通識講堂。構建以人才專業能力培養和人文通識教育“雙融合”的課程體系,將專業課程與素質育化課程相互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互補充,專業課程與素質育化課程相互滲透。在此基礎上,著力貫通專業視域和人文視域,以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社會責任感、獨立批判意識和較強創新能力的高職藝術設計人才為目標,為學生提供能夠幫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的課程。在此原則指導下,定期邀請社會知名學者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專家來校講學,每學期安排3-4期,每年6-8期,每期2個小時。課后首先由負責部門牽頭,聯合圖書館,以系部或團委為單位,組織學習討論會,然后整理講學文稿,匯集成冊。(五)開設人文公選課人文教育強調的是以思考、理智、判斷能力為主要特征的智識,不是某種領域知識。通識教育課程應立足于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通過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拓寬知識面,學習不同學科的思想方法;在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心智培育和知識拓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通過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析,學生應該具備以下四種能力:專業能力(創意思維、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專業知識、相關技術)、方法能力(信息素養、問題發現、思辨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表達溝通、工作計劃、團隊合作、組織實施)和綜合素質(文化素養、藝術修養、職業道德、健全人格)。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基礎,以提升藝術修養為方向,可設置以下五個課程模塊。1.文化傳承與文史經典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方面的經典研讀課程。中國文學包括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兩個方面,史學經典指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史學家的經典作品。2.哲學智慧與批判思維哲學和宗教經典的研讀課程。進入此模塊的經典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中國哲學經典,一類是西方哲學經典,一類是宗教經典,旨在幫助學生找到一條進入哲學家的思想境域的門路。3.藝術修養與審美養成藝術實踐類課程包括藝術鑒賞與藝術創作。進入此模塊的藝術門類主要有音樂、戲曲表演、繪畫、雕塑與陶藝、影視、書法、話劇與朗誦等。4.科技進步與倫理關懷關于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人類生命的科學與倫理問題的研討性課程,范圍包括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及生命倫理學。關于科學與技術的思想基礎和歷史進程的研討性課程。重在展示數學思想史、自然科學思想史和技術原理史,以幫助學生領會數學和科學思想的要點,形成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的精神。5.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關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討性課程。重在拓寬學生在文明比較方面的視野,從而較深入地了解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和文明多元發展、沖突、整合及其在當代的意義,包括中國文明史、歐洲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課程。
三、實踐經驗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按照“全面培養人,培養全面的人”育人體系總目標,結合高職藝術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總要求,對全院公共文化課程進行改革和重新定位,全面實踐“雙融合”育人理念指導下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網絡自學、課堂討論、課后實踐;在教學理念上,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爭鳴為特點;在教學資源上,整合網絡資源、教材講義、實驗資源。這種方式真正踐行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和篤行致用的能力。為配合“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學院搭建了以網絡為媒介的課程信息平臺,共計上傳一百多門體系完整的網絡課程。學生可通過信息平臺進行網絡自學、上傳作業、互動解惑等,師資團隊可通過信息平臺掌握學生課程學習情況,進行課程共建,實現了素質育化課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通過搭建平臺,學生破除理論與現實的壁壘,解決問題、反思所學的能力得到了鍛煉。為展示豐富多彩的、具有美院特點的實踐成果,學院建立了多維度、常態化的展示模式,即一年一度的課程建設綜合展,一學期一次的學科展和不定期的項目展。綜合展以“課程緣起”“優秀作業”等四大板塊通過靜態、動態、新媒體這三種形式集中展現;學科展以“新生自畫像”“成長的校園”等為主題,通過手繪、招貼、思維導圖、報告書、表演等進行多樣化呈現;項目展有社團展、文化藝術節、“學生自我展示一條街”、社會實踐報告展評等十幾個經典特色專項。在“雙體系”育人理念提出并實踐成功后,學院又適時提出了“多元融合”的理念,提倡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相融合、科學技術與人格修養相融合、課堂教學與社會能力培養相融合。建立人文師資庫,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形成層次較高、結構豐富的人文學科教師梯隊,為提高學生人文教育質量和效益提供有效的補充。
四、意義與價值
在哈佛大學的課程體系中,通識課屬于校方指定必修課,非選不可。這是大學主動為一個年輕人的四年求學生涯開出的一張關鍵處方,代表了一所大學對于知識與教育最基本的哲學與態度:一個人在大學期間應該學些什么?什么知識或方法是每個學生都應掌握的?大學最希望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2]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通過通識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對人類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深切的體驗與感受,能夠在與自然、自己的對話中感受到幸福。盡管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唯一的解藥,不是總會毫無例外地隱藏在西方的某個角落”[3]。但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理應引起中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如果沒有對通識教育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從而也就損害國際交流的成效[4]。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也迫切呼喚大學實施通識教育,傳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融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架構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以課程為媒介的實現方式?,F代大學大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5],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完善合理的大學體制來保證,更需要與之相呼應的課程體系來實現。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于溝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洪琳.赫欽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對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啟示[J].文教資料,2008(3):115-118.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東.諸神之爭與通識教育[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2016.
[4]趙慧.中國高等職業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
[5]楊冠英.關于大學精神的培育問題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6):38-40.
作者:劉昌利 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
- 上一篇:通識教育人文素養的培養
- 下一篇:質量改進在耐多藥結核病護理管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