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課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時間:2022-06-27 04:15:13

導語:通識教育課教學模式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課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摘要:為了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實踐,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提高育人質量,對通識教育核心課《愛情心理學》進行為期3年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提出新構想。

關鍵詞:通識教育;對分課堂;《愛情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

有關通識教育的界定最值得借鑒的是哈佛大學第五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到的“通識教育是一種注重整體文化知識、民主信仰且具注重批判精神的教育。”臺灣大學教授黃俊杰博士提出,“通識教育是建立主客體互為主體,以此達到人之覺醒?!笨偨Y國內外學者觀點,結合我國實際,我國通識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具有中華民族信仰,能主動、獨立進行思考,在主動參與中發展成為有責任感、具備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創造性能力、批判性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國家公民。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就是給學生提供一種主動思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教師引導、生生溝通和自我思索中對知識產生個性化理解,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旨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以及對知識的獨特理解。這與通識教育培養具備國際技能的核心素養育人價值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能為通識教育價值的實現提供最佳的路徑。

一、基于通識核心課《愛情心理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

1.評價指標選擇。以通識教育核心課《愛情心理學》學為課程教育改革的試驗課程,該課每周2學時,共32學時,教授對象為大二和大三學生。為把通識教育所能實現的人才培養價值進行具體化,選取國際上認可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批判能力”四種核心素養作為本次教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測量指標。通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選取學生參與度、對課堂內容的滿意度、對課堂總體效果滿意度和學生對自己在4項能力提升方面的評估作為教學改革的效果的評價指標。2.具體實施。第一階段為轉變教授方式,把整個課堂一分為二。第一部分教師講授階段,這一階段做到以學情為基點精準分析教師所需教授每一主題的模塊;第二部分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的內容。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所教授的時間為課堂的一半,因此能否從學生所需出發教授課程內容并啟發誘導出學生討論內容是“對分課堂”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是教學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環節。這一階段勢必影響學生的參與度,有了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就能進行體驗主動性所帶來的參與感,進而實現教學目的。本研究以《愛情心理學》課程的核心10個模塊主題呈現整個課堂過程(見表1)。第二階段為學生的主動性自由發揮。教師講授完相關內容后,留出5~10分鐘的時間供學生消化課堂知識;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討論教師拋出的話題,學生自由討論10分鐘;按小組長課前抽取的順序進行上臺分享心得。愛情心理學32個學時,按照學生成長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課堂生成性學習進行合理分配主題。一個主題在一次課上分享不完下一節課繼續進行,只要學生自由討論,主動分享,教師完全支持,教師起到課程的主導作用即可。這一階段主要由學生自主進行、主動體驗、交流、合作,對話題的興趣、對不同個體思想的交流,啟發學生自我內在深度思考力。第三階段考核評價階段。整個課程的評價和考查分為9個模塊,課程過程性評價為5個模塊,分別是課堂參與展示次數、組內發起話題討論次數、展示的自我評價、組內成員的評價、教師對學生課堂展示的深度思考力的評價;課程期末考查為一篇論文,主要從4個模塊進行評價,分別是:完成態度、話題的深度思考、書寫的邏輯溝通表達、正確的三觀。評價核單考查的目的是促進發展,是為了學生更加主動地內化所學、交流所思、實踐檢驗所想。

二、教改成效統計與分析

經過作者3年的教改實踐,編制問卷,由學生自由填寫。調查學生進行“參與度調查包括參與意愿和實際參與度”“對課堂內容的滿意度”“對課堂總體效果”,調查學生對自己在“4C”能力提升方面的評估,取得顯著成效(見表2)。調查結果表示在參與度調查方面,實際參與的人數達到96.5%,特別想參與和愿意參與的學生高達93.43%,其中特別想參與的為55.4%;對課堂內容滿意度喜歡的為94.37%,其中,特別喜歡的為49.3%;課堂總體效果調查中認為啟發我深度思考的為66.67%,促進我成長32.39%;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方面,學生反映“4C”能力得到提升均在90%以上,其中最突出的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高達100%,其次是批判性思維和溝通能力,分別為94.84%和94.37%,最后是合作能力,為91.08%。學生參與度高、對課堂內容、總體效果滿意、學生的“4C”核心素養得到明顯提升,教學改革的預期目標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教改取得了滿意成效。

三、經驗探討

本次教學改革是在高校探索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背景下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和通識教育課價值的深度融合,旨在凸顯通識教育的育人價值。首先,通過深度剖析教授方式轉變探尋學生參與課堂和獲取知識主動性的變化。傳統課堂抑制了學生的內在主動性,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對分課堂找到了挖掘學生內在動力的路徑,使學生本身的求知欲在寬松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出來。本次教學改革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在教師的主導性上找根源,“教師在課堂開始時感情的投入”“能否與學生發生共鳴”“語言邏輯的構思以”“課程話題的設計”是整節課的靈魂所在,是學生主動性發生的導火索。對分課堂看似只比傳統課堂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環節,而實際上我們更應該看到它是對教師教授環節的重大改革。對分課堂中的教師教授和傳統教學中的講授截然不同,必須是具有完整啟發意義、處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且對教師的綜合素養和育人理念的一次極大地挑戰,這也是本次教學改革中最深度的實踐。其次,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教師起到腳手架的作用,使學生達到能力提升。學生主動性調動要在實踐中進行強化,教師起到協同配合的作用,以維持學生的積極性,更大程度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綜合能力。對分課堂要求學生自由討論、主動參與分享或講授,但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以及學生思維的片面性要求教師在全程要積極配合參與,作為整個討論中起著催化劑和掌舵手功能的角色。只有這樣學生的討論才會有不竭的內發力,擁有內發動力的學生才會主動實踐,在實踐中學生才會有內在體驗,而內在體驗是學生主動進行能力提升的關鍵。最后,貫穿全過程的考核評價是教改過程中最細化的部分,本次教改實踐創造性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尤其是多元化評價,如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階段的多元化。在評價內容上選取與通識教育價值相一致的成分,包括認知、態度、思維、情緒情感、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尤其重視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的變化。

四、后期努力方向

一是教改所實施的班級均為80人以上,總課時32課時的基礎上難以實現每個主題都能全員參與。二是教師的教學和評價在課堂中要同時進行,對于教師的前期準備和后期整理提出了極大挑戰。三是評價模塊中使用了細化的評估標準,如何把握評估標準對于教師的心理學背景和知識要求較高,考核評價方面在后期非心理學背景的教師課堂中的應用有待商討。因此,在通識教育課教學中,如何解決大班額的全員參與度及評價的普遍應用是后期通識教育課堂改革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M].李曼麗,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黃志學.美國高校本科階段通識教育模式及其借鑒意義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7

作者:王華云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