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通識教育美育探索
時間:2022-11-08 08:40:14
導語:大學通識教育美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美育工作,作為大學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完善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修養起著重要的作用。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文藝和文藝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使命。2018年,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對學校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還強調要深刻認識學校美育的戰略地位,“文化文藝工作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國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在“雙一流”建設的道路上,大學美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要培養優秀人才,必須加強學校的美育工作,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優良精神。
一、大學美育的發展進程
美育,最早是由德國學者席勒提出。在他所著的《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中,其首次提出現代美育的概念,并且對美育的內涵、性質、概念都做了明確的界定。席勒認為,美的境界是“最崇高的人性的實現”,在20世紀初,席勒的美育思想傳到中國,在王國維、蔡元培的傳播下,美育思想在中國生根立足。蔡元培是中國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其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把美育作為大學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我國就將美育課程納入大學選修課程。1996年7月,國家教委頒發的《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并把大學音樂鑒賞、大學美術鑒賞、大學影視鑒賞、大學美育概論四門課程作為大學選修課程。2019年修訂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兩個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然而盡管美育的思想已經在國內廣泛傳播并被人們接受,政府也強調了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頒布文件確保美育的實施,可是,通識教育中的大學美育實施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二、“雙一流”大學通識課程中的美育
在“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高等學校更多注重學科建設,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墒?,在“雙一流”大學的建設中往往忽視了對大學精神文化的建設,忽略了通識教育中的美育。絕大部分高校只把美育課程作為通識選修課的一部分,并沒有強制要求修讀。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數學或邏輯學四個模塊;復旦大學形成了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社會研究與當代中國、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探索與審美體驗七大模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初步構建了經典研讀、人文素養、社會科學、科技文明四大模塊的核心通識課程體系;天津大學建設了科學美育的教育資源平臺,通過網絡課程的形式完善通識美育教育;同濟大學在通識課程方面,以講座的形式開展,每節課只講授一個專題,盡可能留更多的時間供大家交流、提問。開設了如《中西方美術對比》《印象派繪畫》等課程,為了區別美術史類課程,還開設“藝術品的價值和價格”“藝術展覽策劃”等專題?!半p一流”大學雖然都開設公共藝術類課程,但和大部分高校一樣,只將公共藝術類課程納入通識選修課程,并沒有強制要求修讀,美育課程較為薄弱甚至缺失。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由政治、外語、計算機和人文課程等組成,政治、外語、計算機等課程的比例非常大,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文課程則占很小的一部分,多的也只占百分之十,不會超過百分之十三。
三、美育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一)重視高校美育工作,認識高校美育的戰略地位。要完善高校的美育,首先要深刻認識學校美育的重要地位。沒有了文化的民族就不能稱之為民族,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著民族的滅亡。文化是民族繁榮昌盛,不斷發展進步的精神源泉,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實現文化的復興;要讓中華文化立足于世界,就必須讓中華文化在世界發光發亮,就必須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接班人。美育作為培養人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途徑,高校進行美育,可以讓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欣賞中華傳統文化,也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通過高校美育課程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地發展中華文化,弘揚創新中華文化。美育教育提高學生欣賞美的水平,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進而完善人格修養,強化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二)大學美育對人的塑造。王國維與蔡元培在將美育思想引入中國之初就提出美育是以“培養完全之人物”為宗旨的教育思想。就像一個健全的人必須擁有健全的四肢,一個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需要有扎實的知識素養、完善的人格道德、健全的精神狀態等等,美育是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美育可以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知識素養、審美能力素養、審美情感素養、審美創造素養和審美道德素養。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美育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美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人的塑造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豐子愷認為,學校的藝術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是要融入各門學科之中的,不是機械獨立的。美育是一種教人如何藝術化生活的教育,“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藝術的情味來”。由此可見,中國美育的先驅們無一例外地將美育作為構建人豐富的心靈、完善人格道德的重要教育載體。大學美育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業的發展。美國“零點項目”研究認為,藝術過程和科學過程很相似,都是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進行美育的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鍛煉。從歷史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必定是同時擁有高尚的審美情趣與嚴謹的科學態度,我們能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藝術與科學緊緊相連。將美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學業的發展,為科學教育注入活力。大學美育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四、完善通識教育中的美育
(一)落實國家政策,辦好美育課程。要落實國家政策,大學必須開設美育課程。大學應將美育課程納入學分制計劃,學生必須修習美育課程。還要結合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師資水平、學生需求、硬件水平辦美育課程。國內大學美育課程內容主要是影視、雕塑、音樂、戲劇、繪畫、舞蹈等。大學的美育課程往往大同小異,課程內容整齊劃一。根據通識教育課程目標,美育課程的內容應該是讓學生養成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大學生的藝術水平參差不齊,學校在課程設置時就必須考慮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條件,辦具有特色的大學美育課程。(二)完善美育課程考核制度。美育工作不能只流于表面,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也是必需的。目前大學通識課程中美育課程的評價考核機制仍舊不夠完善。美育課程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很難用量化的指標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但是這不代表美育課程無法建立考核標準。當前我國美育課程評價考核大部分是通過考試完成的,把分數作為唯一標準,而忽視美育過程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缺乏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美育課程的考核評價,應以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作為標準,可以采用學生互評,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參與美育課程評價。(三)轉變觀念,認識美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識教育中美育難以實行的一個原因就是當前大學教育的功利主義盛行,由于大學擴招,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許多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在畢業后尋求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因此大學生在選課的時候偏向選擇更加實用的通識課程,學校也更樂意開設對就業有益的實用課程,大學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畢業后求職做準備,而忽略了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學習實用的通識課程為畢業后就業做準備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忽視了高等教育的人文屬性,造成了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新時代,我國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只具備專業知識而缺少人文素養的人是必定會被時代淘汰的。要想做好通識教育中的美育工作,就必須轉變學生和高等學校的功利主義思想,大學美育不是做“無用功”,不是為了完成政府的硬性規定而去開設美育課程的。過度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美育只會導致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要積極倡導美育,加強專業教育與美育的聯系,提升學生對于美育的興趣。只有當學校與學生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時,美育工作才能落實。(四)加強美育師資團隊建設,提升師資水平。擁有高水平的美育師資團隊是建設好我國大學美育課程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育課程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美育課程不是專業課程,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沒有美育基礎,這就對美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美育教師既要講得通俗易懂,又要傳授專業知識。要定期對美育教師進行培訓,提升專業水平與教學技能。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加強在教育技術、教育理念、課程設計等方面的培訓,幫助美育教師拓展文化視野,了解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提高教育教學技能,將專業發展和通識教育更好結合。(五)豐富美育課程教學方式。當前大學美育課程的授課方式大多還是講授式,以教師為中心。被動接受知識顯然難以提起學生對于美育課程的興趣,學生難以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豐富美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清華大學美育課程采用的是教師指導、師生互動、小組討論、探索性學習等方法。美術史、音樂、視覺藝術等基礎理論課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教師全面介紹相關內容,使學生了解所學領域的知識框架和發展脈絡。然后他們分組討論更深層的藝術內容。注意從講解轉向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加強學生對藝術課程的學習。這樣,就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美育課程的興趣和欣賞藝術的能力,形成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使通識教育的目標在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N].光明日報,2019-5-7.
[2]蔡勁松.通識教育視域中的大學美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8,(3).
[3]劉拓,等.中美部分通識教育實踐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
[4]朱蘇華.哈佛大學通識課程革新理念對我國高校美育教育的啟示[J].藝術百家,2016,(1).
[5]沈致隆.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作者:韓寶陽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 上一篇:淺談創新教育理念下教育管理策略
- 下一篇:大學英語課外實踐教學及通識教育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