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中的旅行安全教育思考

時間:2022-09-07 11:28:52

導語:通識教育中的旅行安全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中的旅行安全教育思考

摘要:文章從教育模式、學科屬性、教育內容等方面探討通識教育背景下的旅行安全教育。研究認為:通識教育中旅行安全教育的教學對象具有學生與游客的雙重主體身份,旅游客體應選取常見旅游資源,將旅行安全與旅游文化相結合進行隱性教育為主的安全教育,構建以生命財產安全為主體的多元安全觀,并盡可能以第一視角進行課程講授。未來的課程模式可考慮切塊鏈條模式,扶持跨學科“金課”,課程內容更加專業化、系統化,并結合教育實踐,進一步改進課程建設。

關鍵詞:通識教育;旅行安全;旅游文化;選修課;課程建設;教學模式

一般認為,我國本土通識教育源于1995年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試點改革[1],由此而論,中國本土通識教育實踐已有20多年歷史。由于我國教育結構和教育形態的特殊性,高中緊張、大學寬松的客觀現狀,加之大學所在地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等因素,實際上當前中國學生在大學期間會更加主動、獨立地出游,與此相關的旅行安全問題,也應成為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教育背景下的旅行安全教育,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還關系到其綜合素質的養成。在旅游人數眾多、安全隱患四伏、旅行安全教育普及率低的情況下設置旅行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在通識教育中開展旅行安全教育,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1通識教育中旅行安全教育概論

1.1形式之辨:模式之“選”。盡管課程層面無力解決選擇宏觀教育模式的問題,但還是有必要討論一下,現有的教育模式與旅行安全教育的匹配性問題。就旅行安全教育而言,其模式之“選”,無論何種模式,實際上選的是必修還是選修。原因很簡單,若是必修,則是公共基礎課,實現的是不同學生的基礎性、普及性教育,必修之下無論何種模式學生都要學,屬于因教育需求而設課;若是選修,則走的是自由選修之路,實現的是以感興趣、要學分的學生群體為主,屬于課程等待學生,這種情況下實現的是興趣的擴展、內容的深化,達到由表及里的效果。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下,受師資條件、教學質量要求等限制,自由選修成為事實性選擇,但卻未必是科學性和符合教育現狀的需求性選擇,從教育受眾而言也沒有實現通識教育所承載的“forall”面向所有人的目的[1]。另一方面,通識之“通”,其主旨意趣有貫通之意,意在疏通文理、融合學科專業界限,若要達到此目的,則應在方法論、價值觀等基礎方面發力,教育傳遞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但很顯然,既定學科之下要實現這種跨學科、跨思維的圓融貫通,是何其難也。僅憑旅行安全的單兵作戰,并不能形成有效的通識系統,分科劃類之下的自由選修,也不利于知識生態的養成。此外,旅行安全教育,其既要區別于傳統安全講座,又要實現人文素養的熏染,通識之下的多目的承載,也使得旅行安全教育并不容易??傊眯邪踩逃?,無論何種模式,將其置于公共基礎課的范疇才有利于其發揮通識教育的作用;在整個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中,要明確其在課程系統中的定位和意義,再進一步設置其內容才更科學合理。但從師資、現狀而言,這些條件在當前都無法達到,以至于教學極有可能變為形式性教學或泛知識化教學,達不到通識教育應有之要義。1.2學科之爭:旅游,還是安全。談及旅游學科,首先想到的旅游管理,其核心課程涉及旅游學原理、旅游行為學、旅游目的地管理學、休閑服務管理學、服務業經濟學等內容,旅游管理的一級學科是管理學,其管理學、社會科學意味濃厚[2-3];而安全學科,往往發端于工程安全,又逐漸上升到安全科學,以至于目前其一級學科為“安全科學與工程”,在我國研究生招生中仍被列入工學之內,其核心課程可圍繞安全學、安全工程學、安全工程等方面展開,包含設備安全、社會工程安全、系統安全、人體安全等內容[4-5]。兩學科在管理學視角有交叉,但在研究對象、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二者的共同點卻較容易識別:第一,都屬于交叉學科;第二,在我國的學科建設時間都相對較短;第三,學科視角下具有統攝指導作用的系統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仍不成熟。盡管如此,二者目前都可以學科的形式出現,而旅行則連學科都算不上。談旅行安全教育,就要思考一個邏輯:是采用旅游的視角講安全,還是利用安全學的原理來講旅游?前者傾向于旅游管理,典型的成果如鄭向敏著的《旅游安全學》,但其課程內容卻偏重于旅游安全行政管理、旅游企業安全管理、旅游保險和旅游風險管理[6-7]。后者傾向于采用安全學原理來解決、解釋旅游安全問題,由于安全學科與工程的緊密性和安全與旅游的跨學科性,目前國內主要采用案例積累、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簡單模擬等手段研究旅游安全問題,其焦點也主要在旅行者專項旅游活動安全、旅游安全實證案例、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源于工程視角的安全學諸多原理目前在旅游安全研究中的應用還相對較少[8-9]。無論是采用已有約20年經驗的旅游安全學,還是采用安全學原理,這種偏重于一隅的觀點都不合理。理由如下:其一,現有的旅游安全學偏重于旅游管理,經營單位、管理單位的主體意味濃厚,與通識教育中的大學生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不匹配;其二,諸如“安全學原理”之類的安全專業課程,理論、工程內容豐富,但對于理工科院校而言并不能彌合課程體系中人文類課程的缺失;其三,以上兩種選擇,偏重于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會落入專業教育的圈套,在教學實踐中就可能淪為專業課的翻版,達不到通識教育的目的;其四,旅行安全集合了旅游與安全兩種元素,其跨學科特征更加顯著,用一個學科難以全面概括其內涵,交叉學科也使得其不可能獨立存在于某一個學科范疇;其五,通識教育為基礎性、廣泛性、融通性教育,在通識教育中教育內容的通識特性要明顯高于專業特性,這是由受眾的廣泛性和多元性所決定的,已有的教學經驗是基于專業教育構建的,并不完全滿足通識教育的需求。由此而論,旅行安全教育為交叉學科的跨學科通識教育,單一學科及現有的專業課教育模式并不適用于旅行安全教育,基于現實需求,已有學科基礎的內容重構方為較為適宜的途徑。1.3通專之辯:旅游,還是旅行。旅游與旅行之辯,時至今日尚無定論。早在1975年,國內外關于旅游的定義就多達43種,張凌云認為,旅游的本質特征包括:空間位置暫時移動性,目的性,旅游資源支撐性,客源地、媒介、目的地的完整空間性,經濟、文化、社會系統的整體性等,同時其認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是構成旅游定義的關鍵[10]。文風認為,旅游和旅行隨著人類歷史發展而逐漸分野,但二者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關系,旅行的關鍵在于“行”的移動性,而旅游的關鍵在于“游”的觀覽性,二者的判定取決于主體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11]。徐菊鳳認為,從詞源、詞義、常識而言,旅行包含旅游,旅行又可分為廣義、中義、狹義三層,其中狹義和中義的旅行與旅游沒有本質區別[12-13]。史甜甜等認為,旅游并不屬于舶來品,但在不同時期其意蘊并不相同,改革開放以來增加了經濟性和整體性,旅游的概念也走向多元化發展[14]。劉德謙通過詞源學、認知語言學等視角研究認為,現代漢語中的“旅游”包含旅行和游覽[15]。關于旅游與旅行之辯,筆者認為:(1)上述爭議一般為學科研究中的爭議,將這一部分爭議引入到旅行安全的教育中,有舍本逐末之感,而且以學科十數年懸而未決的內容引入課堂,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可能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2)通識教育視角下,往往為常識性、大眾性視角,那么以包容度更廣的旅行與安全搭配,要比旅游安全的范疇更廣,有利于內容的多元重構。(3)不可否認的是,政府乃至國際組織統計中的旅游活動,往往與經濟性密不可分,即使眾多學者認為“不賺錢”是旅游的約束條件之一[16],但經濟消費卻與旅游密切相關。相對而言,旅行在當前語境中淡化了消費性,短途游、周邊游、戶外游、免費游等低成本甚至是無成本的出游也屬于大學生游覽活動的主要形式,這個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同屬于本課程討論的范圍。(4)反之若以旅游安全而論,則其管理學、經濟性、專業意味濃厚,容易演變成已有的“旅游安全學”。因此,在內容方面,淡化旅游與旅行的學理之辯,而以包容性更強的旅行安全為題,要比旅游安全的適用面更廣,也更適合于通識教育。1.4內容之選:重理論,還是重實踐。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通識教育視角下,旅行安全教育并不適用于某一學科專業的純理論分析,為提高教學效果,應以實踐類內容為主。而且通識教育視角下更應該將學生視為普通游客,而非旅游從業人員,教學對象不僅是學生,更應該是游客。對教學對象而言,應從范圍的廣度上關注所有游客中的學生群體,并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群體中的游客,這種教學對象的定位和邏輯決定了通識教育的內容和深度。在內容上重實踐而輕理論,有助于面向不同專業的學生,實現基礎性的教育。因此,在內容整合重構中,應以案例、身邊人、身邊事為切入點,由表及里,重視科學思維但不應盲目迷信于已有研究中的“知識”。對于已有的專業性研究,注意適當吸納已有的研究和成果到通識教育中來,吸收的內容以引導、啟發為主。由于內容上重實踐而輕理論,實際上就造成學習的深度不夠。通識教育深入程度不夠的問題屬于通識教育中的通病,目前尚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僅有旅行安全,其專業味道還是過于濃厚,而且與旅行者向往新鮮精神刺激的追求也不相符。因此,在課程中又引入旅游文化,通過文化與安全的搭配,實現貫通文理、交叉融合的效果,即綜合確定課程為“旅行安全與旅游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文化本身學科內容也較為龐雜,此時旅行安全容易淪為“小甜點”。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需在課程設計環節進一步優化內容,并增加實踐、實例。

2旅行安全教育的邏輯、內容、實踐及效果

2.1旅行安全教育的邏輯。結合教育需求和現有條件,將“旅行安全與旅游文化”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知識目標為學習常見旅行事故類型,了解常見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能力目標為具備預防常見旅行事故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解讀常見旅游景觀的文化內涵;價值目標為提高安全旅行意識和人文素養,具有良好的生命價值意識和職業道德。在內容重構上,主要遵循以下邏輯:(1)教學對象學生與游客的雙重主體身份。首先,教學對象是學生,就要考慮學生群體旅游經費有限、社會經驗不足、對大千世界充滿新鮮感和探索欲、學習的求知欲等特點,高消費、專業性的旅游規劃設計等內容并不適合引入到課堂,相反,價廉甚至免費而高品質、高收獲的旅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從游客視角出發看待學生,要關照到大學生游客與普通游客的差異,從旅游客體而言游客所面對的旅游資源是相同的,但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學生在旅游文化方面不能與普通游客所接受的各種傳說、志怪相同,內容應有一定深度,以培養學生辨別真偽的能力和對文化現象的歷史觀審視。(2)旅游客體為常見旅游資源??傮w而言,通識教育中的大學生群體是缺乏旅游經驗的,因此所選取的旅游客體應為常見的旅游資源,特別是具有普遍意義、代表性的旅游資源。結合筆者自己的旅行經驗,可以將佛寺、道觀、建筑、攝影、地方性旅游資源等作為講解重點,為了進一步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盡可能在每一部分融入當地的、可以在課下實踐的旅游資源案例,如旅游文化的佛寺方面主要講授漢傳佛寺布局,從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依次講起,但在內容中注意信息的科學性,這其中的案例以貴陽黔明古寺、弘福寺的實例為佐證。從佛寺布局而論不失旅游的一般性,從佛菩薩演變歷史而論又可以起到破除封建迷信的作用,地方性的案例則可與課堂教學形成有效對比。(3)旅行安全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旅行安全教育所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就安全講安全,顯得生硬,缺乏溫度,人文主義關懷不足。在本課程的重構中,將旅行安全教育與旅游文化相結合,主要講授與旅游文化相關的旅行安全問題,使得旅行安全問題變成廣義旅游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刻意地單獨講安全。由于旅行安全變成了旅游的一部分,內容可以更加趣味、豐富,有利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達到人文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旅游文化的解讀后,學生逐漸積累人文素養和審美意趣。(4)以生命財產安全為主體的多元安全觀。對于大學生的安全教育而言,生命財產安全是旅游主體安全的根基,因此,整個旅行安全是圍繞生命財產安全展開的。同時,在旅游案例當中,又適當引入其他安全,如邊境旅行的國家安全、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安全、目的地旅行的生態安全、旅行中的交往安全、游樂設施的技術安全、旅行活動的公共安全等。但應該指出的是,由于課程采用的是旅行安全與旅游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除重點問題進行安全視角的分析外,其他方面一般滲入到案例之中。盡管從學生的調研結果而言對整體教學比較滿意,但與傳統的針對性非常強的顯性安全教育相比,這種內在的隱性的人文教育的實效性仍有待于長期觀察,這也是由人文教育的長期性所決定的。(5)講授人的第一視角。前文論述,在通識教育背景下的內容選擇方面應重實踐而輕理論,但目前對于一門課程而言往往并無充足經費支持,造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在教學環節中設計少量低成本且相關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大量的課堂授課環節,在內容上大量引入授課人真實旅行經歷的第一視角講述,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也可以起到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從實際效果而言,大量引入講授人自己的經歷對學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本課程類似的復制在師資方面可能存在較大問題。2.2旅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谝陨戏治觯貥嫼笳n程的主要內容如2020年第5期通識教育中的旅行安全教育:概論、實踐、反思圖1所示,其中關于旅行安全的部分重點敘述如下。(1)信息安全方面。主要針對目前網絡上較容易獲得但屬于信息錯誤的與旅游相關的內容予以澄清,達到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網絡上隨手搜來的信息。信息安全教育貫穿于本課的始終,如如何看待蚩尤、貴陽甲秀樓因何而聞名、如何看待現代建筑中的塔(雙子塔、電視塔)、如何看待四大天王的漢化、怎么看待關羽與觀音的全能神形象、如何看待手機的像素超過單反像素、免費旅游靠譜嗎、茅臺天價酒的真假等。由旅游文化引申至信息安全,使得學生所接受的旅游文化要有別于一般游客從常規導游那里獲得的信息,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2)旅行安全事故分類。屬于“旅游安全學”的精簡版,重點介紹飲食、住宿、交通、游覽、購物、娛樂等常規旅游事故類型,為后續學習奠定一定基礎。(3)性騷擾防范。屬于本課程自創環節,列舉近年來的宗教性騷擾案例,介紹宗教性騷擾的定義、特點、誘發情形、預防措施、目前的維權困境及建議等,由宗教性騷擾引申到大學性騷擾,教育學生注意保護好自己,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4)宗教詐騙術。對于宗教場景中較為高發的情形,如拜神求醫、跳神通靈、掌紋看運、盲人算命、符咒巫蠱、搖卦占星等,結合部分視頻案例予以解讀,教育學生了解常見騙術的套路,提高學生在宗教類旅游資源中的防騙意識。(5)建筑事故防范及應急措施。由箭扣長城引入,講解旅游建筑中容易出現的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觸電、坍塌等事故形式,在講解中結合礦坑、酒店陽臺、個性樓梯、觀景臺、高空纜車、溶洞、建筑物跑酷、無人機安全、游樂設施安全、雷擊、電擊等案例展開,以觸電為例講解一般性的應急措施和策略,并討論如何安全地游覽箭扣長城。(6)用火安全及防護。在旅行攝影理論課結束后,設置一個實踐單元,在夜晚利用燃燒的鋼絲棉形成的光軌進行夜景光繪。本環節既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性,又強調學生的綜合設計性,包括場地的選取、用火安全及防護、光繪設計等,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通過實踐,學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攝影理論中光圈與快門的關系、參數的綜合作用等內容。(7)窮游安全。針對大學生群體本身旅游資金有限的問題,單獨拿出2個學時來分享窮游的經驗,在此過程中對各種窮游方案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予以提醒,并講解游客視角下一般性的旅行規劃原理,提高學生的旅行安全意識,并有助于其未來合理規劃旅行、經濟出行。(8)魚骨圖及4M法事故分析。借鑒安全學原理中的魚骨圖及4M法,在介紹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發生于貴州的馬嶺河峽谷纜車墜毀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討事故預防的措施。本項內容既可以使學生掌握一種安全分析方法,又可以鍛煉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由于魚骨圖及4M法對學生的專業基礎要求較低,直觀且易于理解,學習成果容易遷移到其他場景中,要比故障樹分析法、原因分析綜合表、安全檢查表法等更適用于通識教育中。除上述內容外,在講解旅游文化的部分時,會適當提醒相關的旅行安全問題,進行隱性的旅行安全教育。2.3旅行安全教育的實踐及效果。本課程以通識選修課的形式,采用自編講義,于2018年上半年進行第一輪教學,在2019年的學生評價中,本課程獲得學生評分88.635分,在當年四門旅游類課程中學生評分排名第一;同期開設在線課程79門,學生對在線課程的最高評分為88.292分,最低評分為76.438分,平均評分為84.935分,可見學生對傳統授課的認可度要略高于在線課程,而本課程無論是與相近課程相比還是與在線課程相比,均獲得了學生較大的認可。結合對學生的調查問卷可以看出,課程對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提高大學生安全意識方面起到一定作用,達到預期教學目的。

3通識教育中旅行安全教育的反思

3.1關于通識教育選課模式的思考。選課模式大量存在于教育實踐當中,選課模式的優點是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但缺點則是課程體系不完善,甚至部分課程之間存在重復學習或相互獨立的情況,此外還存在師資有限、學生選不到自己心儀的課的情況。在自由選修模式當中,這些弊端會被進一步放大。選課模式實際上更像是搶課模式,并沒有兼顧到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學習的系統需要。針對通識教育的選課模式,提出兩個構想:第一,預選排課模式。具體而言,學校將能夠開出的課提供給學生,由學生進行預選,然后根據學生的課表、預選的總體情況采用計算機進行效益最大化的課程分配,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第二,切塊鏈條模式。根據選修課的模塊、不同課程的功能,按照模塊的組合邏輯預設整個選修課鏈條,學生選課時只需選擇一個鏈條即可,就可以完成這個鏈條上所有課程的選擇,后續直接按照切塊鏈接邏輯為學生排課。第一種模式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興趣需求,但在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模式。因為切塊鏈條模式中每一個切塊都是有意義的,不同鏈條之間構成的是一個通識教育的學習系統,對于鏈條中功能、屬性類似的課程,可以進行等同替換。鏈條式一次性選課,也避免了學生頻繁的選課甚至是搶課,另一個層面也避免學生主動選課過程中的投機取巧和學科偏廢。當然,如果預選排課模式中也考慮到切塊鏈條的因素,則也有利于學生學習體系的構成。而在自由選修模式之下,授課教師只能盡可能保證自己的教學質量,而無法考量到其他課程的情況,這對學生的學習而言是不利的。在師資有限的情況下,旅行安全教育可以優先向整個課程體系中缺少安全教育的專業傾斜。3.2通識教育應扶持跨學科“金課”。工業4.0時代,綜合化是工科人才培養的主要特征之一,高等工程教育包含著學科專業內部的開放融通、高等教育對外的開放綜合等,跨學科素養是人才適應工業4.0時代的重要品質[17]。盡管近年來跨學科素養被屢屢提及,但真正落實到課程層面,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實效并不理想。如,依托切塊鏈條的課程群模式,實際上落實到課程環節很有可能還是各個課程單兵作戰,只是在內容上相比現有的自由選修模式更加全面。依托課程培養人的跨學科素養,一個很重要的觀測點就是課程是否是跨學科的課程。如果課程都不是跨學科的,僅僅依靠各個課程的各自為營,恐怕合力效果有限。相反,如果課程本身就是高質量的跨學科“金課”,這種課程對學生具有更為直觀的沖擊力,在跨學科思維培養方面也值得嘗試。本課程融合安全學、旅游文化學等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跨學科特性。但在系統的方法論方面,本課程還略顯單薄,如何更好融入更普適的方法論,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這是本課程及整個通識教育切塊鏈條架構在未來改革中需要進一步思考的。3.3與其他兩門課的比較。本課程的內容與“旅游安全學”“旅游文化學”較為接近,前者以鄭向敏為代表,教學改革以鄒永廣的研究為代表[6-7];后者以謝春山主編的《旅游文化學》為代表,教學改革方面趙春艷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18-19]。從安全方面的教學形式而言,“旅游安全學”為顯性教學,本課程以隱性安全教育為主;從內容而言,“旅游安全學”注重管理安全,本課程注重游客安全;從方法而言,“旅游安全學”具有相對系統的安全管理方法,而本課程則相對較為零散。從旅游文化而言,“旅游文化學”學理性較強,包含環境觀、主體觀、時間觀、傳統觀、區域觀、產品觀、效應觀等視域下的旅游文化,而本課程則以世俗化的實踐觀為主,“旅游文化學”的系統性和深度要優于本課程,本課程與通識教育的適切性、地方人才培養的貼合度要優于“旅游文化學”??傮w而言,本課程并不等于兩門課的簡單加和,而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本課程適合作為入門級課程,而這兩門課則可以作為學生深入學習的參考。兩部教材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經過通識教育及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后,筆者也有一個疑問:專業教育在教學環節究竟要專業到什么程度?或者說專業教育中要不要吸納通識教育的元素?同時,如何構建有效的通專融合模式,特別是在課程視角下如何構建,這是比提出通專融合架構更困難的問題。課程環節不能解決通專融合問題,就無法實現通專融合模式的成功。3.4課程未來改革的方向。結合已有教學和改革經驗,本課程未來改革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內容由做多轉向做精,由案例性實踐走向真實實踐,取消部分宗教內容,替換為大學所在地宗教建筑的實地考察和實地講解,關于地方性旅游資源及區域發展歷史部分,也可以考慮到當地的博物館去實地參觀講解;(2)光繪攝影部分進一步分組,全面考察學生的方案設計、團隊協作、成果完成情況等;(3)原課程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互動性討論,因此擬把旅行規劃納入考核環節當中,并增加此環節的課堂匯報、討論分析;(4)增加相關法律常識,主要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5)根據已有的過程考核經驗,進一步完善過程考核方案,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考察;(6)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引入校外導師,包括知名導游、行業KOL、政府相關人員等進行專題報告。

4結語

通識教育中的旅行安全教育目前還相對匱乏,缺少可借鑒經驗。得益于沒有現成經驗,課程內容可以進行大膽重構。但不可否認,因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界限與現實考量,目前課程內容還不夠“專業化”,研究方法的工具性方面也稍顯欠缺。加之目前仍是自由選修模式為主,選課的主動權在學生,本課程與其他課程構成的系統性還不顯著。由于課程主要采用隱性人文主義安全教育形式,培養目標存在難以評價的問題,諸如思維方式、安全意識、人文素養、學習能力等方面,很難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盡管課程在同行和學生中得到一定認可,但這些問題依然存在。對精英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矛盾、專業性和通識性的矛盾、師資短缺與需求旺盛的矛盾,未來仍需要結合教育實踐,進一步改進課程建設。希冀通過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發現生活、熱愛生活,在愉快學習的同時,增進人文素養、提高安全意識。

作者:杜學領 單位:貴州理工學院